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岁大爷打八段锦降血压,3年后脑梗,医生:这2个习惯比指标危险

八段锦,是我国流传千年的传统养生功法,由八个简易动作组成,如“调理脾胃须单举”“两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等。动作柔和缓慢、呼吸深长,既能活动关节,又能调节气血,对心血管系统尤其有益。现代医学证明,长期练习八段锦可改善血液循环,让血管保持弹性,降低血压和血脂;缓慢呼吸与伸展动作能刺激迷走神经,帮助心率平稳,减少心律失常;同时,练功时精神集中,可减轻焦虑与紧张,降低交感神经兴奋,从而减少心脏负担。研究显示,规律练习八段锦3个月以上的人,心率变异性提高、血压下降、睡眠质量改善。




2021年,65岁的徐昌河是一名来自山东济南的退休工人。年轻时他是工厂的机修工,干了一辈子体力活,脾气爽朗,嗜咸如命。别人一碗汤放半勺盐,他能放仨;饭菜只要清淡没咸味,他就觉得没劲。更要命的是,徐昌河还有个喝白酒的习惯,几十年来,顿顿不离一小盅。自从退休后,他的生活节奏慢了下来。每天早上陪老伴下楼遛狗,下午在院子里晒太阳、和老邻居唠嗑。医生曾提醒徐昌河血压有点高,可他总笑着说:“这点盐能咋的?我这一辈子不都这么吃。”随后依旧我行我素。


2021年5月15日傍晚,徐昌河吃完饭照例带狗下楼。刚走到小区门口,忽然觉得脑袋发胀,耳边像有人敲鼓。他抬手摸了摸额头,发现手心全是汗。紧接着胸口一阵压迫感涌上来,像有人从背后推着一块沉石往心口压。徐昌河咬紧牙关,呼吸变得又短又急,连狗绳都差点拿不稳。额角的血管一跳一跳,嘴唇发白。他下意识地弯下腰,手撑在膝盖上,努力想吸口气,可胸口像被钳子夹着,越吸越疼。此时徐昌河的心跳咚咚乱跳得厉害,像要从胸口蹦出来。老伴见状急忙上前搀着他,他摆摆手勉强笑笑,说“歇会儿就好”,随后坐在一旁的花坛上休息。五分钟后胸闷终于缓了下来,徐昌河也就没当回事,只当天热、酒喝多了。

6月5日,徐昌河在家修理老收音机。弯腰久了,抬头时忽觉眼前发花,头里嗡地一声,像血一下全涌到脑门。他连忙坐下,可胸口那股闷痛又来了,这次比上次更狠。徐昌河伸手按住心口,呼吸急促,额头瞬间渗出冷汗。紧接着他指尖有点发麻,手里的螺丝刀“啪”地掉在地上。老伴问徐昌河怎么了,他想说没事,可嘴里发不出完整的话,只能皱着眉,用力捶了几下胸口,仿佛那样能把堵在心口的气打通。可每捶一下,疼就更深一分。很快,徐昌河的脸渐渐发白,颈部青筋绷起,整个人像被掏空了力气,只能靠着椅子喘。



几分钟后,疼痛彻底失控。那股闷痛从胸前蔓延到背后,又顺着左臂一路扩散到手掌。徐昌河的手开始发凉、僵硬,呼吸急促得像被人掐住喉咙。很快,冷汗从他的额头滴到下巴,胸腔每一次起伏都伴着撕扯感。霎那间,徐昌河的眼神开始涣散,想站起来去拿手机,却发现双腿不听使唤。老伴慌忙扶他,徐昌河嘴唇发紫,只挤出一句“胸……疼得厉害……”就倒在了沙发上。老伴顾不得多问,一边喊他的名字,一边颤抖着拨打120。


半小时后,救护车赶到时,徐昌河已满头大汗,胸口疼得直哆嗦。到医院后,急诊医生立刻为他吸氧、监测心电图,并抽血化验。血压高达172/106mmHg,心率不齐,心电图显示V3-V5导联ST段轻度压低,T波倒置;血生化结果提示肌酸激酶同工酶23 U/L,肌钙蛋白轻度升高;冠脉CTA显示左前降支中段及右冠中段均有斑块影,局部管腔轻度狭窄约30%。医生初步判断为高血压导致的冠心病急性发作,立即给予硝酸酯类扩血管药物与降压治疗。几分钟后,徐昌河的疼痛略有缓解,但整个人仍虚汗未退。护士擦去他额头的汗,他喘着气低声说:“咋就整出这毛病了呢,我也不年轻了,可还没想过会这么难受。”


