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这次2025年9月2日去中国访问,四天行程,重点是能源合作。中俄蒙三国领导人碰头,签了关于西伯利亚力量2号天然气管道的备忘录。
这个管道从俄罗斯亚马尔气田起步,穿过西伯利亚和蒙古,到中国东北,年输气量50亿立方米,合同30年。
2019年12月,第一条“西伯利亚力量1号”管道正式投入运营,那一刻在俄罗斯和中国都被称为能源合作的“里程碑”。
彼时,俄罗斯对欧洲市场的依赖仍然极高,但俄乌冲突后局势突变,莫斯科不得不迅速寻找新的出口方向。
如今再提“西伯利亚力量2号”,无疑是俄罗斯在地缘政治巨变中加快“东向”能源战略的一步。
这条管道本质上就是一条大动脉,却有两个名字。其主体叫“西伯利亚力量2号”,而经过蒙古境内的部分则被称为“东方联盟”,因为蒙古自身也将通过这条管道进口俄罗斯天然气。
换句话说,它不仅是俄中之间的能源纽带,还会改变蒙古国的能源结构。
而跟随普京访华的俄气公司总裁米勒,则进一步披露:除“西伯利亚力量2号”外,中俄双方还签署了两份关于“西伯利亚力量1号”和中俄远东天然气管道的补充协议。
对于克里姆林宫来说,能源文件的重要性无需赘言——俄乌冲突带来的财政紧缩,加上美国加大油气出口的竞争压力,让莫斯科比以往更渴求稳定的长期市场。
2022年,俄罗斯因战争制裁被迫大幅削减对欧洲的天然气供应。欧盟急切寻找替代方案,部分进口被转向美国液化天然气,而俄罗斯则必须加快与亚洲国家的合作。
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俄之间的能源谈判频率明显增加,普京多次公开表示“东线天然气合作关系决定俄罗斯未来的能源格局”。
关于“西伯利亚力量2号”,目前签署的仅是“谅解备忘录”。
按照国际惯例,这类文件大多属于“软法”,不具备严格法律约束力,更多是政治意愿的体现。
只有在明确写入条约要素时,比如义务条款、争端解决机制、批准程序,它才会被视为真正的国际条约。而软法的灵活性,正好给后续谈判留下了空间。
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的老板米勒说,这是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但价格还没敲定。之前谈判几年,技术参数定了,就卡在价格上。
普京访华期间签署的“三份协议”里,外界最关注的“西伯利亚力量2号”依然只停留在备忘录阶段。
它更像是一次阶段性的总结,把之前几轮谈判达成的框架固定下来,同时明确了蒙古在其中的角色。2025年8月,蒙古国内还曾传出风声,说要把管道建设从未来五年的经济发展规划中剔除。
俄方一度急得不行,甚至尝试找哈萨克斯坦作为替代通道。
但哈萨克斯坦的地缘环境复杂,通道成本高昂,最终这个设想不了了之。今年年初,俄蒙双方才算重启谈判,重新就条件达成一致,也算把这条管道从“悬而未决”里拉回了正轨。
相比之下,“西伯利亚力量1号”的成果更为直接。
原本这条2019年底通气的管道计划在2025年前后才能稳定达到每年380亿立方米的设计输气量,但俄乌冲突彻底改变了节奏。
2022年初,随着欧洲市场骤然收缩,大量天然气被迫“东移”,中俄双方很快启动了“增供”谈判。
通过增加压气站、扩建附属设施等手段,最终敲定将总输气能力提升到每年440亿立方米。三年多反复拉锯,如今终于落地,新增的60亿立方米几乎是立竿见影的收益。
中俄远东管道,这条线从库页岛起步,经伯力、海参崴一路进入中国东北。
自2020年起,莫斯科便频频推动这一项目,三年来陆续签下了多份政府间和企业层面的合作协议,但真正的动工时间一直未定。
此次访华达成的共识,是把输气能力从100亿立方米提升至120亿,规模虽不算大,但在俄欧能源关系几乎决裂的背景下,每一份新的合同对俄罗斯都显得尤为珍贵。
当下国际能源市场的背景,美国正通过液化天然气在欧洲不断蚕食俄罗斯份额。
对普京来说,哪怕只是多20亿立方米的供应合同,也象征着一条新的生命线。
所以综合来看,三份协议里,真正能在短时间内见到实效的,是“西伯利亚力量1号”的增供。至于“西伯利亚力量2号”,只是终于有了一个清晰的政治框架;远东管道则还要看开工的时间表。
对普京而言,能把这三份协议带回去,已经足以宣告这趟访华“不虚此行”。
参考资料:
1、中俄蒙签天然气大单,“中国不在乎西方怎么想” 观察者网 2025-09-03
2、图解热点:中俄签署天然气管道建设备忘录 新浪财经 2025-09-04
更新时间:2025-09-0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