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亏损四千万,全国陷“关停潮”,曾经的金饭碗如今正惨遭抛弃

前言

2014年,全国公交客流量巅峰时期还高达781.88亿人次,车厢里人挤人。

然而仅过去8年,全国公交客流量就下降到353.37亿人次,不少公司受影响被迫贴出停运通知。

曾经被视为民生保障“金饭碗”的公交系统,正陷入一场全国性的“关停潮”,这期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公交为何失血不止

曾几何时,公交是城市的骄傲,如今却成了各地政府的沉重包袱。

苏州公交集团2024年营收2.28亿,运营成本却高达28.72亿,差了十倍还不止。就算加上政府补贴,这一年也亏了近5000万元

成都公交集团净亏1.08亿元,兰州公交更是背负39亿债务,拖欠员工薪资社保超过5亿。天津公交2022年负债率超过100%,净亏7亿,甚至一度发不出工资。

这些冰冷数字说明,公交不再是简单的交通工具。它正从城市的重要资产,变成巨大的财务窟窿。

公交系统的财务危机,深层原因在于运营模式存在固有缺陷。成本刚性上涨,收入渠道单一且脆弱,外部输血不稳定,这三股力量共同作用,让公交的资产价值持续蒸发

在成本端,车辆硬件更新是沉重负担。新能源车队逐步进入电池更换周期,这笔费用十分可观。镇江市每辆车需6.5万至8.8万元,另有数据显示,更换一组公交车电池的费用约为18万元。河南曹县的部分新能源公交甚至因电池故障或系统被厂家锁定而闲置趴窝,无法上路

人力成本也是一项巨大刚性支出,公交司机曾是稳定体面的“金饭碗”,如今要留住核心队伍,也需不断加薪。

乌海市在2024年将公交司机的绩效工资上调了44%,以此来稳定司机队伍。能源消耗也持续侵蚀利润。徐州市的数据显示,柴油公交的百公里运营成本比电动公交高出36%,运营压力显而易见。

收入端则被锁死了价值天花板,作为核心收入来源的客票,因客运量从2019年的691.76亿人次暴跌至2022年的353.37亿人次而腰斩,客流锐减直接导致了收入锐减。

作为公共福利,公交票价长期维持在低位。例如成都的基础票价仍为1至2元,这根本无法反映真实的运营成本。商丘市曾试图将票价统一为1元,但因财政压力未能实现,可见低价政策的限制有多么严格。

还有政府财政重心转向医疗、养老等更迫切的领域,导致公交补贴的优先级下降。国家层面的新能源公交购置补贴政策已于2022年底停止。

2023年起,运营补贴的发放责任下放至市县级财政,这给地方带来了沉重压力。陕西蒲城县的公交补贴从2016年的近250万元骤降至2021年的不足10万元

城市交通新格局下的被动

公交资产的价值不仅在内部崩塌,更受到外部竞争者的全方位挤压。地铁、私家车和网约车等新型交通工具,彻底重塑了城市的时空观念,使得传统公交在效率和便捷性上丧失了核心竞争力。

来自地下的颠覆是地铁网络的迅速扩张,它以高效率和准点性,成为城市通勤的主宰。2024年,全国地铁客运量增长了9.5%,总里程增加了748公里。地铁的普及直接从公交手中夺走了最稳定的客源,分流了大量出行需求。

来自地面的围剿同样激烈,私家车保有量的增加,以及网约车提供的更快捷、体验更好的出行服务,彻底改变了人们的出行习惯。这些点对点服务,是传统公交无法比拟的便捷性。

“最后一公里”的市场也已失守,以哈啰为例的共享单车平台用户数已超7.5亿,其灵活性完美填补了短途出行需求,让“等公交”变得不再必要。人们不再依赖公交解决短途通行,公交车作为短距离接驳工具的地位被削弱。

结果是,公交的车辆资产大量闲置,线路网络被迫萎缩。部分线路如北京652路,平均每趟车的乘客不足4人。

北京的夜班公交车有时全程乘客甚至凑不齐2人,车辆空跑现象严重。公交线路网这一核心无形资产,因持续亏损而被迫收缩,站牌被撤下,服务范围不断减小,进一步削弱了吸引力。

求变求生

面对生存危机,一些走在前头的公交企业正在通过“资产盘活”,将其物理网络(车、站、线)转变为一个灵活的城市服务平台。通过跨界融合,他们创造出超越传统客运的新价值。

车辆资产的“时空复用”成为破局之道,南京公交503路在平峰时段与顺丰合作,利用车厢后部空间运送快递,实现了“一车两用”。这不仅是载人,更是载“需”,将时间成本转化成了物流收益。

场景定制也为车辆带来新价值,复古“铛铛车”被开发为婚车租赁业务,已服务近500对新人。这让车辆不再是单纯的交通工具,而是满足个性化文旅消费需求的体验产品,让车辆功能升级,创造了额外收入。

场站资产也正在进行“功能植入”,佛岗、郑州等地的公交公司,将闲置的维修车间改造为物流分拣中心,与快递企业合作。这让固定的地产资产融入了城市的物流血脉,实现了多元化利用,为企业带来了新的营收增长点。

线路资产的“智能化重构”提升了运营效率,厦门公交通过引入智慧调度系统,精确匹配运力与客流,将班次执行率提升至98%,缩短了乘客等待时间。这是对无形线路资产的精细化运营,提升了服务的吸引力,挽回了部分流失的客源。

运营模式也迎来创新。陕西三原县的8辆网约公交车年收入69.1万元,同时降低了20%的运营成本,证明了技术赋能下,即使在小城市,公交也能实现盈利。

深圳推出的76条社区微循环公交,每日服务2万余人,精准解决了“最后一公里”问题,弥补了大型公交线路的不足。青岛市则实施了公交与地铁一小时内换乘优惠政策,进一步提升了公共交通系统的整体吸引力。

国家层面也提供了政策支持,2025年,国家计划使用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公交企业更新新能源车,提供每车8万元补贴。

针对动力电池更换,国家也计划提供每车4.2万元的补贴,为这场资产升级提供了资金保障。交通运输部正在36个中心城市开展公交服务提升专项行动,推动行业转型。

公交行业的困境也传导至上游制造商,如宇通客车2020年净利润较2016年高点下滑了87%。然而宇通客车通过转向海外市场实现自救,2024年出口量达1.4万辆,海外营收超150亿元,这为整个产业链的健康发展提供了缓冲,也为国内企业提供了转型借鉴。

结语

公交系统的未来,关键在于它能否完成从“公共交通运营商”到“城市流动资产管理者”的身份转变。这不只关乎一个行业的兴衰,更关乎城市如何更智慧、更高效地利用其庞大的公共基础设施。

未来的公交车,可能不再仅仅是记忆中拥挤的铁皮盒子。它会是承载着快递、婚礼、社区服务和智能数据的多功能流动平台,真正实现其作为城市基础资产的价值回归。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8

标签:财经   金饭碗   全国   公交   资产   城市   车辆   价值   新能源   公交车   地铁   系统   收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