等检查结果出来,主任医生来到床边,语气沉稳地告诉他:“徐大爷,这是典型的高血压性冠心病。血压高的时间太久,血管壁变硬,心脏供血不畅,就容易出现这种胸痛。像你平时长期高盐饮食、喝酒,会让血管反复收缩,动脉内膜越来越厚,哪怕血压数值暂时正常,血管其实早已疲劳了。”听到这儿,徐昌河怔住了。他想起那一盘盘咸菜、一盅盅白酒,心里发苦。原以为身体扛得住,没想到几十年重口味,竟一点点把血管泡坏了。




医生继续解释:“您现在的血管就像老旧的水管,外表看着没事,里面早结了水垢。再高盐、再喝酒,只会让它越来越窄,哪天彻底堵上,就不是心绞痛这么简单了。”他叮嘱徐昌河:今后必须控制钠盐摄入,每天盐不超过5克,酒要彻底戒掉;同时保持药物规律服用,定期复查心电图和血脂;天气冷或情绪波动大时要避免剧烈运动,以免诱发心梗。徐昌河点点头,眼神复杂地望着天花板,心里第一次真切感到,自己必须跟那罐盐、那瓶酒说再见。


于是出院后,徐昌河听话得前所未有。盐罐被锁进柜子,白酒被倒进下水道,每天早晚测血压、按时吃药。不仅如此,他还开始和老伴一起走步、晒太阳、少熬夜。可尽管如此,胸口的那股闷胀感仍偶尔袭来。每当傍晚天凉,他坐在沙发上看电视,胸口就像压着一块沉石,呼吸浅浅的,连笑都觉得费劲。他没再喝酒,可焦虑却一点没少,老伴看他一脸愁,安慰说:“别急,老毛病得慢慢调。”徐昌河点点头,却在心里犯嘀咕:药吃着,盐也戒了,为啥心口还是这股堵?

就在徐昌河为此烦闷时,老厂的几位老同事来串门。聊天间,说起谁身体怎么养得好,一个姓王的工友笑着拍他肩:“老徐,你试试八段锦啊,我练了大半年,血压稳多了,睡觉也香。”徐昌河起初不太信,觉得那是有钱人爱折腾的花架子。可听老王说得认真,还展示了几个舒展的动作,他心里倒生出几分好奇。那晚,徐昌河在网上查了查视频,看到不少医生推荐这套功法,说对心血管有帮助。徐昌河一边看一边想:反正闲着也是闲着,练练也没坏处,就这么定了。第二天一早,他穿上运动裤,跟着视频慢慢比划起来。



一开始,徐昌河的动作怎么也跟不上节奏。抬手、吐气、弯腰,才几分钟就气喘吁吁,汗顺着额头往下流。老伴在一旁看着直乐:“你这是练功还是打架?”徐昌河笑骂:“慢慢来,咱得养心。”起初的半个月,徐昌河几乎天天想着放弃——动作生硬、肩膀酸痛、腰也有点僵。但奇怪的是,每次练完,他总感觉胸口那股闷气能散开些,整个人轻松不少。就连睡觉也比以前踏实了,早晨醒来头不再发胀。徐昌河开始觉得,也许这八段锦真有点门道。于是,他每天清晨雷打不动练半小时,哪怕刮风下雨,也不间断。


9月18日,徐昌河照例去医院复查。抽血、心电、超声一通下来,报告出来时,医生脸上带着笑:“老徐,控制得不错。”报告显示:血压平均128/80 mmHg,心率72次/分;心电图ST段恢复正常;血脂检测:总胆固醇4.3 mmol/L,LDL-C 2.1 mmol/L;冠脉CTA复查:原左前降支斑块稳定,无进展,管腔通畅。医生说这是理想状态。徐昌河听得满心欢喜,连连点头:“看来这回真是练出来的。”他知道,自己终于找到了稳心、护命的一条正路。


