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18日,北京的最低气温跌到零下八度,八宝山革命公墓里人声压得很低。薄家长子薄熙永走到灵堂外,将两页声明递给记者——“父亲刚入土,我们得把话说明白。”这句话像风一样钻进麦克风,也由此开启了澄清之旅。
声明要驳斥的第一件事关刘青山、张子善案。半个世纪里,“薄一波替两人求情”的说法一再被复述,不少人甚至绘声绘色地补上了“毛主席当场拍案”的桥段。可公开文件显示,1951年底,时任中央华北局第一书记的薄一波正受命主抓此案,他每天翻阅卷宗到深夜,批示里一句“必须依法处置”,留下墨迹依旧清晰。求情?逻辑根本站不住脚。
将时间拨回1950年春,刚解放不久的天津百废待兴。刘青山挂着天津地委书记头衔,却常年窝在市郊小洋楼。邻居偶尔望见他着呢料西装、脚蹬亮皮鞋,配一顶呢帽,俨然“洋行买办”打扮。张子善则表面低调,实际同样奢靡:香烟要雪茄级别,餐桌离不开精白面,新换的轿车轮胎要从香港运。两人仅一年半便鲸吞公款一百七十余亿元旧币,相当于当时解放军一个野战军两个月军费,数字让负责审计的干部直冒冷汗。
1951年11月,案件卷宗被送至中南海。毛主席批道:“从快从严。”紧接着,中央决定成立特别法庭。华北局书记薄一波被点名督办,他当即表态:“贪污不是一般错误,法办才能服众。”天津一名老领导却不死心,拎着材料北上。茶桌上,他低声劝:“薄书记,青山、子善打仗立过功,能不能网开一面?”薄一波沉住脸,吐出八个字:“军功归军功,法办归法办。”对方仍请求“至少替我转个话”,薄一波只好履行程序,将意见附在报告最后。毛主席阅后批复:“枪决。”1952年2月10日,两声枪响划破子夜,刘、张覆车。
由此可见,“求情”一说无端而生。薄一波秘书后来回忆,批卷当晚,老人合上文件夹,长叹一句:“人情要讲,国法更重。”声明里也援引这句话,意在告诉世人,法纪红线无人敢踩。
第二条谣言更离奇——说薄一波晚年“议论毛主席某些得失”。子女在声明中写道:“父亲2005年10月入院,2006年3月完全昏迷,不能言语。所谓议论,纯属杜撰。”事实上,薄一波对毛主席的敬重有根有据。早在1929年,他翻到《中央通讯》连载的井冈山战报后,曾在陕北一个火油灯下对同伴说:“战略眼光,毛泽东第一。”这句话后来被几位同伴写进笔记。
1943年11月,延安枣园冬夜,一场长达八小时的谈话让二人直接交流。毛主席得知薄一波籍贯后,随口谈起汉文帝母族薄姬的轶事。薄一波听得目瞪口呆,低声说:“主席涉猎真广。”毛主席笑道:“革命也要读书。”短短一句,把对方折服。正因这次交谈,七大召开时,薄一波以三十七岁之龄进入中央委员会,成为最年轻的中央委员之一。
“在我心里,毛主席永远是伟大的!”——这句录音留于1995年春,薄一波当时身体已显疲态,却仍坚持为党校学员作报告。说到抗战转折,他猛一拍桌子:“没有主席统筹全局,咱们哪来今天?”声调不高,却掷地有声。声明援引这段录音,是想说明,薄一波对毛主席的评价从未摇摆。
值得一提的是,澄清并非为了个人荣辱。薄家晚辈在采访中强调:“父亲行事一向分寸很严,宁可背锅,也不愿让组织解释。如今我们站出来,只想让史实干干净净。”不少参加追悼会的老同志也点头,“薄老一生清白,这两桩谣言早该澄清。”
声明发布三天后,《人民日报》刊发评述,标题是“历史容不得虚妄”。文章说,真实最有力量,它不会因流言飞灰湮灭。刘青山、张子善案的严惩,确立了新政权的廉政基调;薄一波的坚定,体现了党的组织原则;对毛主席的尊崇,则是革命一代共同的情感。三者缺一不可。
遗憾的是,网络时代真假信息混杂。一位研究党史的学者指出,谣言往往瞄准公众的猎奇心理,用“高层内情”做钩子,一旦流传,几年甚至几十年都难完全消散。所以,史料公布、当事人发声就显得尤为重要。
薄一波的骨灰已安放在八宝山一隅,碑文写着:“忠诚、干净、担当。”六个字,不多不少。假如行人停下,愿意再花一分钟读读那份2007年的声明,也许能理解,为什么老一辈革命家对纪律如此敬畏,对领袖如此敬重——因为国家来之不易,任何一点浑水都可能搅乱根基。
更新时间:2025-09-1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