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点名“人民咖啡馆”!招牌内外有别,情怀生意终砸招牌

那块鲜红的“人民咖啡馆”招牌,曾是它引以为傲的视觉符号,如今却成了央媒点名中的反面教材。

直到舆论发酵,许多人才意识到,这个开遍全国近30家门店的品牌,竟连最基础的一关——商标注册,都从未通过。

说实话,看到这家遍布18省20市的咖啡馆,因商标违规被央媒公开批评,心情颇为复杂。

它从凭借红色主题设计吸引消费者打卡,到屡次申请商标被拒却仍持续使用,最终引发公众质疑——这本是一个有潜力的商业概念,却因操盘者的短视与侥幸,变成了一堂“踩雷实况教学”。

我反复琢磨,最初被那份“红色情怀”吸引进店的顾客,多少是带着某种情感共鸣的。可当他们发现,一杯普通咖啡在这里标价三四十元,而“人民”这两个字,竟是一个未经注册、缺乏法律保障的符号时,那种被营销手法辜负的感受,远比味觉上的失望更令人难忘。

但若深入审视,这家品牌的失误堪称层层递进、步步皆错:

第一重,法律的红线。

《商标法》第十条明确规定,“人民”等具有广泛社会意义的词汇,原则上不得作为商标注册。自2022年起,该品牌多次申请均被驳回,这本是清晰的信号。然而它选择强行使用,如同无证驾驶却公然上路,被查处只是时间问题。

第二重,情感的边界。

“人民”二字在中国语境中的重量,不言自明。将这样一个凝聚集体记忆与政治象征的词汇,印在咖啡杯上作为消费符号,并宣称“用咖啡讲中国故事”,本质上是一种语境错位。这就像为长城贴满霓虹灯带——形式上的拼贴,并不能成就真正的文化表达。

第三重,诚信的崩塌。

最耐人寻味的是其危机应对方式:舆论压力之下,大陆门店悄然整改,而港澳及海外门店仍继续使用原招牌。这一“内外有别”的举动,无异于自我揭穿——所谓情怀,不过是生意;所谓坚持,不过是算计。

此事为所有创业者敲响警钟:商业行为中存在三条不容逾越的底线——

· 法律底线:不是所有符号都能为己所用;

· 情感底线:不是所有词汇都适合娱乐化消费;

· 诚信底线:永远不要低估消费者的判断力。

它用一次彻底的“翻车”告诉我们:品牌的真正生命力,不来自于借来的光环,而源于自身的价值创造与尊重。

你是否也曾创业或在品牌塑造中走过弯路?又或者,你见过哪些既得体又有格调的店名与品牌?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察与经历。

来源:极目新闻、中华网、新浪网等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3

标签:美食   招牌   咖啡馆   情怀   生意   品牌   底线   符号   词汇   语境   法律   情感   中国   商标注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