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访古的第二天,一路驶向夏县,虽然沿途国保点不少,但是真正算得上比较有名的,大概只有司马光墓。说到司马光,大家首先就会想到“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那个急中生智救人的孩童形象早已烙印在记忆里,不过现在对这一故事的真实性有待商榷,甚至到底是缸还是瓮也是争议不断,但不可否认的是司马光所代表的临危不乱和急中生智的精神内涵。
·
而纵观司马光的一生,也远不止年少的故事,而是与北宋最繁荣也最动荡的时期重合。从二十岁中进士,步入仕途,到王安石变法风起云涌之时,与之针锋相对。再到后来退居洛阳,花费19年专心编纂《资治通鉴》。直到哲宗即位后,重启为相,却在执政数月后溘然长逝,葬于故乡夏县,也是令人唏嘘。
·
如今所见的司马光墓,其实是一处规模较大的古建筑群,由四部分组成:一是司马光祖茔;二是司马光神道碑楼;三是司马温公祠;四是作为司马光祖茔香火院的余庆禅院。
·
✅司马光祖茔
踏入司马光祖茔,映入眼帘的是大小不一的十三座墓冢。在这片墓群之中,正中三座墓冢尤为醒目,它们高大而庄重,呈品字形排列,分别安息着司马光及其父兄。墓前两侧,石人、石羊、石虎等石刻侍立,它们历经风雨的侵蚀,身上的纹路已有些模糊,但依旧以一种坚守的姿态,诉说着往昔的故事。除了墓冢和石雕之外,这里还保存有4通宋碑和2通明碑,以司马沂墓碑最为珍贵。司马光与王安石同在朝廷为官,此碑正是司马光请王安石为自己的叔父司马沂撰写的墓表,文辞流畅,笔力工健。
✅司马光神道碑楼
走出墓区,可以看到司马光神道碑,也就是著名的“忠清粹德之碑”。原碑出自宋哲宗御笔亲篆,而碑文则由苏轼撰写并书写。碑文详细记述了司马光一生的功绩、为人以及家世,字里行间,一个秉持着忠君爱国、清正廉洁的形象跃然纸上。可惜的是,原碑历经岁月消磨,如今我们所见之碑为明嘉靖年间依照宋碑复制而成。
✅司马温公祠
如今墓园的中心位置,其实是司马温公祠堂,创建于金皇统九年(1149 年)。明朝几次营建修复,清乾隆年间移建温公祠堂于茔地之东侧,禅院之西侧,并创建“崇贤坊”,遂形成墓、祠、寺三者并列之格局。现存的大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椽。踏入殿内,抬头望去,梁架、檩椽、斗拱等建筑构件尽显明代特点。
✅余庆禅院
余庆禅院大殿本来是这次探访司马光墓最期待的部分,宋代的单檐悬山式大殿加上宋代彩塑三佛二菩萨、金刚像和十六罗汉。可惜去的时候余庆禅院正在维修,仅仅只能站在院外,隐约可见古旧的院墙和建筑轮廓所散发的古朴气息。
名字 | 司马光墓
门票 | 30元
⛳地址 | 运城市夏县水头镇小晁村
交通 | 自驾导航“司马光墓”即可
更新时间:2025-05-1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