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抢了个空壳,欧媒:现在就中国有安世芯片卖,还必须用人民币


荷兰政府突然动手,强行干预中国企业。

在当地的芯片公司管理权背后,打着国家安全的旗号,实则暴露出对中国技术掌控力的深层焦虑。

芯片,不只是技术竞争

芯片不再是简单的科技产品。

谁掌握核心芯片,谁就掌握未来产业链的主动权。这一点早已不是什么秘密。

过去十年,芯片从企业内卷转成国家间较量,从成本比拼变成战略护城河。

全球每一条产业链,只要和高端制造沾边,都绕不开芯片。

美国带头围堵,欧洲小心试探,亚洲各国也在加码自研,整盘棋下得越来越紧。谁掉队,谁失声。

中国在芯片上吃过亏。中兴、华为的例子早已说明,技术链被掐,是个生死关口。

于是中国下定决心,从设备、材料到工艺,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啃下来。

这时候,另一个趋势也冒了头。

不是谁都愿意跟着美国走。有的国家嘴上说安全,心里盘算着市场。

看着中国企业有订单、有产能、有研发,就悄悄伸出了橄榄枝。

这其中,欧洲一些国家态度最复杂。

荷兰就是典型。芯片设备强、工业基础稳,缺乏一个完整闭环。

对中国技术既想限制,又想利用。这种心态一旦遇到压力,变化就会非常快。

这次荷兰政府突然动手,对外说得冠冕堂皇,担心技术被“转移”到母公司手里。

用的法律还是几十年前留下的战时工具。听着就有点寒意。

说白了,看到中国企业把一家芯片公司做起来了,而且影响力越来越大,坐不住了。

更何况这家公司总部就在荷兰本土,产线、研发、销售都成型了,中国人在这里不靠输血,而是靠运营,靠市场,一步步站稳了。

荷兰不是没看到这点,而是看到了,才越发焦虑。

在这之前,相关企业并没有违反当地法律,也没有干扰市场秩序。

可荷兰政府非要把控制权收回去,理由一句“技术外流”,操作一纸“临时命令”。

表面看是收紧,实际是抢权。

荷兰要的是掌控,不愿意看见中国企业在欧洲本土有长期主导权。

这不只是一家公司遭遇打压,更是对中国科技全球化的一次警告。谁走出去,谁做强了,就可能被“盯上”。

打着“国家安全”的旗子,把经贸规则踩在脚下

过去这些年,谁都在喊“自由市场”“公平竞争”,只要一涉及中国,一切标准就可以调头。

“国家安全”变成万能借口,什么都能套。既能阻止产品进入,又能干预管理层,更能拿来给本国企业腾地。

荷兰这次就是照着这套路数走的。

操作路径非常熟悉——先定调,说这家芯片企业有“潜在风险”;再定框架,援引战时法律;最后发命令,宣布政府介入。

一气呵成,没有公开听证,没有透明程序,连本地管理层都来不及反应。

中国企业投入巨资、整合资源、优化运营,在欧洲市场立足不易。

本来是正常的市场收购和全球化布局,换来的却是“技术管控”的政治化解读。

这不是管技术,而是掐脖子。

这家被接管的公司,在全球芯片产业链里不是新贵,而是传统玩家。

中国企业收购后没乱折腾,而是把流程打通,把产能抬高。

过去几年,全球缺芯,大量订单压过来,这家公司订单不断。

稳定供货、准时出货,中国企业用实力赢得了行业认可。

结果刚赢得尊重,就遭到政策袭击。

这种事不是头一回,但每发生一次,警示信号就更清晰一次。

谁说得好听,不代表真想让你做大。

尤其是芯片、材料、能源这些卡点行业,一旦中国企业表现太突出,就容易被扣帽子。

这并不新鲜,只是欧洲现在也开始玩这套。

说白了,是挡不住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势头,却又不愿意中国掌握太多。

这一点上,中方看得很清楚。不会因为一次打压就退缩,也不会幻想别国能在利益面前放弃手中权力。

也正因为这样,中国更要加强主动权。

要让世界知道,中国不靠别人给机会,中国靠自己争取空间。哪怕被关门,也能另起炉灶。

荷兰这一动,不是收拾了中国,而是暴露了自身焦虑。

打着安全旗号,遮不住真正的担忧——怕中国强,怕中国稳,怕中国拥有长期控制力。

