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这两天最大的国际新闻,就是美联储和特朗普又掐起来了。
美联储,这个号称“全球央妈”的机构,在全世界的注视下硬扛了一年多之后,终于还是没顶住,在北京时间昨天早上,宣布降息了。虽然幅度不大,就25个基点,但好歹是降了。
按理说,“央妈”心软放水,市场该欢呼了吧?大家应该都有糖吃了吧?
坏就坏在,家里那个最能折腾的“懂王”特朗普,不满意。
25个基点,这是个啥概念?
说白了,就跟你妈看你最近日子过得紧巴巴,抠抠搜搜地给了你五十块零花钱,让你去买点好吃的。要的,是“大幅降息”,是“无限续杯”,是把利率压到地板上,让整个市场都跟着嗨起来。
看到这,大家可能有点懵。
这俩巨头,一个想踩刹车,一个想把油门直接踩进发动机里,到底在吵个什么劲?这辆名叫“美国经济”的超级跑车,究竟要开到哪儿去?
最关键的是,这跟咱们这些远在万里之外,每天挤地铁、吃外卖的普通人,究竟有几毛钱关系?
我跟你们说,关系可太大了。这已经不是什么神仙打架了,这根本就是在决定我们未来十年,到底是吃肉还是喝粥,是我们的钱包膨胀还是缩水。
想搞明白这事,光看新闻肯定不行,信息太碎了。咱们得把时间线拉长,潜到水面以下,去看看历史的深处,到底藏着什么秘密。你会发现,今天特朗普和美联储的这场战争,几百年前,甚至几千年前,早就以各种形式上演过了。
咱们先把视线从华尔街移开,一口气穿越回两千年前的罗马帝国。
那时候的罗马,国力鼎盛,地跨欧亚非,是地球上当之无愧的“灯塔”。罗马的自信,很大程度上就来自于他们手里亮闪闪的银币——“丹纳里乌斯”(Denarius)。这玩意儿在当时,就是硬通货里的硬通货,含银量超过95%,童叟无欺,走到哪都认。
帝国大了,花钱的地方就多。东边要打安息人,北边要防着日耳曼人,再加上国内修个斗兽场、建个引水渠,到处都是吞金巨兽。皇帝们很快就发现,税收那点钱,根本不够花。士兵的工资不能不发,边疆的长城不能不修,怎么办?
就在这时,罗马皇帝们,特别是后来那位大名鼎鼎的暴君尼禄,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
既然是银币,那我往里头掺点别的便宜金属,比如铜,不就行了?反正外观看起来还差不多。这样一来,本来只能铸一枚银币的银子,现在能铸出1.2枚、1.5枚甚至两枚“银币”来,财政收入直接翻倍,这简直是天才般的金融创新!
一开始,老百姓没发现,这个游戏玩得很开心。皇帝有钱了,可以组建更多军团,搞更多福利。
但纸终究包不住火。大家很快就发现,手里的钱越来越“毛”了,成色越来越差。到公元3世纪的时候,一枚“丹纳里乌斯”的含银量,已经从接近100%暴跌到了不足5%,剩下的全是铜和锡,基本上就是个披着银皮的铜疙瘩。
后果是什么?
后果就是灾难性的。人们都不傻,谁拿到新铸的“烂币”,就赶紧花出去,换成粮食和商品;而那些成色好的老银币,则被悄悄藏了起来,退出了流通。整个市场的钱越来越多,但购买力却坐着火箭往下跌,曾经能买一头牛的钱,现在可能只够买一个面包。
这就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记载的,由政府主导的恶性通货膨胀。最终,帝国的经济体系被这个“小聪明”彻底玩崩了,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批稻草之一。
这段故事是不是感觉有点熟悉?
