赚麻了!西贝储值金高达20亿!年营收超62亿,食材采购却仅占30%

西贝在国内中餐界也算是个响当当的名字了,2023年一年就进账62个亿,还没消费的会员储值余额都堆到了20亿,实力确实不俗。

但有个数据挺让人意外的,他们花在食材采购上的成本,才占总收入的30%。按理说,西贝一直主打的是“现做”、“天然”概念。这类菜品对原料新鲜度和品质要求高,采购成本不应该这么低才对。

所以这到底是什么操作?这件事最后是怎么处理的?

风波开端

说到西贝,其实早在2022年他们就大张旗鼓地推过一个叫“贾国龙功夫菜”的预制菜品牌。虽然后来这块业务暂停了,但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之前的报告,他们某些阶段预制菜的使用比例一度高达80%。

边是低成本、高营收的运营模式,另一边却是主打“现做”,“天然”的品牌形象。这背后的反差,其实早就埋下了供应链和品牌话语之间的张力。

信息来源:罗永浩本人微博/2025.09.10

时间来到今年9月10日,罗永浩在社交平台直接开怼西贝,说他们“几乎全是预制菜,价格却一点也不便宜”。他还晒出了自己的消费小票,并呼吁应该立法强制餐厅标明是不是用了预制菜。

随后创始人贾国龙出面回应,坚决否认使用预制菜,解释说他们从中央厨房配送的是“需要门店二次加工的半成品”,并不符合目前法律对预制菜的定义,并表示要对罗永浩提起诉讼。

这番发言一下子把西贝推上了风口浪尖。

没想到,罗永浩不但没退让,反而更刚了,他直接自掏腰包,拿出10万元发起“悬赏”,公开号召网友一起帮忙搜集西贝使用预制菜的证据。

结果好多网友纷纷晒出在西贝堂食时拍到的冷冻包装食材照片,事件越闹越大,从一场隔空互怼变成了全民级别的餐饮透明化大讨论。

宣传与实际差异太大失去口碑

其实说到底,这场争论的核心在于大家对“预制菜”这三个字的理解压根不在一个频道上。

普通消费者觉得,只要不是在厨房现切现炒、从头做起的菜,那都算预制菜。

但西贝这边却坚持认为自己用的是“半成品”,还需要在门店二次加工,不算法律意义上的预制菜。

按照国家相关标准,预制菜的界定确实没那么宽。这种认知上的“错位”,直接导致双方争来争去,根本说不到一块去。

更让不少消费者心里不是滋味的是,西贝最近几年一直在重点推他们的“儿童餐”,也确实吸引了很多经常带娃出门吃饭的家庭。才四年时间,儿童餐的销量就猛增了45%,光在2024年这一年,就卖出了超过2000万份

很多父母就是冲着他家“健康”“天然”的宣传才反复光顾的。结果事件爆出后,有媒体暗访发现,儿童餐里所谓的“有机西兰花”其实也是冷冻包装,员工操作时甚至用了非食品级的漏勺去捞食材,这一下子就把大家对“新鲜现做”的信任打碎了。

再加上之前披露的西贝食材采购成本只占营收30%这件事,如果按 62 亿营收算,西贝买食材只花了 18.6 亿,但餐饮行业通常食材成本占比都在40%左右,要是按这个比例,他们本来应该要花28亿左右。

信息来源:湖南日报/2025.09.16/连锁餐饮老板站队西贝背后:菜品预加工渐成趋势,效率、口味、成本如何平衡

这一对比,西贝光在食材上就“省”了接近10亿,也难怪大家会怀疑,他们是不是在菜品品质上悄悄打了折扣。

不少消费者发起了“抵制西贝”的行动,很多储值用户担心自己充进去的钱会不会打水漂,纷纷要求退卡退款。

那20亿储值金额到底用在了哪里、透不透明,也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800 多万会员提前把钱存进来,这笔钱不用付利息。

