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代人或者家里长辈,对美国人的看法,这些年其实变了挺多,要是细琢磨,能看出不少有意思的门道。

上小学那时候,大家嘴里唱的是“我爱北京天安门”,眼里看到的世界基本就是身边的人和事,对美国没什么具体概念,偶尔从大人聊天里听到,也只是个遥远的名字。等上了初中,中国开始改革开放,街上慢慢出现一些印着“美国”字样的东西,小到一支笔、一件衣服,大到一些进口的电器,那时候大伙看到这些,都会多瞅几眼,心里还会有点好奇,觉得这是来自远方发达国家的物件,带着点新鲜劲儿。
小时候看的一些老书里,提到美国人常叫“美国佬”,要是配个插图,画的大多是大腹便便、脸上带着傲慢的样子,看着就不怎么顺眼,那时候心里对美国人的印象,多少带着点书本里给的负面标签。可上了初中后,报纸上对美国人的称呼慢慢变成了“美国朋友”,字里行间的语气也温和了不少,这时候才觉得,原来美国人和咱们之间,也能有友好的关系。
后来读的书多了,接触的人也杂了,发现身边不少人提起美国人,满是称赞。有人说世界上最正确的事都是美国人干的,最追求真理、最勇敢有担当的也是美国人,原本在地图上偏居美洲一隅的美国,在一些人的描述里,好像一下子成了地球的中心,啥好事都跟它沾边。

这种“好感”持续了好多年,三十多年里,不管是纸质的书籍、报刊,还是后来兴起的网文,都有不少声音说美国是中国的恩人。比如提到庚子赔款,会说美国把其中一部分拿出来帮中国建了清华学堂,还有其他几十所大学,让中国有了更多培养人才的地方;聊到抗日战争,会说美国是中国强有力的盟友,要是没有美国飞虎队的帮助,没有那些军事援助,中国想战胜日本侵略者会难很多;甚至在过去北方邻居陈兵百万、威胁中国安全的时候,也有人说美国仗义执言、伸出援手,当时还没和中国建交,美国总统就特意来中国访问一星期,帮中国缓解了不少压力。
到了八十年代,又有说法称美国是中国的朋友。那时候中国还比较穷,工业基础薄弱,说是强大的美国把中国拉进了西方主导的世界秩序里,西方给中国提供了不少当时很稀缺的技术和设备,为后来中国经济发展打下了基础。新世纪之后,更有人觉得美国帮了中国大忙,说正是美国把中国拉进了世贸组织,中国才能借着这个平台做更多外贸生意,经济一路往上走,不仅超过日本成了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还在不断追赶美国。
可没过多久,那些之前天天说美国好的人,慢慢就不怎么说话了,有的甚至再也见不到踪影。为啥呢?因为中国人慢慢发现,之前被叫做“恩人”“朋友”的美国,其实一直在给中国挖坑设圈套。从贸易上加征关税,到科技上卡脖子,不让中国企业用先进的技术,再到在国际上拉着其他国家孤立中国,这些不顾廉耻、没有底线的遏制和打压,让大家看清了美国的真实面目。
其实,中国人对美国人的看法变化,不只是对一个国家的认知调整,更藏着中国自身的发展轨迹。以前咱们经济、科技不如人,难免会对发达国家有一些仰望的心态,容易放大对方的优点。可随着中国慢慢强大起来,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科技领域不断突破,咱们有了更多底气,也能更客观地看待美国——既承认美国在一些领域确实有优势,也看清它为了维护自己的霸权,会不择手段打压其他国家。
现在再看美国人,咱们不会像以前那样盲目崇拜,也不会故意抹黑,而是用平视的眼光去看待。知道美国有好的地方,比如在高端制造、部分科技领域有积累;也清楚美国有不好的一面,比如种族歧视问题突出、社会分裂严重,还总想着干涉其他国家的事务。这种平视的认知,其实是中国自信的一种体现——咱们不再需要通过别人的评价来证明自己,而是能清醒地认识世界,也清楚自己该走什么样的路。
未来,中国和美国还会在很多领域打交道,有合作也会有摩擦。但不管怎样,中国人对美国人的看法,已经不会再像过去那样大起大落,而是会基于事实,保持理性和客观。毕竟,一个国家的强大,从来不是靠仰望别人得来的,而是靠自己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看待别人的眼光,也会随着自身的强大,变得越来越从容。
更新时间:2025-10-3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