它揭示了一个贯穿人类几千年历史、血淋淋的真理:一旦统治者掌握了印钞机(或者铸币权),就总有一种压抑不住的冲动,想通过让钱“变毛”来解决眼前的财政问题。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罗马的教训太惨痛了。后来的聪明人就在想,得想个办法,把统治者这只“乱印钱”的手给捆起来。
这个办法,就是大名鼎鼎的“金本位”。
说白了很简单,就是把货币的发行权,跟一种谁也造不出来的稀有金属——黄金,牢牢地绑在一起。你政府想印钞票可以,但你金库里必须有等价的黄金作为抵押。你有一吨黄金,就只能印这么多钱,多一张都不行。这相当于给政府的印钞机,上了一把沉重的大金锁,给嚣张的权力,戴上了一个“紧箍咒”。
在金本位运行的大部分时间里,世界确实相对稳定,大规模的通货膨胀很少见。
但问题又来了。政客们,尤其是那些野心勃勃的,最讨厌这个“紧箍咒”了。想打世界大战,想搞星球大战,想给老百姓发福利,想在大选前刺激一下经济……这些都需要海量的钱。钱从哪来?黄金又不会自己从地里长出来。这个“紧箍咒”勒得他们太难受了。
于是,人类历史上又一个关键人物登场了,就是新闻里提到的那位,美国前总统理查德·尼克松。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跟当年的罗马帝国有点像。一边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花钱如流水;另一边在国内大搞“伟大社会”计划,福利开支蹭蹭往上涨。全世界都拿着美元来问美国财政部:“嘿,哥们,说好的美元能换黄金,我现在来换了。”美国的黄金储备哗哗地往外流,眼看就要被搬空了。
怎么办?是勒紧裤腰带,削减开支,老老实实过苦日子?还是……
尼克松选择了后者。1971年8月15日,一个彻底改变世界金融格局的日子。尼克松走上电视,发表了一场简短的讲话,核心内容就一句话:我宣布,关闭黄金兑换窗口,美元与黄金正式脱钩!
“咣当”一声,那把锁了几百年的大金锁,被他一脚给踹开了。
从此,人类的货币,彻底成了一张张的纸(现在更是屏幕上的一串串数字)。它的价值,不再有任何实物背书,只依赖于人们对政府的“信任”。那台关乎世界经济命脉的印钞机,被彻底解放了,它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几乎无限的自由。
而摘掉“紧箍咒”的直接后果,马上就来了。那就是直接催生了70年代席卷整个西方的“大滞胀”噩梦,也为我们今天的故事,埋下了最重要的伏笔。
尼克松踹开了金本位这把大金锁,印钞机获得了彻底的自由。那么,当一个只想着下一次选举的政客,拥有了无限印钞的能力后,会发生什么呢?
历史给了我们一个快得惊人的答案。
为了赢得1972年的连任,尼克松需要经济数据非常、非常漂亮。他盯上了当时的美联储主席,一个叫阿瑟·伯恩斯的经济学家。白宫保存的录音带记录下了当时的情况,尼克松几乎是用尽了威逼利诱的手段,对伯恩斯进行“极限施压”。
谈话的大意基本上就是:“阿瑟,我的好兄弟,帮帮忙,把利率降下来,让大家都感觉有钱花,让经济看起来一片繁荣。只要我选上了,一切都好说。”
伯恩斯是个学者,他心里比谁都清楚,在当时那种环境下放水,无异于抱着一桶汽油去救火。但他最终还是没能扛住来自总统的巨大压力,选择了妥协。美联储开始降息,大量货币被注入市场。
短期效果是立竿见影的。经济数据果然好看了起来,股市上涨,失业率下降。尼克松也毫无悬念地赢得了连任。看起来,这似乎是一次完美的政治操纵。
然而,魔鬼的账单,虽迟但到。
从1973年开始,可怕的后遗症爆发了。首先是通货膨胀。之前被强行压抑的物价,加上中东石油危机的催化,像一头出笼的猛兽,开始疯狂撕咬普通人的财富。油价涨、面包涨、房租涨,除了工资啥都涨。到1974年,美国的通胀率飙升到了骇人听闻的12.3%。
如果只是通胀,那还好说,历史上见得多了。但这次不一样,一个前所未见的“经济学怪物”出现了——滞胀(Stagflation)。
“滞”是经济停滞(Stagnation),“胀”是通货膨胀(Inflation)。
这是什么概念?这就好比一个人,一边发着40度的高烧(通胀),感觉自己快要烧着了;一边又浑身发冷,四肢无力,躺在床上一动都动不了(停滞)。工厂倒闭,工人失业,经济一片萧条,但同时物价还在飞涨。
这在传统经济学上是解释不通的,因为通常只有经济过热才会通胀,经济萧条只会通缩。但它就是发生了。整个西方世界被这个怪物折磨了将近十年,人们对未来充满了迷茫和绝望,这就是著名的“大滞胀时代”。
这个烂摊子,谁来收拾?
