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古海港
在写作《燕山夜话》的时候,邓拓参考了许多的北京地方历史文献。他头脑中不断地闪现出新鲜的话题,而这些话题又是“古老”的。比如,在《北京的古海港》一文中,邓拓直接抛出了一个新鲜话题:“古代的北京有海港吗?回答:有海港。”
“那么,什么地方是古海港呢?回答:就是什刹海和积水潭的那一片水面。”
“这个海港现在虽然已经不存在了,但是,这一段历史却很值得我们研究。”
“大家都知道,当着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即公元一二九一年的时候,精通天文、地理、历法和水利的大科学家郭守敬,奉了元世祖忽必烈的命令,负责修通元大都(即北京)到通州的运河,使往来于江南的漕运船舶,能够把南方的粮食,直接运到大都。”
“当时漕运的船舶可以直接驶到元代大都城的‘海子’里来。由于船舶拥挤,以至水面都被遮住,几乎看不见了。这个海子当然只是人工造成的小内海,但是,它完全成了一个装卸漕粮的港口,则是毫无疑义的。”
元代的海子,至明宣德之后渐渐地缩小了。最终,它变成了如今的积水潭。就在这片水域西北侧的小山上,矗立着一座纪念郭守敬的祠庙。
这座名为汇通祠的小庙,初建于明永乐年间,旧称法华寺。其正殿供奉着观世音菩萨,又称“镇水观音庵”。若往前推,此地曾为龙王堂的旧址。到了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法华寺被重修,并更名为汇通祠。上个世纪70年代,因修环城地铁,汇通祠全部拆除。后于1988年重建完成,并在汇通祠内设郭守敬纪念馆。
在邓拓《北京的古海港》一文中继续写道:“人们也许会觉得奇怪,郭守敬引白浮泉水入城是可能的吗?白浮泉水源在昌平城东南的凤凰山,那一带地势约为海拔六十米,中间经过沙河和清河两河谷,地势降低到海拔四十五米以下,而积水潭和什刹海周围的地势则是海拔五十米左右。按照这样的地势看来,怎么能被引白浮泉水入城呢?”
“原来郭守敬详细勘测了地势之后,设计了一条长达三十公里的河渠,引导白浮泉水先向西流,然后转向南流,再向东南流入昆明湖(即瓮山泊),然后继续向东南流,注入大都城。这一条渠道,就是著名的“白浮偃”。它的遗迹现在还隐约可以寻见。”
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白浮泉之水仍能滔滔不绝地流淌。其沿着龙泉山东侧的水渠往南流,浇灌着白浮村300多亩的稻田。1959年8月,水利部门勘测白浮泉水的日流量为22.37吨。在邓拓写作《燕山夜话》的时候,白浮泉的水量依然不小。只是近几十年来,由于北方久旱少雨,导致电机井便星罗棋布,当地的地下水位逐年降低,才以致白浮泉水几乎断流。
自元代兴修白浮堰,待此地历经了数百年的风雨之后,曾经的河道早已了无踪迹。《北京的古海港》发表后的第三年,也就是1964年秋,北京市考古队的苏天君带着特聘的十几位探测人员,在昌平县文化科的全力配合下,才终于勘测出了白浮堰的河道走向。时至今日,白浮泉在被度假村腾退后,终又重回“民间”。若有闲暇,您也可以来逛逛。
米氏三园:随着邓拓一道探访米氏在京遗迹
喜爱古物文玩收藏的邓拓,是十分关注明代米氏家族的。于《宛平大小米》一文中,邓拓写道:“在谈论北京的历史和文化传统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提到十六、十七世纪之间的两位大书画家。这两人就是明末清初宛平的米万钟和米汉雯,当时号称大小米。他们祖上是陕西关中的人,后来落籍到顺天府宛平县,所以他们自己和后人都公认为宛平人。”
“米万钟是一位很有学问也很有骨气的人。据称,米万钟为政清廉,关心民刑和文教事业,所到之处,颇受中下层人民和文士们的称颂。”
“他有两种特殊的爱好。第一是喜爱书画,第二是爱玩石头。这两大爱好,使他获得了精神上很大的安慰和愉快。”
“爱玩石头,尤其是遇见各种奇石,他一定都要收蓄。如果有人要问:他有多少财产?那末,就可以回答说:他的最大宗的财产,就是奇形怪状的各种石头!正因为这样,所以他自己又起了一个名字,叫做‘友石’,当时的人们也都称他为‘友石先生’。”
关注米氏家族往事的同时,邓拓亦关注这家人所留下的旧迹。在《米氏三园》一文中,邓拓写道:“米万钟的儿子米寿都,孙子米汉雯、米汉倬。他们在宛平有三个故居,就是三处园林,分别命名为漫园、湛园、勺园,遗迹至今尚存。”
“据清初朱彝尊的《日下旧闻》引孙国敉的《燕都游览志》称:漫园在德胜门积水潭之东,米仲诏先生所构,有阁三层。先生尝为湛园、勺园,及此而三。漫园的地点这里已经写得很清楚了。至于湛园呢?《燕都游览志》载,‘先生自叙曰:岁丁酉,居长安之苑西,为苑曰湛。’又说:‘湛园即米仲诏先生宅之左。’这里所说的米宅就在现时西郊的海淀,而勺园也就在海淀米宅的范围之内。”
“看来勺园在米氏三处园林中,居于主要地位,米家长期都住在这里,这是无疑的了。而在米氏的三处园林之中,勺园的材料也比较多,比较完全,应该首先把它弄清楚。”
“现在我们还可以找见从前燕京大学图书馆编印的《勺园图录考》,上面有米万钟画的《勺园修图》。从这里,我们不仅可以看出米万钟山水画的精美艺术,而且可以看出当年勺园的全貌。据这部图录所记,勺园故址可能在现时北京大学的燕南园以西。那里有一座土坡,即米氏坟墓。一九二九年的夏天曾在这里挖出了《昆泉米公暨配安人冯氏墓志铭》。这是研究米氏历史的重要文物,值得加以重视和保护。”
邓拓所说的三座园林“遗迹至今尚存”,但目前能够找到一点“遗迹”的,也只有勺园了。湛园清初便被毁,漫园亦没留下痕迹。
勺园则是在明末战乱中日渐荒废的。到了清康熙时期,在勺园旧址上兴建了弘雅园,后赠给了郑亲王。嘉庆时期,弘雅园又成为赴圆明园当班官员的休息之所,名称也改为集贤院。咸丰六年(1856年),集贤院毁于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之手,此后再未修复。民国之初,旧址被陕西军阀陈树藩购得,1925年又卖给燕京大学。
如今,北京大学西侧门附近有座“勺园大楼”。楼北有一片水面,水畔建有仿古亭廊,题写“勺海”匾额,那便是勺园旧址的大致位置了。
邓拓继续写道:“还有更多的米氏遗物分散各处的,也无妨做一个调查。如颐和园的乐寿堂前院,摆着的那一块“青芝岫”大石头,原先是米万钟从房山找到的。他曾写过一篇《大石记》,叙述这件事情。到了清代,乾隆把它移置乐寿堂,并且写了《青芝岫诗》,大加赞赏。这是大家比较熟悉的。”这块“青芝岫”,被旅游界的朋友戏称为“败家石”,至今还较好地留存着。此外,在长椿寺的大雄宝殿前,还能见到米万钟所撰《敕建大祚长椿寺赐紫衣水斋禅师传》碑。
来源:北京号
作者:申哥带你走天下
更新时间:2025-05-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