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二十号出现意外是任何人都不愿意看到的,但面对未知的风险我们也并非束手就擒,只是这个营救的时间周期还是让很多人心里没底。

因为前面有明晃晃的例子在前,俄罗斯和美国救助自家航天员都需要数月时间,中国就算技术再强,又能比美、俄快多少呢。
中国救援需要多久?和美国、俄罗斯又有怎样的差距?

神舟二十号飞船与天宫空间站安然对接,全世界的目光都以为这又是一次教科书式的太空任务。然而,一份来自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的通报却让所有人都不淡定了,因为飞船疑似与一颗微型空间碎片发生了“剐蹭”,原定的返回地球计划不得不推迟。

在讨论如何营救我们的航天员之前,我们得先聊聊这个让所有航天大国都心知肚明,但却很容易遗忘的太空威胁——太空碎片,这种东西就是在轨道上潜行的“隐形杀手”,你可能很难想象,这些碎片来源五花八门。

有的是寿终正寝的卫星,有的是被抛弃的火箭末级,甚至可能只是一片剥落的涂层,但它们的速度是致命的,在太空中仅重一克的碎片,撞击动能就堪比数十克TNT炸药,厘米级的小家伙就能轻易击穿航天器外壳。

毫米级的碎片也能让精密的太阳能电池板或者航天员的舱外航天服受损,对于这些太空碎片,完全不能抱有侥幸心理,进入太空当中就是冒着风险取得,更可怕的是“凯斯勒效应”,说的是由碎片引发的连锁撞击,最终可能导致整个近地轨道被碎片彻底锁死。

神舟二十号的这次意外,让一个尖锐的问题摆在世人面前,如果航天员的回家之路真的被太空碎片给截断之后,国家到底能不能给宇航员兜底,或者说能不能把人给救回来,这不仅仅是对一个国家航天技术的考验,也是所有国家都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

回顾过去,太空救援往往都是“等等,再等等”的处理方式,你可以说是技术短板,但却也不仅仅是技术短板,2022年底,俄罗斯的联盟飞船就遭遇了这样的噩梦,当它与国际空间站对接时,一次突如其来的碎片撞击导致飞船冷却剂泄漏。

飞船的热控系统瘫痪,舱内温度不断攀升,这艘“生命之舟”已经无法再安全地将宇航员带回地球,俄罗斯的救援行动立即启动,但过程却一波三折,正当大家焦急等待时,另一艘前往空间站的货运飞船,竟然也发生了类似的泄漏事故。

这迫使整个救援计划紧急暂停,工程师们必须彻查故障根源,以防悲剧重演,这一查就让救援被无限期推迟,最终宇航员们在太空中滞留了长达数月,每一天都是对生理和心理极限的考验。

当时正处于西方严厉的经济制裁当中,这也成为了俄罗斯救援缓慢的原因之一,只是救援缓慢并不能单纯的看做是经济影响了技术发展,俄罗斯的救援体系缺乏并行备份方案也暴露出来了。

无独有偶,美国的救援同样复杂又冗长,2024年波音公司的“星际航线”飞船载着两名年过六旬的资深宇航员升空,本是一次为期仅8天的短途任务,然而飞船在途中就接连暴露出多个推进器故障和氦气泄漏问题。

美国宇航局在经过严谨评估后,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这艘飞船的返航风险太高,只能让它空载返回地球,救援的重任落到了商业竞争对手Space X的肩上,这立刻引出了一系列复杂至极的协调难题。

跨公司的任务规划需要重新调整,后续发射计划必须修改,甚至需要减少未来乘组的人数,才能为这两名滞留的宇航员“挤”出两个座位,救援行动必须等待新的乘组抵达空间站,以维持站上的正常运作。

从计划的8天,到最终在今年3月返回,两名宇航员在轨道上漂泊了整整286天,接近9个月,美国这次救援让我们看到了在一个非一体化的航天体系中,紧急情况下的资源调配是多么低效和耗时。

与美俄长达数月的救援周期相比,中国方面给出的预期时间是颠覆性的,我们没有以“月”为单位,而是以“天”,我们用的是“发一备一”策略,这套东西精明的点在于远不止“多准备一艘飞船”那么简单。

它的真正的作用是每当有一艘载人飞船在轨执行任务时,地面发射场上,都有一艘同型号的备用飞船和一枚配套的运载火箭,完成了所有总装测试,处于随时可以加注燃料发射的待命状态。

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救援的延缓性,将救援从“从零开始准备”的模式变成了“随时可以启动”,有传闻说在最极端的紧急情况下,这套系统可以在短短72小时内完成发射准备,而正常的应急准备流程,也只需要7到10天左右。

这种底气来自于强大的体系支撑,我们的技术完全自主可控,从火箭到飞船再到空间站,中国的航天技术链实现了闭环,所有决策和资源调动都在内部高效完成,无需像NASA那样与外部商业公司进行复杂的谈判和协调,指令可以迅速下达并执行。

而且在此前的神舟十二、十三、十四号任务中,它已经过反复的流程演练和验证,确保了在紧急时刻,每一个环节都成熟可靠,有条不紊,天宫空间站本身也是一个强大的在轨响应平台。

一旦神舟二十号确认受损,已经驻留在空间站的神舟二十一号乘组可以随时提供支援,确保人员轮换和接应的顺畅,同时空间站配备的灵活机械臂,能够以“双臂组合”的模式伸展到飞船周围,对其外部损伤进行细致的“体检”。

如果外部观察还不够,航天员甚至可以执行出舱活动,抵近飞船进行“亲手”核查,这种空地一体、多层次的响应网络,让中国的救援方案显得立体而厚实,9个月与7天,这个巨大的时间差,是对航天员生命安全重视程度的体现。

长期在轨滞留,对航天员的身体是巨大的考验,骨质流失、肌肉萎缩、心血管功能下降,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生理风险,与家人分离、在封闭环境中面对未知的归期,所带来的心理压力更是难以估量。

中国的应急救援体系,正是将“人命关天”这一理念,从一句口号坚实地融入到了工程设计的每一个细节中,快速响应就是最大限度地压缩航天员暴露在风险中的时间,是对生命最根本的尊重。
信息来源:

更新时间:2025-11-1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