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4月30日,西贡总统府升起五星红旗时,越南全境响起的欢呼声中混杂着刺耳的寂静——这个国家的男性青壮年像被战争嚼碎的甘蔗渣,300万军人和平民永远埋在了焦土里。
河内街头满眼望去,尽是背着婴儿的妇女、拄拐的老者和缺胳膊少腿的伤兵。当时有个数据让政府夜不能寐:15-45岁适婚男性仅存37%,某些村庄甚至出现“百女争一男”的荒诞场景。
根据联合国1976年的人口报告,越南战后男女比例严重失衡,部分偏远地区达到100:170。
女性多到无法配婚,农村青年女只能往城市走,或留守守寡。政府急了,越南是农业国家,没有男人,地没人种,娃没人生,可全国看不到劳动力,“人口危机”,成了和平后的第一场灾难。
当时有一则内部数据在省里流传:某地三千户家庭,四年内出生男婴数为女婴数的两倍,几乎全由女性单亲抚养。没有登记结婚,没有丈夫,也没有问责。
村干部说,那是“计划内的乱象”,言外之意,就是“政府知道”。为此越南政府开始想尽办法,力求把人口带动起来,但这回出的点子却让越南女性遭了大罪。
因为男性着实有很多死于沙场,所以越南政府默许了一夫多妻制。对于一个刚统一的国家来说,这一政策明显违背了人权平等这一思想。
所以政府并没有明文规定一夫多妻制,但对这种行为也没有过多的去管制。
一夫多妻制的推行让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一落千丈。在多妻家庭中,妻子之间为资源和丈夫的关注展开激烈竞争,心理压力巨大。许多女性被迫接受“次等地位”,失去自主权和尊严。社会舆论也将她们视为国家复兴的工具,忽视了她们作为个体的情感需求。
一位年老的越南女性曾回忆:“我们那一代人没有选择。国家需要孩子,我们就得生,哪怕身体垮了,哪怕心里再苦,也得撑下去。”这种无奈的诉说,道出了无数女性的心声。
在顺化妇产医院,1988年的死亡登记表触目惊心:全年632名产妇死亡,七成未满20岁,死因清一色写着"发育未全骨盆碎裂"。有位叫黎氏燕的17岁少女,三年内连生三胎,最终倒在第四次生产的土炕上。
美军遗留的橙剂让悲剧雪上加霜。在喷洒过化学武器的地区,新生儿畸形率高达30%。有位天生没有四肢的"橙剂婴儿",母亲边喂饭边哭:"政府说多生能救国,可生十个这样的孩子,要八个娘来伺候"。
有些地方更干脆,搞起了“集体生活点”。一个院子,住好几个带娃的女人,中间安插一个或几个男人,大多是退伍兵或者村里剩下的青壮年,任务明确。
女人们白天一块儿下地,晚上呢?轮流承担“传宗接代”的责任。孩子生下来,户口本上爹那栏,要么空着,要么写“集体”,或者干脆就是一条杠。问孩子爹是谁?当妈的大多低头不吭声,或者含糊一句:“国家让生的”。
这种“任务”,往往跟吃饭的粮票、穿衣的布票、孩子上学捆在一起。听话,就能分到东西,孩子有学上。不配合?压力就来了,甚至可能被弄到鸟不拉屎的地方去“劳动改造”。
没得选,成了那一代越南女人的宿命。她们的身体,好像变成了国家机器运转急需的人口“燃料”。当然,也有点“甜头”。生孩子多的妇女,能戴上“英雄母亲”的花,领点紧俏东西,比如一口铁锅,或者那时候想都不敢想的自行车。
官方宣传里,把生孩子的苦,说成是为国奉献,是“革命意志”的体现。可这光环背后,是说不尽的苦。为了快点生,法定婚龄实际上大大降低,十几岁就结婚生娃的女孩多得是。避孕和打胎?想都别想,抓住就是重罪。女人的肚子,自己说了不算。
又得干重活,又得不停地生,医疗条件又差得要命。结果就是妇科病泛滥。子宫脱垂成了农村妇女的常见病,听着都心酸,有的干着农活,那器官就自己掉出来了。生孩子死人的比例,也比和平时候高出好几倍。
每一个新出生的人口数字后面,可能就躺着一个或几个没声息死去的母亲。联合国夸越南创造了“人口恢复奇迹”的时候,谁又会去看这奇迹是拿什么换来的?
那些被私下叫做“大米饭”(管家的大老婆)、“米粉”(调剂的二老婆)、“方便面”(应急的三老婆)的女人们,她们的人生,就这样被硬生生扭曲、消耗掉了。
这种畸形的家,也给下一代埋下了雷。好多孩子是在没爹的环境里长大的,自己是谁都搞不清楚。需要父系证明的时候,比如当兵、升学、迁户口,就卡壳了。
家里头,人多嘴杂关系乱,加上东西本来就少,三天两头闹矛盾。当妈的心里苦,身体也累,既要拉扯一群孩子,还得忍着没名分的尴尬和生活的难。
大概到了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国家慢慢稳下来,也搞开放了,这种极端的人口政策才开始悄悄转向。越南修改了婚姻法,又把“一夫一妻”写得明明白白。官方嘴里也开始念叨“少生优生”了。
这真是个不大不小的讽刺。十几年前被逼着拼命生的那批女人,现在又被要求“控制人口”。有些地方,对“超生”的还搞起罚款,取消低保。政策像一阵风,刮过来又刮过去,留在原地的,是被折腾得没剩下多少力气的普通人和散了架的家。
可是,改变来得有点晚。很多地方,“共享丈夫”、“多妻合养”已经成了习惯,不是一张纸就能轻易掰过来的。硬要拆散,反而闹出更多麻烦和怨气。
孩子们长大了,开始问自己到底从哪儿来,当妈的除了沉默,也只能编瞎话。这段历史,官方一提起来就含含糊糊,说是“特殊时期的特殊措施”,至于具体怎么回事,谁经历了什么,就很少提了。
今天的越南,街上车水马龙,工厂机器响,人口早就过了亿,经济也跟过去不能比。但表面繁华下,当年的伤口并没真正长好。养老院里,能看到不少孤单的老太太,她们的孩子很多都跑去远地方打工了。
相亲市场上,有些越南女人还是想嫁到国外去。妇科诊所的广告,还在承诺能“修复战时生育损伤”。那些曾经的“英雄母亲”,不少人晚景挺凄凉。年轻时用子宫给国家筑了人口长城,老了可能就窝在破棚子里,看着儿女们为活下去奔波。
历史这老头,好像就爱开这种玩笑。当年奖励生育的证书、奖状早就黄了,可它们代表的那段日子,像一道深疤,刻在国家身上,也刻在那一代女人的心里。
谁也没法轻易评价那个年代的对错。也许对当时做决定的人来说,是为了国家活命,不得不做的“牺牲”。
可回头看,看到那些被时代大潮卷着走,默默扛着、默默牺牲的女人时,总忍不住要想,一个国家的强大,真就必须碾碎一代人的幸福和尊严吗?田埂上、土炕上流过的那些血和泪,不该就这么被忘了。
参考信源:2017-09-13 03:01 环球网 遭强暴产子饱受欺凌!当年被韩军性侵的越南女性要讨说法
更新时间:2025-05-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