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日历丨唐代铜镜上的“三人行,必有我师”

今天是教师节

让我们一起跟着铜镜

学尊师重道

唐代的铜镜会讲故事

《列子·天瑞》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话说有一天

孔子游览泰山

偶遇荣启期一边弹琴一边歌唱

他虽衣着简陋

却怡然自得

△荣启期,春秋时期隐士。图片来源: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局部),南京博物院藏

孔子感到好奇

便上前请教

问曰:“先生所以乐,何也?”

荣启期以“人生三大乐事”作答

对曰:“吾乐甚多。天生万物,唯人为贵,而吾得为人,是一乐也。男女之别,男尊女卑,故以男为贵,吾既得为男矣,是二乐也。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已行年九十矣,是三乐也。

虽然荣启期的“三乐”

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

但他知足常乐、安贫乐道的精神

被孔子评价为

“善乎!能自宽者也。”

一问一答

这样简单的故事

被唐人在铜镜上留了下来

铜镜的正上方书九个字的铭文

“荣启奇问曰答孔夫子”

简要概括故事大意

(荣启奇即荣启期,属用字差异。)

一株枝叶下垂的杨柳

占据铜镜的下方

使得画面的上下左右

四个部分达到协调

也象征着荣启期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

具象化了

在这枚铜镜上

孔子头戴冠

身着宽袖长袍

右手持杖,左手抬起前指

呈现出请教问题的姿态

荣启期戴冠披裘

左手执琴,头部微侧

呈现出答言状的老者形象

看到这儿你可能会疑问

在这件铜镜上

与其说孔子

不如说荣启期才是主角?

其实,这正体现出孔子的一则教育理念

复习一遍: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无论他人贤能与否

皆可作为自身学习的对象

既要从他人的优点中汲取长处

也要通过反思其缺点

而实现自我完善

“至圣先师”孔子

亲自演绎了什么是

谦虚好学、学无止境的修养

唐代人的镜子背面

还有哪些花样……

中国铜镜的历史

从现有的考古资料

大约可以追溯至4000年前

发展到了唐代

铜镜的纹饰、形制更加丰富

它不仅是人们日常照容的工具

更是当时社会文化和审美观念的体现

三乐镜便是唐代人物故事镜的一种

画面简单、极具叙事特征

△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三乐镜拓片

此外,花鸟纹铜镜

因其吉祥美好的寓意

也非常受欢迎

比如下面这件Blingbling的

“动态特效”花鸟纹铜镜

金银平脱鸾凤花鸟纹铜镜 洛阳博物馆藏

还有以狩猎为题材的铜镜

画面充满动感

紧张、激烈的氛围和宏大场面

跃然“镜上”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学思结合”“知行合一”

孔子的诸多教育理念

至今仍被广泛采用,影响深远

来源|央视新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2

标签:历史   必有我师   铜镜   唐代   日历   文博   孔子   花鸟   故事   画面   列子   乐事   竹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