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选举,党同伐异,为什么纳粹党是被人民一票一票投出来的?

自二战后,全世界人民对于纳粹是深恶痛绝,然而当我们翻开历史文献回溯纳粹因何诞生的时候,却猛然发现,貌似这个推行民族极端政策,导致战争的政党竟然是德国人民的选择!

在1932年的德国街头上,到处是晃动的万字旗,那些狂热支持纳粹党的选民挤成一团,扯着嗓子狂喊道:“希特勒,我们需要你”。

由此,在1932年7月的国会选举里,借着庞大的民众声望,纳粹党获得了1374.5万张选票,拿到了全部选票里的37.4%,一跃成为第一大党。

不到半年,在数千万德国民众的期待里,希特勒——这位魏玛共和国政坛里最耀眼的政治新星,在1933年1月被总统兴登堡任命为德国总理,从此,战争开启。

那么德国人民为何会选择纳粹?

绝望与希望

1919年,作为战败国,德国在屈辱之际签订的《凡尔赛条约》如一把利刃,将德国乃至数千万民众的尊严和希望踩在脚下。

条约规定,德国必须割让八分之一的领土,德国母亲河——莱茵河的两岸地区必须被英法为首的协约国驻军,以保证“德国永久非军事化”。

更加过分的是,德国作为战败国,还必须赔偿英法为首的协约国2260亿金马克的巨额战争赔款,直接导致德国战后陷入恶性通胀和经济崩溃,民众生活陷入绝境。

到1923年,实在无力支付战争赔款的魏玛共和国政府只能开足马力印刷钞票,“你要我赔钱,好,钱不过是一堆纸而已,给你就是”。

(严重通货膨胀)

这就是当时魏玛共和国总统——弗里德里希.艾伯特的真实想法,反正,无论德国再怎么卑躬屈膝,这些魏玛共和国的高层领导总是能纸醉金迷,夜夜笙歌。

至于代价?无非是“苦一苦德国民众,骂名我来担”。

在魏玛共和国政府的摆烂治理下,1923年,德国马克兑美元的比率从1:9暴跌至1:4.2万亿,对,你没有看错,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4.2万亿。

恶性通货膨胀下,财富被洗劫一空的德国市民,被迫推着装满纸币的手推车去抢购面包,稍有姿色的女人为了填饱肚子被迫沦为妓女,以此来填饱自己和家人那瘦瘪瘪的肚子。

当德国数以百万的中产沦为乞丐之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开着豪车,戴着名贵珠宝首饰的犹太人在德国的街道上飞驰,除了鄙夷的眼光,这些犹太人从不会给倒在路边的普通德国人提供丝毫帮助。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句中国唐诗穿越千年,在魏玛共和国的街头生动地具象化。

(有人饿死,有人盛宴)

国家,民族,贫富,屈辱,生死,胜败......无数德国人在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屈辱下,第一次在心里叩问自己和上帝:“为什么德国沦落至此?我们要怎么才能摆脱累累如丧家之犬的困境?”

当整个德国都被绝望笼罩时,希特勒和他所代表的纳粹党抓住了这个机会,在其得力助手——宣传天才戈培尔的帮助下,在慕尼黑的演讲里,希特勒给在场的听众们开出了自己的“药方”:

“怪犹太人在背后捣鬼,让一战德国战败”,“恨共产主义者背后捅刀,那都是犹太人编造让德国永远落魄的思想毒药”,以及“去他的《凡尔赛合约》,德国要敢于说不”!

希特勒承诺,只要选他以及背后的纳粹党上台,人们的生活就会好起来,整个德国就可以重新挺直腰板。

在希特勒的呐喊以及生活所迫下,千千万万处于长夜之中的德国民众认为,那个将带领他们走出黑暗,迎接黎明的“太阳”来临了.......

多数人的暴政

在希特勒和纳粹党的宣传下,无数德国选民宁愿排上几个小时的长队,也要将选票投给希特勒。

他们的手指颤抖,不是因为寒风吹拂,而是因为那张选票的分量太重太重——不过十几克的纸上,承载了德国民众对尊严的渴望,对未来的幻想。

在威廉夏伊勒《第三帝国的兴亡》里曾记载过许多普通德国民众的例子,比如,汉斯穆勒,一位来自柏林的失业工人,1929年史无前例的资本主义世界金融危机让他失去工厂的稳定工作。

面对家中五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因为生活绝望,动不动朝自己发火的妻子,这个可怜、卑微的德国男人,只能在夜深人静的夜里,让泪水打湿眼庞。