2024 年它净利润 6.5 亿,扣掉非经常性损益利率高达 12.6%,这是什么水平?要知道餐饮行业能做到 10% 净利率就很不错了。

更有意思的是,这些利润是怎么分配的呢?差不多四成被投去搞供应链,两成多分红给了股东,而真正落到员工口袋里的薪酬,反而只占到28%。

甚至有人开始怀疑,这种“食材成本压得低、储值金额收得高”的运营模式,背后是否隐藏着资金链断裂的潜在风险。

尽管西贝多次对外说明,顾客的储值金全部交由银行进行第三方严格监管,但争议爆发后,短期内多家门店就餐人数大幅减少,仅三天时间,整体营业额就已缩水超过六百万元。

言论前后矛盾,是反转还是打脸

事件爆发不到48小时,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就在北京的一家门店接受了媒体采访。他当时语气非常肯定地说,罗永浩点的菜里“没有一道是预制菜”,还强调西贝的每一道菜都有严格的制作标准和工艺。

然而就在9月12日,仍是在那家北京门店,贾国龙在后续采访中的表述却发生了微妙转变

他这一次坦言,如今很难找到完全不使用预制工艺的餐厅,“事实上,每道菜从原料到上桌,或多或少都需要提前处理。”他举例解释道,哪怕只是将未清洗的毛菜预处理成开袋即用的净菜,本质上也是一种预制行为。

贾国龙认为,当前很多消费者对预制菜存在刻板印象,容易将其直接等同于“科技与狠活”,认为一定意味着大量添加剂。

但他强调,现代食品工业中,许多预制菜并不依赖防腐剂,尤其是采用-18℃急冻锁鲜等技术,其实是以物理方式保存食材、维持风味,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冷冻保鲜恰恰是当前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贾国龙在回应中还一再强调,说餐饮行业走向工业化、标准化是躲不开的大势。但他也一直想让大家明白,用了预制和标准流程,不等于东西就一定差。

“工业化和标准化也分三六九等,”他说,“说到底得看企业愿意用多好的原料、技术到不到位,还有储存运输用不用心。”他特别补充道,“这背后是一门科学,不能一听‘提前加工’就觉得品质不行。”

不过,这种说法上的转变,既像是被舆论逼出来的,也反映出西贝自己对“预制”二字的理解始终在摇摆。

他们既想借工业化标准为自己辩护,又舍不得放下“现做”这个金字招牌带

来的品牌溢价。结果越解释越显得自相矛盾,不仅没能挽回信任,反倒被贴上了“既要工业化效率,又要手工现做溢价”的标签,显得有点两边不讨好。

信息来源:西贝XIBEI官方微博/2025.09.15

更尴尬的是,贾国龙亲自审阅发布的官方文稿,引用了那句“顾客虐我千百遍,我待顾客如初恋”,本意可能是表达耐心,却被很多人批评缺乏诚意,像是在自我感动。

第二次修改后,松口承诺,会尽量把中央厨房的预加工环节撤回来,改到门店现场操作。他们还表示,要在今年10月1号之前,完成全国所有门店的“九项整改”,并且正跟供应商商量,争取把一些食材的保质期缩短。

但问题是,这些承诺大多缺乏明确时间表和量化标准,整体仍显得比较被动。

而此前声称的“开放后厨”仅实施了三天就暂停,菜单标注预制成分也仅限于部分菜品,并未覆盖全部引发争议的品类。消费者最关心的“高价却吃不到现做”的核心问题,至今仍未得到真正解决。

结语:

西贝这次预制菜风波,说到底就是一场“信任透支”的典型例子。

一开始被消费者质疑时,企业态度强硬,坚决否认。等到舆论持续发酵,才不得不公开道歉。让大家感觉被敷衍,信任感一点点流失。

想要挽回口碑,只有用真正透明、诚信的经营,取代话术和表面功夫,才有可能重新赢回食客们的信赖。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9

标签:美食   采购   消费者   加工   标准   说到底   成本   溢价   顾客   半成品   确实   厨房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