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见棺材不掉泪?李嘉诚集团公然对抗国家审查,市监局撂16字狠话

针对长和集团在港口交易中涉嫌规避国家审查的行为,中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于2025年4月27日明确表态,以“交易各方不得采取任何方式规避审查,未获批准前,不得实施集中,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的16字声明,展现了维护国家利益与市场秩序的坚定决心。这一事件背后,折射出资本扩张与国家战略安全之间的深层博弈。

一、长和集团的“规避式”交易策略

1. 分拆港口资产试探监管底线

在交易被国家市监局叫停后,长和集团试图将巴拿马运河两端的关键港口(巴尔博亚港和克里斯托瓦尔港)与其他41个非核心港口分离,优先推进非敏感资产交易。贝莱德通过子公司GIP控制巴拿马港口51%的权益,而意大利TiL财团则接手其余港口,形成“分拆出售、实际控制权转移”的资本闭环。

2. 利用离岸架构逃避审查

交易通过开曼群岛等离岸金融中心注册公司完成,并刻意隐瞒交易细节。例如,巴拿马港口的实际控制权转移未向中国监管部门报备,且贝莱德与白宫存在密切联动(贝莱德管理11万亿美元资产,深度参与美国政府资产运作),其收购行为被证实为美国地缘政治战略的一部分。

3. 拖延与舆论博弈

长和集团表面宣布“暂缓交易”,实则通过延长独家磋商期(至2025年7月27日)、分拆业务赴伦敦上市(估值1000-1500亿港元)等方式维持交易可行性,试图利用时间差倒逼审查松绑。

二、国家监管的“铜墙铁壁”逻辑

1. 国家安全与经济命脉的双重考量

巴拿马运河承担中国21%的拉美贸易货运量,年贸易额超6000亿美元。若关键港口由美资控制,中国船舶可能面临单次500万美元的“天价停泊费”甚至禁入风险,直接影响能源运输(如中东石油)和“一带一路”供应链安全。美国国务院已公开支持贝莱德收购,并称此举将“削弱中国对运河影响力”,暴露其战略意图。

2. 法律武器的精准运用

市监局依据《反垄断法》域外管辖权与《国家安全法》关键基础设施条款,穿透离岸架构直指交易本质。审查重点包括:资本闭环操纵物流定价权、低价抛售战略资产涉嫌不正当竞争、数据安全风险(港口RFID含军事运输轨迹)等。

3. 树立资本与国家利益关系的标杆

此次事件被定性为“商业利益凌驾国家利益”的典型案例。官方通过审查传递明确信号:企业需在全球化布局中与国家安全同频共振。此前,港媒《大公报》连续发文批判李嘉诚“数典忘祖”,商务部专家亦指出交易“不合商业逻辑”,凸显社会共识的形成。

三、博弈背后的深层启示

1. 中美地缘角力的微观投射

美国试图通过控制关键基础设施(如港口、5G网络)重构对华遏制网络。例如,特朗普政府曾威胁“武力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而贝莱德收购被视为“资本化接管”的替代方案。这与英国审查李嘉诚电信合并案(涉国家安全法)形成呼应,体现西方阵营协同遏制中国资本影响力的趋势。

2. 中国企业全球化需重构风险框架

长和案例暴露“离岸信托+主权弱关联”模式的脆弱性。中国正通过替代性布局降低依赖,如中企控股智利钱凯港(压缩亚洲-南美货运时间10天)、开发北极航线及中泰陆桥项目,逐步摆脱马六甲海峡与巴拿马运河的“咽喉依赖”。

3. 资本伦理的时代拷问

李嘉诚家族在中国内地积累资本后转向海外扩张,却因战略短视陷入政治漩涡。相比之下,曹德旺等企业家强调“企业家须有国家立场”,华为则通过“技术主权化”规避制裁,凸显全球化背景下企业战略与国家利益的共生关系。

结语:监管铁腕与战略韧性的双重答卷

国家市监局的16字声明不仅是法律层面的警告,更是对资本无序扩张的划界。此事件揭示了一个核心命题:在单边主义抬头的全球变局中,中国企业需重新定义“国际化”内涵——它不再是简单的资产跨境配置,而是如何在复杂地缘环境中构建与国家战略共生的安全网络。正如外交部《不跪!》宣言所示,中国维护核心利益的决心,终将穿透一切资本游戏的迷雾。

不见棺材不落泪,还反了你,对于李嘉诚集团的操作你们怎么看?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3

标签:财经   不见棺材不掉泪   集团   国家   巴拿马运河   港口   资本   国家   中国   战略   资产   巴拿马   地缘   集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