一次偶然的机会,汉斯听到了希特勒的演讲,听到收音机里,希特勒传来的“德国必须崛起”的声音,汉斯感觉自己颓废的身心重新有了元气。

(德国民众欢迎希特勒)

于是,纳粹党1932年试图成为国会第一大党的选举里,汉斯不但自己身先士卒,流着泪给希特勒投下选票,还发动身边的所有人帮纳粹党拉票。

这不是个例,从1933年3月最后一次选举,纳粹党得到超过1700万张选票,占总数的43.9%,拥有国会288个议席里不难看出,德国纳粹党的确赢得了大部分德国民众的欢心。

也许你会问,为什么德国民众会被如此轻易地蛊惑?原因很简单,据政治思想家汉娜阿伦特的探究,德国民众纷纷投票给纳粹党的根本原因是:

在当时的极度痛苦里,普通德国民众渴望的不是复杂的真相,而是一个简单,粗暴,明确的答案,他们不要理性的思考,只要宣泄情绪的复仇。

希特勒提出的“外要德国复兴,内杀犹太国贼”的激进主张恰恰迎合了德国民众,像一针麻醉剂,让这些可怜的德国民众在狂热里暂时忘却了痛苦,麻痹了他们自己的判断力。

于是,在纳粹的宣传攻势,以及冲锋队等准军事组织的暴力威胁下,纳粹党先是制造“民族危机叙事”,搞起了“党同伐异”,即将复杂的现实简化为“我们”和“敌人”的对立。

(纳粹宣传标语)

通过犹太人,共产主义者打入另册的手段,让广大德国民众在集体的狂热里放弃个体思考,在希特勒的演讲里,他反复把“犹太人,共产主义者,外国列强”当作民众痛苦的替罪羊。

以致于一向严谨的德国社会,被这种形同毒药的逻辑污染,理性根基被腐蚀殆尽。在超一流的蛊惑宣传下,德国民众投下的每一张票,其实只是在为自己选择一个简单的“答案”:

是选择投票给德国纳粹党,帮助希特勒消灭“敌人”,让德国和自己一起复兴?还是不支持纳粹党,让德国继续沉沦下去?

简单的二分法,透过纳粹德国无孔不入的宣传机器——地方报纸,电报,广播,报刊杂志传遍了整个欧洲,处于困窘之中的大部分德国民众都在这种仇恨的漩涡里迷失了方向。

在这个过程中,纳粹党深知“行动就是最好的选票”。

在狂热里,希特勒直接裹挟大部分普通德国民众,让他们一起成为“共罪犯”,1938年的“水晶之夜”就是最好的例子。

(水晶之夜)

1938年11月,在纳粹政权的策划下,德国各地民众对犹太人发起大规模暴力袭击,他们不仅砸毁犹太商店,烧毁犹太教堂,还闯入犹太人的家中抢劫财物,殴打甚至杀害犹太人。

据德国官方资料统计,仅仅一个晚上,超过100名犹太人被残忍杀害,数千名犹太人被送进集中营集中屠杀,这是德国普通民众参与反对犹太人暴行的标志性事件。

就连为一战德国研制化学武器,为德国在一战立下“汗马功劳”犹太科学家哈伯也惨遭横祸,他的许多犹太亲属纷纷在纳粹组织的大屠杀里集体遇难。

一向以“严谨,冷静,理性”自居的德意志民族,竟然在希特勒的带领下,对大部分无辜的犹太人,以“多数人的名义”,行惨无人道的暴政,让人唏嘘不已......

的确,德国纳粹党是德国民众一票一票选举出来的,有权威的历史史料可以证明这个历史事实,这也成为许多极端右翼分子宣传自己主张,为德国纳粹党及希特勒脱罪的证据之一。

但正所谓“民主是无头的巨人”,在希特勒夺权的过程里,我们也要看到:是纳粹蓄意引导了德国当时广泛的狂热民意,加速了“乌合之众”的社会氛围,为自己在政治上牟利。

要知道,真正的民主依赖于理性和信任,这两者往往在危机最先倒塌,纳粹党最厉害也最让人恐惧的地方就在这里:

用民主的选票,反而摧毁了民主的根基,这值得全世界永远铭记,永远警惕。


本期参考文献:

[1]艾天绒.极权主义下的大众心理

[2]施京吾. 纳粹是如何上台的

[3]景德祥. 1929年世界经济大危机与希特勒的上台

[4]彭凯,郭达喜. 略论纳粹党夺取政权的民意因素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5

标签:历史   纳粹   党同伐异   德国   希特勒   民众   犹太人   选票   魏玛   犹太   共和国   狂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