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奥体中心射击馆里,电子靶屏 “嗡” 一声,夺冠成绩刚跳出来,旁边那个戴黑框眼镜的裁判,手还没放下旗子就喊 “成绩有效”。这时候 23 岁的胡凯才抬手推了推护目镜 —— 指尖上沾的枪油都没擦,蹭过枪托上那道磨出来的细痕,你知道吧,就这么个动作,哪儿有啥狂喜啊。9 月 10 号这天,他刚赢了射击世界杯宁波站男子 10 米气手枪金牌,再加上之前阿根廷站、秘鲁站再到慕尼黑站那三个冠军,算是把这赛季世界杯个人项目的 “四连冠” 攥得死死的。
“真不是靠运气,就是一天都没敢松过劲儿。” 围着他的记者挤了一圈,有个女记者举着录音笔都快碰到他胳膊了。胡凯说话声比馆里的空调风还平,说着说着还无意识蹭了蹭队服下摆 —— 那深蓝色队服领口,明摆着一块汗印子,估计打完比赛就没换过。聊起这赛季打得顺,他倒不乐意说好听的,总揪着自己的毛病:“前阵子训练,后半程手突然抖得厉害,最后三枪偏了快 4 环,就是心太浮了,没沉住气嘛。现在每天睡前都翻训练日志,不稳定的地方用红笔圈,还得写两句备注 —— 比如‘今天握枪太用力,指节都白了’,第二天训练前不翻一遍,真不敢伸手拿枪,怕又出错。”
外人一说起他,总说 “今年突然就冒出来了”。胡凯听见这话,嘴角先勾了下,然后才笑,说 “哪是突然啊,是熬出来的,真的”。2021 年他才 19 岁,就凭着 241.3 环拿了十四运会这个项目的冠军,那时候年纪小,还跟队友说 “射击这条路应该能顺顺当当走”。结果到 2024 年巴黎奥运选拔,没选上。“那天我把奖牌锁进抽屉最底层,就盯着空靶看,看了一下午 —— 教练在门口敲了两回门喊吃饭,‘小凯,吃饭了’,我都没应声。后来天黑了,馆里灯自己亮了,才想明白,以前拿的那些成绩,到今天,根本不算数。”
落选之后他是真变了,每天都比队里规定的训练时间早半小时到馆。那时候馆里还没开灯,就借着窗外的晨光,对着空靶站够 10 分钟,一动不动,才肯伸手摸枪。“纠结落选那事儿有啥用啊?没用啊,不如抓住每次扣扳机的机会,你说对吧?” 今年这股劲儿总算没白费,4 月 3 号阿根廷站决赛,正好是他 23 岁生日。最后凭着 244.7 环拿了冠军,“队友后来从包里掏了块小蛋糕,奶油都有点化了,粘在盒子上。我吃着还在琢磨,最后一环要是再稳 0.1 环就好了,真的,就差一点点。”
宁波这几天午后热得邪乎,馆里空调开再大,一进靶场还是觉得燥得慌。胡凯有个习惯,旁人都不太理解:每次进靶场前,总得绕到洗手间,接一捧冷水,“哗啦” 一下顺着脸往下浇。“水一浇到脸上,脑子‘唰’一下就清醒了,心里那点浮躁劲儿,一下就没了。” 他边说边拉开背包拉链 —— 那拉链头都有点锈了,拉的时候还 “咔哒” 响了一声。然后从里面掏出条白毛巾,皱巴巴的,还滴着点水,给我们看:“你瞅瞅,射击这项目啊,比的就是谁能先静下来。天热的时候呢,更得跟自己的急脾气较较劲,不然枪都握不稳。”
除了个人项目的四连冠,他跟姚千寻搭档的混合团体也拿了两金两银。就说秘鲁站那回混双决赛,特别悬,最后一枪还落后 0.3 环,俩人硬是咬着牙反超的,当时姚千寻赛后还跟他说 “吓死了”。8 月亚锦赛他又拿了个人金牌,世界排名第一的位置也提前稳住了。聊到 10 月 12 号要开赛的全运会,他抬手挠了挠后脑勺,头发有点乱,说 “就是想练练怎么适应综合性赛事,毕竟人多、项目杂,跟世界杯不一样,得慢慢适应”;至于世锦赛,他倒看得挺开:“那边高手多着呢,我年纪还小,先跟着学本事,把每一次击发练到心里有谱,比硬撑着要成绩实在多了,真的。”
离开场馆的时候,胡凯手里没拿奖杯 —— 后来听队里工作人员说,奖杯先放组委会了,回头统一拿。他就背了个黑色背包,边角都磨白了,带子上还挂着个旧钥匙扣。里面装着他的枪,还有那本写满字的训练日志,封面都有点卷边了。场馆的灯光把他的影子拉得老长,投在地板上,他走得特别慢,一步是一步,特别实 —— 真不像刚拿了冠军的样子,倒像刚结束一场普通的下午训练,慢悠悠的,每一步都踩在 “静心” 这两个字上,一点不慌。
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跟作者本人联系删除。
更新时间:2025-09-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