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避寒
编辑|避寒
《——【·前言·】——》
他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会谈持续四十三天,毛泽东安全返回延安,这是民国政治中最让人费解的一次“放虎归山”。
国共双方剑拔弩张,战端已启,蒋介石为何不下手?他在犹豫什么?真相埋在他的日记里,也写在1945年那个失控的秋天。
1945年,国民党正规军430万人,装备美械,坦克、飞机齐备;共产党仅127万,以步兵为主,绝大多数没有重火力。
战争形势一边倒,蒋介石准备收官,全面接收胜利果实。
但东北出了问题。
苏联红军进入东北,占领沈阳、长春、哈尔滨,美军不能北上,蒋只能调国军空运入关,但大部队滞留关外,进不去。
苏联拖延撤军,支持中共接收日伪留下的仓库、政权、警备部,蒋明白,若不先稳住中共,东北将被“赤化”。
于是,他打出“和平统一”的旗帜。
1945年8月28日,蒋介石第三次发电邀毛泽东赴重庆,前两次被拒,这次毛接受了。
毛泽东带周恩来、王若飞等人抵达重庆,蒋在机场亲自迎接,表面一派和气。
背后却并不安宁。
蒋在秘密会议上分发《剿匪手本》,命令胡宗南、阎锡山等部趁谈判之机攻击中共解放区。
手本原文:“表面议和,实则围剿,不露声色,不动大军,先削其羽翼。”
这不是和平谈判,是一场心理战。
蒋想通过拖延,削弱中共,塑造一个愿意谈判、共产党拒和的局面,他不打算认真坐下来解决问题。
这是一场“假和谈”。
目的有两个:
一,稳住国际压力,争取苏联、中美理解。
二,转移民意,让舆论倒向国民党,为内战正名。
重庆城成了舞台,观众是全国和世界,演员坐在谈判桌前,兵戎却已相见。
蒋的算盘打得响,但美国人不配合。
赫尔利,美国驻华大使,亲蒋,他担保毛泽东安全,说“美国政府以国家名义保护毛先生人身安全”。
这话是公开讲的,不是私下谈话。
赫尔利和毛泽东
蒋介石当场没说话,回去后在日记里写:“赫氏轻诺妄言,实干涉我内政也。”但他动不了赫尔利,因为后面是白宫。
1945年9月,赫尔利还没离职,马歇尔即将接任特使,蒋知道新来的更强硬。
马歇尔后来在重庆与毛、周会谈时明确表示:“美国反对用武力解决中国内政问题。”
意思很清楚,你可以谈,但不能抓,如果蒋杀了毛,或者扣押,整个谈判就成了笑话。
他知道美军控制着南京机场与部分后勤,航空路线掌握在美军手里,失去美援,后果不堪设想。
苏联这边,更不简单。
斯大林当时与蒋有交涉,苏军不愿久留东北,但要求国民政府承认其特殊利益,如旅顺、大连租借港。
若蒋在重庆动毛,苏联借口进兵,不只是东北,连新疆也可能失守。
中苏签署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刚达成不久,毛若出事,苏联借题发挥,有口难辩。
斯大林并不相信蒋的承诺,但也不信任毛,他更愿意中共是战略筹码,而不是直接盟友。
毛在重庆安然无恙,是美苏对蒋共同施压的结果。
蒋在1945年9月9日日记写:“共党非诚谈也,然美俄皆为之庇护,暂容其坐而论道,亦不得不忍。”
这句话写得极重,“不得不忍”四字,说明当时的局势已经超出他的控制。
重庆城内城外,枪声已响,外面打得激烈,里面谈得温和,这是历史上的罕见局面。
蒋介石没料到,前线失控比谈判破裂还快。
1945年9月10日,上党战役爆发,刘伯承、邓小平率部迎战阎锡山军。
阎部三万五千人,配备重炮、坦克,由美军顾问训练,按蒋的判断,中共野战军正主力北上,华北已空虚,阎锡山应能快速扫荡。
