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文|周淇然
“我家宝宝一岁就在西贝学会自己吃饭了!”这句本该出现在母婴论坛的骄傲宣言,如今却成了西贝公关文案中的神来之笔。只是不知道,这“教学费”是不是已经暗藏在了那份四十多的焖饭里。
当西贝因价格问题被推上风口浪尖时,企业迅速抛出了一系列回应,其中最为精妙的莫过于这个“一岁孩子学会吃饭”的故事。这让人不禁感叹:原来西贝不是餐饮企业,而是早教机构啊!只是课程费有点隐蔽,藏在消费者的账单里。
西贝的公关策略堪称一部精心编排的舞台剧。第一幕:价格争议爆发,消费者抱怨一份黄米凉糕比电影票还贵;第二幕:企业不直接谈价格,而是大谈情怀,讲述那些在西贝学会吃饭的一岁宝宝们;第三幕:试图将品牌形象从“贵”重塑为“值”——我们卖的不仅是饭,是亲子时光,是成长记忆!
这套路数让人想起那位卖空气的网红,只不过西贝卖的是“教育体验”,顺便提供食物。按照这个逻辑,下次我去西贝吃饭,是不是可以要求开具教育费用发票,说不定还能申请个税抵扣?
调侃归调侃,西贝的危机应对实则暴露了当下企业公关的普遍困境:当产品质量或价格与消费者预期产生差距时,企业往往选择绕开核心问题,转而构建情感叙事。这种“情感营销”在短期内或许能转移注意力,但长远来看,消费者最终会问:我到底是为饭菜买单,还是为故事付费?
真正的公关智慧应当体现在敢于直面质疑,而非巧妙回避。如果西贝的价格确实合理,大可以透明化成本结构,展示食材溯源、厨师培养、服务投入等具体细节。如果发现定价与市场脱节,何不诚恳调整?消费者不是不能接受高端餐饮,只是拒绝为虚高买单。
更值得玩味的是“一岁孩子学会吃饭”这一叙事背后的社会心态。中产阶层育儿的焦虑被精准捕捉并商业化为营销素材。在西贝的叙事中,消费不再是单纯的饱腹行为,而是成为了父母尽责的表现,一种阶层身份的认同仪式。这种将商品与服务“意义化”的策略,既是商业智慧,也是对社会心理的精准利用。
但讽刺的是,当普通家庭在社交媒体上晒出“月薪三千,敢不敢带娃进西贝”的调侃时,西贝精心构建的情感叙事出现了裂痕。这时候,再动人的成长故事也难掩基本的经济账问题。
企业公关的最大误区在于认为消费者可以被故事长期“驯服”。实则不然,当下的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人,越来越擅长拆解营销话术,他们一边欣赏企业的创意,一边冷静评估产品本身的价值。这种“边欣赏边批判”的消费态度,正是对过度营销的自然免疫。
西贝真正需要思考的,或许不是如何讲更动人的故事,而是如何让故事与实物相匹配。如果一碗米饭真的能承载育儿记忆,那它首先得是一碗值得回忆的米饭。毕竟,没有人希望孩子长大后回忆起的童年美味,是掺杂着价格争议的复杂滋味。
公关危机的解决从来不在危机本身,而在日常经营的积累。当企业把更多精力放在产品本身而非包装上,所谓的舆情大概也会少很多。到那时,也许不需要讲一岁孩子学会吃饭的故事,消费者自然会说出“我家孩子就爱这口地道的西北味”。
说到底,餐饮企业的根本还是一碗饭的功夫。再精妙的公关策略,也敌不过顾客口中那一声“值”的认可。西贝若能参透这点,或许未来的故事会更加动人——因为那时的故事,不再需要刻意编写,而是源于顾客自发的分享。
毕竟,最好的公关,从来不是你说自己有多好,而是别人替你说好。(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头条号立场)
更新时间:2025-09-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