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黑龙江齐齐哈尔市龙江县发生的悲剧再度将“米酵菌酸”这一隐形毒素推向公众视野——两名男子食用邻居家的酸汤子后,一人不幸离世,另一人仍在抢救中。医院开具的死亡证明显示死者系食物中毒,当地卫健部门与警方已介入调查,焦点直指酸汤子中可能含有的米酵菌酸。这并非个例,这种藏在传统美食中的毒素,已多次制造家庭悲剧。
什么是米酵菌酸?
米酵菌酸并非天然存在于食材中,而是由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污染食物后产生的剧毒代谢产物。这种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尤其青睐高温潮湿环境,在食物发酵、浸泡过程中极易滋生繁衍。
人类对其的认知始于百年前:20世纪30年代,国外首次从引起中毒的椰子发酵食品中提取出该毒素;我国则在1970年代从酵米面中毒样品中分离出相关致病菌,证实其产生的“酵米面黄杆菌毒素 A”即为米酵菌酸。酸汤子等发酵米面制品成为高风险载体,根源在于其制作工艺——玉米等原料需经长时间浸泡发酵,若环境卫生不达标、发酵时间失控或储存不当,就会为椰毒假单胞菌产毒创造完美条件。
除酸汤子外,这类毒素还常潜伏于三类食物中:一是河粉、肠粉等湿淀粉类制品,二是变质或泡发过久的木耳、银耳,三是马铃薯粉条、甘薯面等薯类制品,这些食物的共同风险点在于长时间浸泡或常温储存。
仅1毫克就足以致人死亡的米酵菌酸
米酵菌酸的恐怖之处在于其“无懈可击”的毒性与隐蔽性,被国家卫生健康委明确列为凶险的食源性毒素之一。
其毒性强度堪称“微量致命”——仅1毫克就足以致人死亡,且进入人体后会精准攻击肝、肾、心、脑等重要器官,引发实质性损害。更令人绝望的是,这种毒素具有极强的耐热性,即便经过100℃煮沸、高压锅蒸煮等常规烹饪方式,毒性也丝毫不会被破坏,常规手段无法消除隐患。
中毒后的救治难度极大,目前全球尚无特效解毒药物,病死率高达50%以上,部分案例中病死率甚至接近100%。中毒者的潜伏期通常为30分钟至24小时,初期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头晕等类似普通肠胃炎的症状,容易被误判;重症患者很快会出现黄疸、皮下出血、血尿、意识不清等器官衰竭症状,病情进展迅速,往往错失救治时机。
更隐蔽的是,被污染的食物往往没有发霉、变味、变色等明显异常,酸汤子本身的发酵酸味还会掩盖潜在变质迹象,让人难以通过感官识别风险。
已有数人被米酵菌酸吞去生命
米酵菌酸引发的中毒事件在我国屡有发生,每一起都伴随着家庭的破碎。
国家卫生健康委的数据显示,2010年至2020年10月,全国共发生酵米面中毒事件14起,造成84人中毒、37人死亡,病死率超44%。这些案例遍布南北:2015年辽宁辽阳一家四口食用酸汤子后30小时内相继离世;2012年云南红河州因发酵玉米面汤圆中毒致5人死亡;2014年云南文山州吊浆粑中毒事件造成6人死亡,均为米酵菌酸作祟。
如何守住舌尖上的安全?
鉴于米酵菌酸中毒的高致死性和无特效治疗手段,国家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部门等多次发布预警,强调“预防优先”的核心原则。
核心禁忌:远离高风险自制食品
官方明确建议,最安全的方式是不制作、不食用酸汤子、臭碴子、吊浆粑等酵米面类食品。这类食品多为家庭自制,缺乏专业工艺控制和卫生保障,传统制作方法难以规避污染风险。若确需食用,必须确保原料无霉变,浸泡时勤换水,磨浆后及时晾晒烘干,且现做现吃,绝不储存。
科学储存:破除认知误区
冰箱不是 “保险箱”:冷冻只能延缓细菌生长,无法杀灭已产生的米酵菌酸,解冻后若存放不当仍会风险加剧;
拒绝 “感官判断”:无异味、无霉变不代表安全,酵米面本身的酸味可能掩盖变质迹象,需严格控制制作和存放时间;
湿粉类现买现吃:散装河粉、米粉等需当日食用,冷藏不超过24小时,发现发黏、变色立即丢弃。
疑似中毒后盖如何紧急处置?
一旦食用可疑食物后出现恶心、呕吐、乏力等症状,应立即采取三项措施:1.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物,携带剩余食物和呕吐物就医;2.中毒1-2小时内可自行催吐,用手指刺激舌根部引发呕吐,减少毒素吸收;3.若患者已昏迷,切勿强行催吐,保持侧卧位防止窒息,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
从鸡西的9人殒命到龙江县的家庭悲剧,米酵菌酸的反复作恶,敲响了传统美食安全的警钟。正如国家卫生健康委的多次提醒,面对看不见的毒素,敬畏风险、摒弃侥幸,才是守护生命最根本的防线。
烟海e家编辑 赵峻生 综合 新华社、央视新闻、国家卫生健康委网站、辽宁日报
法律支持单位:山东助商律师事务所
更新时间:2025-10-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