可就在徐昌河以为日子终于重新步入正轨、身体一切稳当的时候,新的变化却悄然出现。

2024年11月13日早上,徐昌河和老伴照例在客厅里练八段锦。刚做完“托天理三焦”,他笑着说:“最近这气顺多了,练着真舒服。”可话音刚落,徐昌河忽然觉得脑袋里一阵晃,像被人轻轻推了一下,连脚下虚了几分。与此同时,他的右手举到一半僵在空中,手指有些麻。徐昌河愣了几秒,想抬起却抬不稳。老伴见状问他是不是又低血糖,他勉强笑了笑:“没事,可能起得太早。”话一出口,舌头却有些打结,声音含糊,连自己都听不清。



徐昌河伸手想去揉太阳穴,却发现右臂不听使唤,轻轻一碰便垂了下去。很快,他的额头开始冒汗,脸色渐渐泛白,嘴角似乎有点歪。一旁的老伴见状刚要扶徐昌河坐下,他整个人突然一歪,半个身子顺势滑向地面,右腿完全失去力气,怎么也撑不住。徐昌河试图开口,却只能发出含糊的气音,嘴角不断往一边扯,口水顺着嘴角流下来。他想抬头看看老伴,却只能勉强眨眼,视线开始模糊。下一秒,胸口那股闷气再度涌上来,伴着一阵头部的胀痛,像有无数细针在刺。徐昌河呼吸急促,脸涨得通红,额头青筋暴起。老伴吓得喊他名字,他却只能用左手轻轻抖了两下,随后连那点力气也消失了,整个人瘫软在地……

老伴意识到不对劲,赶紧喊来对面的邻居帮忙。很快,救护车赶到时,医护人员迅速为徐昌河吸氧、建立静脉通路、测血压。血压188/112mmHg,心率乱跳。医生一边用担架抬他上车,一边吩咐老伴:“怀疑脑卒中,先送急诊CT!”老伴手脚冰凉,嘴里只念叨:“他早上还好好的,还在笑啊……”车厢里,心电监护仪发出急促的“滴滴”声。徐昌河的呼吸越来越浅,嘴角仍微微歪斜,右手垂在担架外,毫无知觉。医生掐着秒表记录病程时间,心里明白:每拖一分钟,脑细胞就会死去上百万个。


到医院后,急诊医生立刻启动脑卒中绿色通道——CT、血常规、凝血、心电图、血糖同步进行。就在推向影像室的途中,徐昌河的眼睛缓缓闭上,只剩下一丝微弱的气息。CT结果很快出来,片子上清晰可见左侧大脑中动脉区域大片低密度影,医生看后立即确诊——急性脑梗死,并伴中线轻度移位。主任皱眉道:“病灶太大,时间已超过溶栓窗口。”老伴紧紧攥着报告单,声音发抖:“医生,能不能救救他?”医生安抚道:“我们会尽全力,现在只能采取降颅压、改善循环、抗血小板治疗。”



抢救室内,医护人员忙成一团。静脉滴注、输液泵、呼吸机、监护仪同时运转。徐昌河偶尔睁眼,却已经没有焦点,右半边身体依旧瘫软。呼吸越来越沉重,心率忽快忽慢。医生看着监护仪上波动的心电线,心中已有预感:脑干受压,预后极差。午夜时分,监护仪的报警声骤然响起——心率急降。医生立刻实施心肺复苏、电击除颤、静推肾上腺素。每一次按压,老伴都在外面哭喊着他的名字。十五分钟、二十分钟……


监护仪的波形最终变成了一条平线。“时间——凌晨0点48分,抢救无效。”医生摘下手套,声音低沉。徐昌河的老伴听到这个噩耗后,李阿敏扑到丈夫的身上,伏在他冰凉的手上,手指一遍遍摩挲着那道熟悉的老茧,泪水止不住地落下。她连着叫他的名字,声音从嘶哑到几乎发不出音,胸口像被石头压着,怎么也不肯相信眼前的事实。昨天还一起数动作、比呼吸的人,此刻静得只剩下监护仪的回声。老伴握得更紧,像只要不松开,他就还能回头看她一眼。

