砸7000亿硬刚中美!俄罗斯拒绝合作,誓建稀土全产业链,能成吗?

聊到稀土,懂行的人都知道,这玩意儿可不是普通矿石,简直是现代工业的“命脉”,新能源汽车的电机、光伏板的核心部件、先进武器的制导系统,哪儿都离不开它。

最近俄罗斯的大动作,着实让全球产业链聚焦,国防部长绍伊古亲自牵头,砸7000亿卢布要搞稀土全产业链,从挖矿到做成品,打算一条龙自己搞定。

俄罗斯手握全球第二的稀土储量,仅次于中国,却常年靠进口过日子,中国有顶尖的提纯技术,按说两家合作是天作之合,可俄罗斯偏偏要单打独斗。

俄罗斯的尴尬与执念

令人意外的是,坐拥2850万吨稀土储量的俄罗斯,长期处于“资源强、产业弱”的错位状态。

2024年全球稀土产量中,俄罗斯占比不足1%,市面上急需的稀土制品,绝大多数依赖进口。

绍伊古亲自挂帅的细节,凸显出俄罗斯对这一项目的战略重视,作为普京核心幕僚,其决策必然经过最高层的通盘考量。

早年间普京政府曾尝试通过与中美合作实现“借船出海”,依托自身矿产资源优势,对接外部技术与市场资源,本是产业发展的常规路径,但合作之路的多重阻碍,最终倒逼俄罗斯转向“单干”的自主路线。

从大国战略逻辑来看,这种执念不难解释。当前全球竞争的核心,早已聚焦于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

稀土作为新能源、军工、半导体等战略领域的核心材料,其供应链安全直接关系到国家长远发展。

将如此关键的产业链寄托于他国,意味着在未来的地缘博弈中可能陷入被动,就像手握优质原料却缺乏加工能力,只能受制于人的产业格局,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随时可能面临供应中断的风险。

俄罗斯选择构建自主稀土体系,本质上是为了掌握战略主动权,摆脱对外依赖的被动局面,这也是大国保障产业安全的常规操作。

合作碰壁后的无奈选择

俄罗斯最初的合作构想,本符合产业分工的客观规律,自身有丰富矿藏,中美有技术或市场优势,合作共赢本是顺理成章,但现实层面的多重阻碍,让这条路径最终难以顺畅落地。

俄罗斯曾主动提议与美国联合开发北极楚科奇自治区稀土资源,并在2025年2月签署《北极稀土合作备忘录》,目前项目处于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审查阶段,并非完全失败。

但核心矛盾依然突出,美国的稀土短板并非矿产储备,而是高纯度分离提纯技术,全球90%的高纯稀土分离技术集中在中国手中,俄罗斯无法提供美国急需的核心技术支撑,美方更倾向于输出自身的生物浸出技术,双方技术路线难以契合。

美俄关系持续恶化,制裁与对抗成为双边互动的主基调,特朗普政府时期取消第二次特普会、加码制裁的余波未平,极端气候还导致北极项目开发成本增加40%,这些因素让这场合作充满不确定性。

再看与中国的潜在合作可能性,俄罗斯清楚,中国的提纯技术是破解其产业困境的关键,但核心技术的属性,决定了这种合作期待本身带有明显的理想化色彩。

中国的稀土冶炼分离技术,凝聚着几代科研人员数十年的攻关心血,曾长期受制于西方技术封锁,如今已成为国家战略级核心资产。

2025年10月9日商务部公告进一步明确,稀土开采、冶炼分离、磁材制造等全链条技术及生产线装配服务均被纳入管制范围,且对“实质性帮助境外稀土活动”的行为实施严格审查。

核心技术作为国家战略资产,凝聚着长期的科研投入与人才积累,是产业竞争力的根基,任何国家都不会轻易对外出让。

俄罗斯试图通过合作快速获取提纯技术,违背了技术迭代与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接连遇到的现实阻碍,也让俄罗斯逐渐认清现实:想要实现真正的产业自主,终究只能依靠自身力量。

俄罗斯能闯过去吗?

尽管战略决心坚定,但俄罗斯的稀土全产业链计划,从一开始就面临着多重现实阻碍,每一道难关都考验着其产业实力与战略耐力。

资金层面的缺口尤为明显,7000亿卢布换算成人民币约627.41亿元,看似数额庞大,但对照稀土产业的投入规模,实际缺口显著。

一座标准稀土提纯厂的建设,不仅需要巨额主体工程投资,还涉及环保设施、配套管网、研发平台等一系列配套投入,单厂投资往往达数百亿元。

仅靠现有资金,顶多能支撑一两座工厂的初步建设,想要覆盖从开采、提纯到下游应用的完整产业链,无异于杯水车薪,后续能否持续保障资金投入,避免项目因资金断裂而停滞,是其面临的首要挑战。

技术壁垒更是难以逾越的鸿沟,稀土提纯被誉为“精细化工领域的明珠”,其核心在于将矿中数十种性质相近的元素精准分离,达到工业应用所需纯度,工艺复杂度极高,且对环保标准要求严苛。

中国历经三十余年,才突破西方技术封锁,构建起完整的技术体系与人才梯队,分离纯度可达99.9999%(6N)。

而俄罗斯当前的技术水平差距显著:镝提炼纯度最高仅99.2%(2N),远未达到高端制造所需的99.99%以上标准,核心设备离子交换树脂仍依赖中国进口,加之苏联解体导致科研断代,稀土领域技术人才缺口达70%以上。

技术迭代需要长期积累与持续试错,并非单纯依靠资金投入就能快速实现,这一点从全球稀土产业格局的形成过程中即可看出。

市场需求的结构性矛盾则影响着产业链的良性循环,一条完整的产业生态,需要上游资源、中游技术与下游市场的协同支撑。

中国之所以能稳居全球稀土产业龙头地位,核心在于拥有庞大的下游应用市场,新能源汽车、光伏、军工等行业的蓬勃发展,既消化了稀土产能,又通过市场反馈推动技术持续升级。

俄罗斯的下游产业虽相对薄弱,但需求结构正在发生变化,随着高超音速武器、核潜艇等军工项目推进,其国内对镝、铽等重稀土的年需求已达2000吨,本土新能源汽车品牌“莫斯科人”产能扩张与2025年15GW风电装机容量目标,也在催生新增量。

不过当前国内需求仍难以支撑全产业链的规模化发展,如何消化产能、形成技术迭代的市场反馈,仍是重要课题。

值得补充的是,俄罗斯推动稀土自主化的深层动因还涉及地缘博弈,通过控制北极稀土资源,其可在中美欧三角竞争中获取谈判筹码,例如2025年俄美谈判中,俄方曾提议以稀土合作换取部分制裁解除。

但从产业发展规律来看,这场战略布局的短期胜算并不高,稀土产业的建设是一场持久战,需要资源、技术、资金、市场的长期协同。

俄罗斯想要实现稀土自主,不仅需要持续投入资金、沉下心来突破技术瓶颈,还需培育下游应用市场,构建完整的产业生态。

结语

大国产业崛起从来没有捷径可走,稀土产业的自主化更是如此,俄罗斯能否闯过这些难关,取决于其战略定力、产业耐力与资源整合能力。

这场627亿元人民币的豪赌最终结果如何,仍需时间给出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30

标签:财经   中美   俄罗斯   稀土   产业链   产业   技术   中国   战略   核心   北极   自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