结果是全军覆灭。
战役不到二十天,共军缴获轻重武器上万件,毙伤俘敌三万余人,这是抗战胜利后共产党第一场大胜,也是蒋介石“假和谈”计划中最大破口。
蒋在日记中骂阎锡山“庸懦无能”,同时对共军战力“深感讶异”。
但他不知道,这场战役的胜败,从毛泽东赴重庆前就已预设。
1945年8月27日,毛在延安对刘邓说:“你们打得越响,我在重庆越安全。”这是档案中留下的直接记录。
毛知道,枪杆子是谈判桌上的底牌。
而蒋误判了中共在抗战中的扩张成果,他还以为延安还是1937年的窑洞,实际上,八路军已在华北布下系统兵团,干部政权深入乡村。
重庆谈判期间,前线打仗,后方也动了。
李少石,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秘书,在嘉陵江边坠崖身亡。
中共称是暗杀。
周恩来亲自前往警局要求调查,谈判代表团暂停接待活动,外界舆论震动,中间派人士纷纷声援。
这不是孤立事件,整个重庆在看,谁是“破坏和平”的一方。
蒋介石面临的是双重失败:
一,战场未能震慑中共,反被反打。
二,舆论未能塑造“我谈你不谈”的形象,反而让毛泽东成了和平代表。
毛在重庆接受新闻采访、会见工商界、与黄炎培、章士钊、马叙伦等人长谈,公开场合频频露面。
最出名的一幕是,《沁园春·雪》在重庆首次公开发表,引起巨大轰动。
诗词之外,透露出毛的政治自信与文化修辞能力,毛在重庆像个领袖,不像个“土匪”。
而国民党的“妖魔化”宣传在城市舆论中开始瓦解,这一点让蒋介石始料未及。
1945年10月10日,双十协定签署,蒋介石、毛泽东共同出席签字仪式,照片刊登于《中央日报》。
协定文字写得漂亮,“和平建国”“政治协商”,没有一句提军队整编、边区归属的实质内容。
蒋介石的算盘很简单:拖下去,回南京后再动手,他相信时间站在自己一边。
“共产党是地方武装,终不能敌我正规军。”他在回到南京的第二天这样说。
毛泽东10月11日乘专机返回延安,临行前向美国特使马歇尔告别,笑言“若再来重庆,必不是此种情势”。
蒋没拦,不是不想,是不能。
他在11月的日记写道:“毛阴阳怪气,绵里藏针,然今留之不义,放之不甘,事势如此,非我能控。”
“留之不义,放之不甘”,这是他当时的真实心理。
他清楚毛不可信,却更怕背后国际干涉、国内反弹、军队被拖,于是选择放人,签协定,转身调兵。
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双十协定》作废,仅存历史记录一页。
多年后,蒋在台湾反思失败。
“共产党深入农村,我党深入官场,战未起,气已衰。”这句记载于他1953年自述稿中。
他痛恨军阀各自为政,也骂宋子文贪腐误国,但始终没有承认国共之间的根本矛盾不在武力,而在路线上。
蒋以为可以靠一纸协定、一场谈判、几场围剿解决问题,他看错了毛,也看错了中国。
而重庆谈判,就是这个误判的起点。
重庆的风很硬,那年秋天,两个人在山城对坐四十三天。桌上是协定,城外是枪声。
毛泽东没有退,他在前线打了一场仗,在会场撑了一口气。
蒋介石也没有认输,他在谈判桌上让了一步,在战场上准备还回来。
没有人天真,所有笔锋背后,藏的都是算盘和枪口。
重庆谈判没有结束战争,它只把战争推迟,把矛盾写进协定,把机会交给时间。
一次握手,没有改变彼此的目标。
但那次握手,把所有人推上了历史舞台。
更新时间:2025-05-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