几分钟后,徐昌河的老伴猛地上前抓住医生的袖口,整个人都在发抖:“医生,你们是不是弄错了?我家老头之前复查的时候不是都说挺好的吗?血压稳、心电不异常,冠脉也没进展。他每天按时吃药,连酒都戒了,八段锦一次不落,怎么说没就没了?而且他心脏好好的,怎么就脑梗了?是不是还有什么检查没做?这到底是为什么啊?”她的眼睛涨得通红,话一句接一句,像在绝壁上抓住最后一根绳子。



医生听后沉住气,转身把徐昌河住院到随访的所有记录再次调出:血压曲线平稳,心电图报告规范,血脂、复查影像都逐项对照;用药记录完整,没有间断痕迹;出院指导也逐条签收。纸面上的数字与曲线显示出一种“可控”的轨迹——严谨、规律、没有明显警报。医生合上病历,眉头却越皱越紧。所有检查结果都在正常范围内,复查数据也没有异常,这样的病情按理说不该发展得这么快。

他站在原地沉思了好一会儿,又重新翻看影像和血检报告,仍旧找不到任何预警的线索。片刻后,他走到家属身边,神情里带着难掩的困惑与无奈,声音低沉:“我们查过所有资料,抢救流程也没问题……但实在想不通,为何会突然恶化成这样。”老伴听着,眼泪再次滑落,轻轻抱紧那只已经冰凉的手,哽咽着呢喃:“不!我不相信!我家老头不能就这么死的不明不白!”

医生点点头,表示理解,语气比先前更为慎重。随后他一项项询问徐昌河发病前后的细节,尤其重点放在药物的使用——每天的服药时间、剂量、是否曾忘记、是否自行调整。徐昌河的老伴神情紧绷,反复确认道:“他一直都按医嘱吃的,每天早晚定闹钟,哪次都没落下。就算出门遛狗,也带着药盒。”



医生又追问是否额外服用了其他补品或老友推荐的“保健方子”,老伴摇头坚决:“没有。他怕乱吃东西出事,什么都不碰,连八段锦都按医生说的节奏练。”医生沉默了几秒,长叹一声。如果这些情况属实,那说明整个治疗过程并没有任何疏漏。数据完美、执行严格,却依旧没能换回一条命。这种没有漏洞可查的突发结局,让在场所有人都心里发凉。

为了给家属一个交代,医生决定请来经验丰富的神经内科副院长。这位在脑血管疾病领域摸爬滚打三十多年的老专家,沉着地从住院记录看到复查报告,又调出发病当天的CT影像和病程记录,足足看了四十多分钟。他神情越来越凝重,却始终未开口。


最终,副院长放下病例本,抬头望向徐昌河的老伴,缓缓问出一句从未被注意到的问题。这句话让所有人都愣住。主治医生也没料到会是这个方向。老伴回忆了片刻,才颤声地把事情的前因后果全都说了出来。



听到这句话,副院长的表情陡然沉下来,手指在桌上轻轻敲了几下,低声道:“这样就对上了。并不是药物出错,也不是治疗问题,而是徐昌河在练八段锦的期间却忽略了2个非常低级的错误,因为一直被反复忽略,才酿成了悲剧的发生!这已经不是单一事件,全国范围内类似的病例真的太多了,我们需要反思啊!”

副院长顿了顿,继续道:“很多人也和他一样,觉得八段锦作为一种流传千年的健身操,安全性高,只要根据视频跟练就足够了,却不知道在练八段锦的期间绝对不能做这两件事,否则不仅达不到原有的效果,还可能诱发心梗、脑梗等生命危险!而更遗憾的是,很多患者对此都毫不知情,一定要对这2件小事引起警惕啊……”


细节一:饭后立刻练功

徐昌河是个讲究规律的人,吃饭、遛狗、练功都有固定的时间表。几十年的工厂生活让他形成了一种干什么都得准点的习惯。但退休后,他把这种准点精神也带进了锻炼里——尤其是八段锦。每次吃完晚饭,他都喜欢趁着胃里暖乎乎的劲头,擦擦嘴就开始练。他总觉得,饭后血气充盈,活动几下能帮助消化,还能练出汗、去油腻,可他不知道,这样的时机恰恰是最危险的。



人在吃完饭后,身体需要大量血液流向胃肠道,以帮助消化吸收。这个时候,脑部、心脏、四肢的血流相对会减少。如果这时突然开始运动,尤其是像八段锦这样全身牵引、呼吸协调的功法,血液分配会迅速发生变化,胃肠血流被打断,脑部和心脏的供血短时间内波动明显。年轻人或许能扛住,但对徐昌河这种血管硬化、弹性差的老人来说,这种波动是一场隐形的冲击。