现实就是这么直接。

中国企业走出去,不能靠别人留情

中国早就看清楚了这盘棋,走出去,不可能处处顺风。谁强谁挨打,谁做大谁挨盯。

产业链一旦做成气候,外界就会开始各种操作,打监管牌,打安全牌,打舆论牌,怎么都能来一套。

所以现在的局面,不稀奇。更不会让中国企业退。

反过来看,这反而是一种证明。

当中国企业真的把技术干出来、产品做出来、市场铺出来,外部的干预就会变得频繁,越做实,越受阻。看似不公,实则是实力的另一种反射。

中国靠补贴走不到今天,靠价格也留不住客户。能站稳脚的,是技术,是交付能力,是整个产业体系背后的支撑。

芯片产业难在什么地方?难在上下游统合,难在设备材料精准匹配,难在高端工艺拉得起来。

这套能力,不靠买设备能砸出来吗?不靠搞合资就能做出来吗?不可能。

靠的就是几十年苦熬、千亿级投入和全链条联动。

所以有人看到中国企业在海外站住了,觉得压一压就能断根。这种想法太天真。

中国企业最不怕的,就是从零开始。

国内有市场,有工厂,有产业配套。海外再紧,中国照样能干。

别人拉投资要补贴,中国企业靠技术抢订单,才是真本事。

荷兰这次接管事件,说到底是欧美阵营内部防范情绪外化了。

不愿意中国企业在自家后院扎根,不愿意让中国资本形成技术上的支配权。

但再怎么接管,产品还得有人做。供应链不能停,客户不能断。这不是喊口号能解决的事。

中国企业靠的不是谁开绿灯,而是自己把路挖出来。

这就是底气。

全球芯片之争,中国已经走到最前排

芯片这条赛道,不是谁先喊口号就能赢。

看的是产业定力,看的是链条完整度,看的是有没有替代能力。

过去,中国确实在设备上受限,在高端工艺上受限,这些年下来,一项项补起来了。

逻辑芯片不行,那就先把功率芯片做强;制程被卡,那就先把材料吃透。

只要方向清晰,压力越大,反而越成体系。

现在欧美越封锁,中国企业越扎根,越往深里走。以前还想着全球合作,现在干脆直接整链自立。

有人说这会让全球脱钩。脱不脱,主动权已经慢慢偏向中国。

一方面是技术真做出来了,另一方面是中国市场够大。很多企业其实嘴上跟风,心里清楚,离不开中国供应链。

荷兰政府接管芯片企业,看似强硬,其实也是试探。

想保住自己的产业主导力,又怕真正得罪中国资本和市场。两头拉扯,才做出这个一半强硬一半模糊的姿态。

说到底,是担心中国做得太快,抢得太多。

而中国的路子很明确——只要做得出来,就不怕被卡。

有些人总以为,把中国企业从西方市场赶出去,中国就玩不转了。可现实一再说明,谁赶得越急,中国自主化越快。

这次事件就是例子。

荷兰动作一出,中国相关产业立刻进入“增强版”模式。资本更审慎,企业更警觉,政策更聚焦。

中国不是靠保护主义保下来的,而是在封锁中长出的。

哪怕别人插手干预,中国企业也会继续走自己的节奏。不是为了出口,而是为了掌控主动。

全球芯片这场仗,才刚开始。

谁最后能站住,不是看谁最会喊“安全”,而是看谁真正能把产品做出来,把客户留住,把供应链撑起来。

这点上,中国正在一个个地做到。


参考信息:

商务部 海关总署公告2025年第18号·商务部/海关总署·2025‑04‑04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就中重稀土出口管制措施答记者问·商务部·2025‑06‑07

我国对中重稀土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广州海关·2025‑04‑04

《进一步遏制规避行为,中国稀土相关管制公告五大重点梳理》·第一财经·2025‑10‑09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9

标签:科技   荷兰   空壳   用人   芯片   中国   中国企业   技术   商务部   市场   产业   企业   产业链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