历史最终选择了一个狠人,保罗·沃尔克。他在1979年出任美联储主席,此人身高两米,面无表情,作风强硬,被称为“经济沙皇”。他上任后,只干了一件事,用“天底下最猛的药”来治疗滞胀。
这味药就是——疯狂加息。
他直接把联邦基金利率提到了前无古人、后也可能无来者的20%以上!这是什么概念?就是你把钱存银行,一年利息就有20%,但企业贷款的成本也高到天上去了。沃尔克就是要用这种“玉石俱焚”的办法,强行把经济活动和社会总需求给按下去,先把通胀这头猛兽给饿死再说。
代价是惨烈的。整个美国经济直接被他一棍子打进了ICU,失业率飙升,无数企业破产,愤怒的农民开着拖拉机包围美联储大楼,国会议员天天骂他,甚至还有人给他寄子弹进行死亡威胁。
但沃尔克顶住了所有压力。几年之后,通胀这头猛兽,真的被他活活“饿死”了。虽然过程极其痛苦,但美国经济也因此走出了泥潭,为80年代后期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这段痛苦的经历,给全世界的当权者和经济学家,上了一堂价值万亿美金的课。这个教训催生了一个几乎所有现代国家的共识:
货币政策,这个掌管印钞机的权力,绝不能再交给只盯着下一次选举的政客了。
必须把它关进一个独立的笼子里,交给一群不受政治干扰的技术官僚来管理。他们可以不讨人喜欢,但必须专业、必须独立、必须对长期负责。
这个笼子,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独立的中央银行”。
从此,美联储的“独立性”被推上了神坛。它的主席,成了经济世界里类似“教皇”的角色,他的天职,就是扮演那个在宴会上扫兴的家伙,在大家喝得正嗨的时候,把酒杯给收走。他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防止尼克松和伯恩斯那样的悲剧重演。
好了,历史课上到这里。从罗马的烂银币,到尼克松的录音带,再到沃尔克的铁腕。我们花了这么长的篇幅,其实就是为了搞明白一件事:美联储的“独立”,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用一次几乎让整个西方世界崩溃的惨痛经历换来的。
搞懂了这一点,你才能真正看懂,今天特朗普指着鲍威尔鼻子骂街,到底意味着什么。
这不仅仅是两个人吵架,这是在动摇整个现代央行体系的根基。
搞懂了“央行独立性”是用多大的代价换来的,你才能理解,为什么特朗普指着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的鼻子骂街,这事儿的性质有多严重。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政策分歧了,这是两种世界观、两种“出厂设置”的根本性冲突。
要理解特朗普为什么天天跟美联储过不去,你首先得明白,他的底层代码,或者说“出厂设置”,到底是什么?
忘掉他“总统”的身份,他骨子里是什么?一个典型的地产商。
地产商的生意模式,说白了就四个字:“借钱生钱”。他们的核心竞争力,就是能用最低的成本,从银行搞到最多的钱,然后盖楼、卖房,赚取超额利润。
所以你问一个地产商,他最喜欢什么?他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低利率和宽松的信贷。利率越低,他们借钱的成本就越低,利润就越高,公司的股价就越好看。在他们的世界观里,“降息”约等于“天降黄金”,“加息”就是“断我财路,杀我父母”。
这套逻辑,刻在特朗普的DNA里。所以当他当上总统,他只是把他那套地产商的逻辑,放大到了整个国家层面。在他眼里,美国就是一个巨大的“特朗普集团”,他就是这个集团的CEO。作为CEO,我的任务就是让这个季度的财报好看,让集团的“股价”(也就是股市)蹭蹭往上涨。怎么实现?当然是让集团的“财务部”(美联储)给我提供无限的、便宜的资金!
因此,他要求降息,是他的本能,是他一生成功经验的总结,从他的角度看,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
而他对面的鲍威尔,以及他背后的整个美联储,则是另一套操作系统。
他们的“出厂设置”是什么?一群技术官僚,一群历史的看门人。
他们的KPI,不是让股市短期内涨多少,不是为了某一次选举的胜利。他们的终极使命,是保证美国这艘金融巨轮别撞上冰山,别在他们手里重蹈70年代“大滞胀”的覆辙。他们的噩梦,不是支持率下降,而是自己的名字跟“阿瑟·伯恩斯”和“大滞胀”这几个字一起,被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所以,当特朗普盯着下一季度的财报时,鲍威尔和他的同僚们,看的是未来五年、十年的通胀曲线和就业数据。
你看,一个是用望远镜看脚下,一个是用显微镜看远方。这俩人,从根上就尿不到一个壶里。
搞懂了两边的“出厂设置”,他们之间的矛盾翻译成大白话就特别简单了。
特朗普的潜台词是: “我不管什么长期!我就要现在!大选就在眼前,我推行的关税政策需要对冲,我需要经济数据非常好看。给我降息,把股市给我推上去!让大家都有工作,都感觉自己是股神。至于几年后会不会通胀上天,那是下一任总统的事,关我屁事!”