刚开始,他并没有察觉什么不对。每次练完后,他觉得头有点晕、眼前发花,心里还沾沾自喜,觉得练得到位了。但其实,那正是脑部短暂缺血的信号。血流在瞬间被转移到肌肉,脑细胞得不到充足的氧气,才会出现那种轻飘的眩晕感。长期以往,这种反复的血流抢夺让本就脆弱的血管内膜反复受压,就像老水管被冷热水反复冲刷,日积月累,裂痕越来越多,管腔越来越窄。

更隐蔽的是,徐昌河的自律反而成了风险。别人饭后看电视、溜狗,他一定要练。每当老伴劝他歇会儿,他都摆手,认为那是偷懒。他不明白,养生最怕的不是懒,而是太勤。身体在饭后需要恢复,强行拉伸、转身、抬臂,等于让心脏、脑血管同时负重工作。久而久之,血管壁在不断的应激中变得脆弱,哪怕一个看似平常的伸展,也可能成为压垮平衡的最后一击。



老年人练功讲究顺势而为,而不是赶时间。医学研究表明,饭后一小时再锻炼是最安全的区间,既能避免消化道缺血,又能让血压趋于平稳。对年过六旬的老人而言,放慢节奏、择时而动,才是真正的养心之道。


细节二:呼吸用力、屏气过久

徐昌河练八段锦时,最自豪的就是那股气势。小区里的人常说他练得有声有色,他也因此愈发卖力。每次吐气,他都要让声音从喉咙深处轰出来,憋气的时间也越来越长。老伴几次提醒他别太用力,他总觉得那是练气养元。但他不知道,这种硬憋气的做法,不仅无益,反而在悄悄损伤血管。

八段锦的精髓在于呼吸自然,气随意动,意随形走。可徐昌河的练法,完全变成了一场体力角逐。每次抬臂、俯身、转腰,他都绷紧全身肌肉,呼吸又重又深。练完后他总感觉气通了、心口舒服,却不知道那种舒畅只是血压波动后的假象。人在屏气时,胸腔和腹腔压力骤增,血压随之升高;而在用力呼气时,血压会迅速下降。短短十几秒的反复,血管就像经历了一次强烈的压力震荡。



这种震荡,对老化的血管是致命的。长期高血压已经让他的血管壁变厚变硬,每一次过度用力的呼吸,都在推着血管壁反复拉伸、回弹。日积月累,微小的裂口可能形成,血栓也可能在狭窄处慢慢堆积。徐昌河自己并不觉得有危险,只是偶尔练完后耳鸣、头涨。他还以为那是气上来了,其实那正是脑部轻微缺氧的警告。

医学数据显示,屏气超过十秒钟,收缩压可能上升三十毫米汞柱以上,而这种升高足以让高血压患者的脑血管承受不住。长期以这种方式练功,就等于每天都在给血管做应力实验。一旦某天状态稍差、血压略高,就可能导致微小血栓脱落,堵在大脑动脉的某个角落。

八段锦之所以流传千年,不在于力量,而在于平衡。正确的呼吸,是细、匀、缓、长,像风吹竹林般平稳,而非大风过境的猛烈。对于老年人而言,呼吸该是通向放松的门,而不是引爆压力的阀。若能让气息如流水般自然,呼吸与动作相合而不争,那才是真正的动静相养。


内容资料来源:

[1]高欣颖.全方位护理在脑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24,31(07):53-56+60.

[2]熊建,卢国强.“中国方案”提升脑梗效果[N].人民日报海外版,2024-06-18(009).

[3]甘荣坤,李亮,陈思敏,等.CT灌注联合MRI在急性脑梗缺血半暗带评估中的价值[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24,35(05):316-320.

(注:《65岁山东大爷打八段锦降血压,3年后脑梗走了,医生:这2个习惯比指标危险

》人名均为化名,部分图片为网图;文章禁止转载、抄袭)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2

标签:养生   大爷   年后   危险   指标   习惯   医生   段锦   老伴   血管   呼吸   血压   胸口   心率   心电图   额头   动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