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秋天,克里姆林宫终于做出了一个谁都不愿拍板的决定:全民加税。不是富人税,也不是战时特别征收,而是直接动了普通俄罗斯人钱包里的“刚需支出”——增值税、公用事业、天然气、电费,轮番上调。如果不是财政部官员亲口宣布,很多俄罗斯人还以为是“西方媒体造谣”。
毕竟,这两年官方口径一直是“战争带动经济繁荣”“军工订单拉动就业”,可现在一纸税改文件下来,大家才发现,“越打越有钱”这句话,原来只对军火商有效,对老百姓,可能正好相反
根据俄罗斯财政部公布的计划,从2026年开始,增值税将从20%提高到22%,看上去只涨了两个百分点,但平均每户家庭一年要多掏出4.55万卢布。再加上天然气和电价的双双上涨,一年下来,全国家庭平均净增负担8.2万卢布,折合人民币差不多7100元。
别小看这个数字。按照战前卢布的购买力,7100元能在莫斯科买一台国产小冰箱,而现在,连一台电磁炉都得犹豫几下。
俄罗斯政府当然知道这笔账不好算,也不好看。但问题是,政府本身也在“掏空钱包”。
2025年前9个月,俄罗斯的资源收入同比下降了21%。其中9月单月暴跌25%,几乎是断崖式下滑。这不是市场波动那么简单,而是几条线一起出问题了。西方的“油价上限机制”还在生效,“影子油轮”被全球追踪系统盯得死死的,乌克兰的无人机又频繁袭击炼油厂——几乎把俄罗斯能源出口的三条腿砍了两条半。
而与此同时,俄罗斯的国防和安全开支占到了联邦预算的40%。也就是说,国家四成的钱都在养军队、造导弹、修战壕。财政部再有本事,也架不住军费像火山一样喷。撑了三年,国家财富基金的流动资产从2022年8月的1983亿美元掉到2025年8月的483亿,缩水超过四分之三。
眼看储备“弹药”快打光,普京政府只能做出一个现实决定:把战争账单,分摊给全民。
这不是“计划之外的意外”,而是“计划之内的选择”。战争经济,从来不会只靠印钞和出口撑下去,迟早要回到老百姓的餐桌上。
普京曾说:“俄罗斯将从这场冲突中变得更强大。”从军工产值上看,这话不假。俄国防工业这两年确实“复苏”了,坦克、火炮、无人机、导弹系统产量翻倍增长,但问题在于,这些爆炸性的增长,换来的不是“全民分红”,而是“结构畸形”。
现在的俄罗斯经济,几乎成了“军工优先经济”。资源、资本、劳动力都往军火产业倾斜,其他领域则像枯水期的湖泊。一方面,军工厂加班到深夜,兵工线排队进人;另一方面,民用制造业订单锐减,市场货架上的电视、电饭锅越来越多是进口货(还得走中亚或者亚洲“灰色通道”进来)。
更夸张的是,俄罗斯居然从一个石油成品油出口国,变成了进口国。部分城市因油品短缺,出现了汽油限购,每人每天限购10到20升,黑市油价直接翻倍。车主一边加油一边骂娘,连出租车司机都开始算计接哪单划算。
而这种“战时资源分配模式”,最直接的受害者就是普通家庭。涨价、限购、断供、涨税,这些词以前是“危机国家”的专属,现在却成了俄罗斯媒体每天的常规用语。
更雪上加霜的是,卢布的购买力也在跳水。现在1人民币能换到11.5卢布,是战前的两倍。也就是说,你工资没少拿,但能买的东西少了一半。
战争确实改变了俄罗斯的经济结构,只是这场“改造”来的太猛、太急、太伤人。
加税、涨价、缩供,这些手段短期内确实能“补财政的漏洞”,也是所有国家在战时都会用的“非常手段”。但问题是,这种“向下传导”的方式,能撑多久?
要知道,俄罗斯并不是第一次玩“全民动员经济”。苏联时代的“战备经济”模式就是典范,但那个时代有计划经济兜底、有意识形态加持、有封闭市场保护。而现在的俄罗斯,面对的是一个全球化的经济体系、开放的网络舆论场和高度敏感的民众消费心理。
你涨个电费,涨个天然气价格,老百姓第一反应不是“为国分忧”,而是“这仗还要打多久”。你加个税,老百姓不是问“国家要用这笔钱干嘛”,而是“我下个月还能不能买得起肉”。
更现实的问题在于,普京政府这一轮加税政策,并没有“阶梯式设计”。不是富人多交、穷人减免,而是“全体上浮”。这种“平推式”征收,最容易激化社会情绪。
俄罗斯现在的确没有大规模的社会抗议,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家满意,而是因为“没有更好的出口”。可情绪这种东西,是积累型的,不是瞬间爆发的。一旦民生压力超过预期,舆论场就可能从“默不作声”一路转向“公开吐槽”,再发展下去,就是“政策不信任”。
而一旦“信任裂缝”出现,财政政策就不仅是经济问题,而是社会稳定问题。
普京选择在这个节点“动税”,无疑是一个艰难决定。他不可能不知道会引发民怨,也不可能不知道财政结构已经到了“非动不能行”的地步。但他显然赌的是:俄罗斯社会的承压能力,还能再撑一段。
但从历史经验看,战时经济撑得再久,也只是“延缓崩盘”,不是“解决问题”。真正的答案,永远不在加税或者油价上,而在决定这场战争何时、如何结束的“战略层”。
普京这轮“全民加税”的决定,是一次赤裸裸的现实交代。战争成本已经高到不能只靠卖油、卖气来填,老百姓不得不开始“兜底”。
这不是俄罗斯独有的剧本,但这是俄罗斯当前必须面对的现实。战争的红利,军工拿走了,代价,却留给了超市、煤气表和电费单。
这场财政硬仗,打的不只是经济账,更是信心账。而答案,会写在每一张收据上。
更新时间:2025-10-0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