而美联储的潜台词是: “大哥,冷静点!你这是在玩火!现在全球经济本来就脆弱,通胀的火苗还没彻底踩灭,你这么搞,短期是爽了,但我们几十年来辛辛苦苦建立的信誉就全毁了,长期来看就是70年代的噩梦重演。我们得对历史负责,对整个国家的未来负责,不能陪你这么赌。”
“独立性”的裂痕
在特朗普之前,美国总统和美联储主席当然也有矛盾,但大家都很默契,关起门来在小黑屋里吵,吵完了出门还是好兄弟,绝对不会把矛盾公开化。因为所有人都知道,美联储的“独立性”和“信誉”,是美元这张绿纸唯一的“锚”。
但特朗普的厉害之处,或者说可怕之处在于,他根本不按套路出牌。
他把这场“地下战争”给公开化、日常化了。他用社交媒体当大喇叭,天天在全世界面前喊话,批评、嘲讽甚至辱骂美联储和它的主席。他把一个极其严肃、极其专业的货币政策问题,变成了一场吸引眼球的政治真人秀。
更狠的是,他还不断地往美联储内部“掺沙子”,提名那些和他“志同道合”的人进入决策委员会,就像这次新闻里提到的,那个唯一投票要求降息50个基点的委员,就是他刚任命的亲信。
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后果是极其深远的。
当全世界的投资者、企业家和普通老百姓,都开始觉得,美联储的决定不再是出于冷静的经济数据分析,而是出于总统的某条推特或者某次咆哮时,美元的信誉,这个支撑着整个现代金融体系的基石,就开始松动了。
而一旦这个基石出现了裂痕,接下来发生的事,将会影响到我们每一个人。
好了,历史背景和现实冲突都聊完了。现在,我们来回答那个最开始的问题:这事儿跟咱们普通人,到底有几毛钱关系?
关系太大了。当现代金融体系的“锚”开始松动,没有一个人能置身事外。这就像一艘超级巨轮的压舱石出了问题,整艘船上的人都会感受到颠簸。
我们可以推演一下两种可能的未来:
第一种未来:特朗普赢了,美联储彻底“跪了”,开启大放水时代。
这叫“短期狂欢,长期买单”。短期内,海量的廉价资金会涌入市场,股市、币圈、甚至楼市,都可能迎来一波由资金吹起来的巨大泡沫。大家会感觉赚钱好像很容易,到处都是机会,人人都是“股神”。
但狂欢之后,必然是一地鸡毛。当货币的供应远远超过了商品和服务的增长,魔鬼的账单——也就是我们在第一部分里讲到的恶性通货膨胀——就会准时到来。你辛辛苦苦攒下的存款,购买力会被稀释得一塌糊涂。
这种模式下,社会财富会进行一次残酷的再分配。持有优质资产(比如核心地段的房产、头部公司的股票)的富人,财富会像坐火箭一样飙升;而主要靠工资和银行储蓄过活的中产和穷人,则相当于被进行了一次“隐形”的洗劫。
第二种未来:美联储赢了,顶住压力,维持住了独立性。
这叫“短期阵痛,长期健康”。为了彻底摁死通胀的火苗,美联-储可能会被迫维持高利率,甚至不惜以一次经济衰退为代价。这意味着短期内,大家的日子会很难过。企业借钱困难,可能会裁员;股市会下跌,很多人的账面财富会缩水。
这无疑是一剂苦药。但刮骨疗毒之后,经济才能真正地“出清”,挤掉泡沫,把那些靠廉价资金续命的僵尸企业淘汰掉,为下一轮更健康、更可持续的增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那么,这对我们中国,对我们普通人,又意味着什么?
你别忘了,美联储不仅仅是美国的“央妈”,它还是世界的“央妈”。美元是全球的储备货币,美联储的每一个动作,都会引发全球范围的资本“潮汐”。
它降息放水,就是全球“涨潮”。热钱像潮水一样涌向全世界的新兴市场,吹起各国的资产泡沫。
它加息收水,就是全球“退潮”。资本又会疯了一样从全世界抽离,逃回美国,在别的國家留下一地鸡毛,甚至直接引爆他国的金融危机。八九十年代的拉美和97年的东南亚,都是这么被收割的。
这次降息,哪怕只有一点点,也意味着全球的“水龙头”又松了一点。这对我们的人民币汇率、进出口贸易、甚至我们A股的走势,都会产生一连串的连锁反应。
那么,面对这样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我们普通人到底该怎么办?这里没有投资建议,只有几点不成熟的小思考:
特朗普和美联储之争,说到底,不是个人恩怨,也不是党派之争。它是人类社会一个古老而近乎无解的矛盾:短期的政治利益,与长期的经济规律之间的冲突。
这个矛盾,在印着凯撒头像的罗马银币上,在尼克松的白宫录音带里,在今天特朗普的推特上,以不同的形式,反复上演。
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总是押着相同的韵脚。现在,我们又一次清晰地听到了那熟悉的韵脚声。
#美联储#
#美联储降息对中国经济有何影响#
更新时间:2025-09-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