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变真相:张学良为何下令不抵抗?张作霖在世结果会如何?

沈阳北郊柳条湖的一段铁路爆炸声,不仅炸毁了南满铁路的铁轨,也炸开了一段让中国人痛彻心扉的历史,这就是著名的九一八事变,事变不仅拉开了日本侵华战争的序幕,也让张学良与不抵抗将军这个称号联系在了一起。

那么,当年张学良为什么下令不抵抗?如果他的父亲张作霖还在世,结果会不会不一样?

那天晚上,日本关东军自己炸毁了南满铁路的一段轨道,然后反过来诬陷是中国军队干的。这种贼喊捉贼的把戏,现在看来简直荒唐可笑,但在当时却成了日本发动侵略的借口。

更让人痛心的是,当时驻扎在北大营的东北军足足有8000多人,而发动进攻的日本关东军只有500人左右。8000对500,这本来是一场毫无悬念的战斗,但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东北军居然一枪未发就撤走了!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张学良正在北平的协和医院养病,那天晚上他还请了不少政要去看梅兰芳的《宇宙锋》。

戏看到一半,副官汤国祯匆匆来报,说沈阳有紧急电话。张学良赶回医院接通电话,才知道出了这么大的事情。他立即召开紧急会议,最后做出了那个让他背负一辈子骂名的决定:不抵抗。

那么,张学良为什么要这么做呢?首先,他判断失误了。之前发生过万宝山事件、中村事件,都是日本人在挑衅,但最后都没闹大。

张学良以为这次也一样,只是日本人又一次挑衅而已,没想到这次日本人是玩真的。其次,当时东北军的精锐部队都在关内。

1930年中原大战后,张学良带着大批东北军入关,后来为了讨伐石友三,又调走了一批精锐。这样一来,东三省的防守就空虚了。

最重要的是,张学良把希望寄托在了外交途径上。他想着我不抵抗,就能向国际社会证明我们是受害者,这样国联就会出来主持公道。

可惜,张学良想错了。国际社会那时候根本靠不住,国联的李顿调查团来了又走,除了发表几句不痛不痒的谴责,什么实质性的帮助都没有提供。

而日本人则趁着这个机会,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就占领了整个东北三省,建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东北的丰富资源被大量掠夺,三千多万东北同胞开始了长达14年的亡国奴生活。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做一个假设:如果张作霖没有被日本人炸死,结果会怎么样?1928年,张作霖在皇姑屯被日本人炸死,这件事本身就说明了很多问题。

日本人为什么要炸死张作霖?就是因为张作霖不像他儿子那么好对付。张作霖这个人,身上有股土匪的彪悍劲儿,他不会轻易向日本人低头。虽然他也借助日本人的力量,但在关键时刻总是想办法周旋,不会完全听命于日本人。

如果张作霖还在世,九一八事变很可能不会发生,就算发生了,结果也肯定不一样。张作霖肯定会想办法抵抗,至少不会让日本人这么轻易就得手。

要知道,当时的东北军可不是吃素的。沈阳兵工厂是全国最大的兵工厂,每个月能生产150门大炮、6万支步枪、1000多挺机枪。东北军还有空军、海军,实力相当雄厚。要是张作霖在,他肯定会利用这些资源和日本人周旋,绝不会让东北这么轻易就沦陷。

当然,我们也不能一味地指责张学良。后来他的态度发生了转变,1933年热河抗战时,他就决心"武力抵抗",组织了东北抗日义勇军。

1936年他发动西安事变,逼蒋介石抗日,为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做出了贡献。这说明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用行动来弥补。

幸好,东北人民没有放弃抵抗,在日军占领沈阳的第二天,9月20日,中共满洲省委就发表了《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号召东北人民开展游击战争。

很快,各种抗日武装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武装力量统称为"东北抗日义勇军",其成分复杂但目标一致:打击日本侵略者。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义勇军中不仅有未撤离的东北军官兵,还有警察、保安队、农民、工人,甚至还有原来的土匪。他们虽然装备简陋,但熟悉地形,得到当地百姓的支持。据史料记载,到1932年夏季,东北抗日义勇军总人数已达30余万,活动范围遍及东北全境。

马占山原是东北军驻黑龙江部队的指挥官,他拒绝执行不抵抗命令,于1931年11月4日率部在嫩江桥与日军激战。

这场战斗持续了三天,虽然最终因寡不敌众而撤退,但歼敌200余人,击落敌机一架,这是中国军队第一次有组织地抵抗日本侵略,极大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士气。

1933年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支抗日武装逐步整合为东北抗日联军。

抗联将士们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杨靖宇将军领导的抗联第一路军,在长白山地区建立游击根据地。他们时常冒着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在深山里与日军周旋。

赵尚志领导的抗联第三路军,则活跃在北满地区。他们擅长夜袭和伏击,常常以少胜多。日军曾悬赏万元捉拿赵尚志,可见日军对其重视程度。

抵抗运动能够长期坚持,离不开东北人民的支持。老百姓冒着生命危险为抗日武装送粮、送衣、送情报,虽然抗联最终还是被迫撤入苏联境内,但他们的精神仍然鼓舞着我们。

历史的教训永远值得铭记。《松花江上》的歌声仿佛还在耳边回响:"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这首歌唱出了东北同胞对故乡的思念,也提醒我们不要忘记那段屈辱的历史。

参考信源:

《抗日战争》——王树增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0

标签:历史   事变   真相   张学良   东北军   日本人   日本   日军   关东军   义勇军   满洲   国联   松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