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亿还不够?俄罗斯又送来"压箱底"厚礼,这一次中国还会接吗

俄媒报道称,俄第一副总理曼图罗夫19日宣布,俄方准备向中国C929宽体客机项目提供复合材料机翼、垂尾等关键零部件,以及正在研发的PD-26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

这被外界视为普京继2000亿美元能源合作后的又一重磅"厚礼"。但这次中国会买账吗?

俄国为啥突然这么大方

今年9月初普京访华期间,中俄敲定了近2000亿美元的能源合作大单,包括"西伯利亚力量-2"天然气管道项目。按理说这个规模已经够震撼了,但普京显然觉得还不够。为什么?海关数据显示,中俄贸易额在达到历史最高点后出现了回落趋势,这让俄方产生了危机感。

更要命的是,俄国的民用航空工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困境。乌克兰危机爆发后,西方对俄实施全面技术封锁,SSJ和MC-21系列客机遭遇发动机断供,对外出口渠道被彻底"锁死"。而俄国内市场根本消化不了PD-14、PD-26这些大涵道比发动机的产能,相关研发企业面临巨额投入打水漂的风险。

俄方的紧迫感还来自另一个现实:中国自研的AEF-1200、AEL-1300等民用航发项目进展顺利,长江-1000A发动机也在加速验证。俄国人很清楚,如果再不把压箱底的技术拿出来,过几年中国可能就真的不需要了。这就像是一场技术版的"最后通牒"——要么现在合作,要么以后永远没机会。

从6月开始,俄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中国第四大粮食供应国,在小麦供应上也首次超越美国。能源、农业都搞定了,现在轮到航空工业这张王牌。普京9月5日还专程视察了俄联合发动机公司的装配工厂,亲自督促这个出口计划,可见决心之大。

这次俄方愿意开放的不仅是PD-26发动机,还包括复合材料机体结构件、大型复材主翼等关键零部件。要知道,这些都是现代客机的核心技术,俄方以前可是守得很紧的。现在一口气全拿出来,说明真的是下了血本。

中俄航空合作的"前车之鉴"

中俄航空合作的CR929项目,始于2012年,原计划联合研发一款宽体客机,但11年后以“分道扬镳”告终。问题出在俄方坚持使用本国的航电系统,而这些系统和国际主流技术差距较大,影响了飞机的竞争力。

最终,中俄双方未能达成一致,项目也因此停滞。简单来说,就是俄方在保护自家企业利益时,忽视了全球市场对技术的需求,导致合作难以持续。

中方的想法很直接:既然要造飞机,就得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能和波音787、空客A350正面竞争。用落后的航电系统,怎么可能在国际市场上站得住脚?双方在这个问题上僵持不下,最终俄方在2023年宣布退出项目。

俄国人在对华技术合作上一直有个毛病:总想"留一手"。不管是战斗机发动机还是民用客机,都要考虑保护自己的技术优势和销售市场。这种心态导致很多合作项目要么胎死腹中,要么进展缓慢。中俄重型直升机项目也是类似情况,俄方半路退出。

但现在情况不同了,俄国面临的是生存危机,不是竞争优势的问题。西方全面封锁下,俄国的民用航空技术如果不找到出路,就真的要烂在手里了。所以这次普京的态度转变很明显:不再抱着"技术优越感"不放,而是实实在在地想要合作。

PD-26到底值不值得要

从技术角度看,PD-26确实有吸引力。这款发动机推力在26-35吨之间,正好填补了中国现有发动机型谱的空白。C919用的是美国通用的LEAP-1C,推力相对较小;而未来的长江-1000A虽然在研发,但距离成熟还需要时间。PD-26可以作为过渡方案,为C929这样的宽体客机提供动力支持。

更重要的是供应链安全问题,当前中国民用航空对美欧发动机依赖度很高,一旦遇到技术禁运,整个项目就可能停摆。美国商务部前几个月就暂停过GE航空对中国商飞的供应许可,虽然后来又恢复了,但这种反复横跳让人很难安心。

有了PD-26这个备选方案,至少在供应链上多了一重保障。俄国虽然在某些方面技术相对落后,但在大推力发动机领域确实有实力。普京此前就说过,像PD-14这样的发动机,全球能做出来的国家不超过四个,俄国就是其中之一。如果PD-26能达到类似水平,确实值得考虑。

不过从商业角度看,中方现在的态度会比较谨慎。毕竟CR929项目的前车之鉴还在那里,谁也不想再走一遍弯路。这次如果真要合作,估计会是"中方主导、俄方配合"的模式,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平起平坐。

技术标准也是个关键问题。C929要面向全球市场,必须符合国际适航标准,特别是要能获得欧美的适航认证。如果俄制发动机在这方面有短板,那合作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中方肯定不会为了照顾俄方利益而影响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美国最不想看到的局面

有意思的是,普京宣布这个消息的时间点很特殊。就在中美通话释放积极信号后不久,俄方立刻抛出了这个"大礼包"。这让人不得不联想到大国博弈的复杂性。

美国对中国航空工业的态度一直很矛盾。一方面想通过技术封锁来限制中国发展,另一方面又怕完全失去中国这个巨大市场。GE、普惠这些发动机巨头在中国有巨大利益,完全断供对它们也是损失。所以美方经常搞"精准打击":关键时候卡一下,然后又有选择性地放开。

现在俄方主动提供替代方案,等于是让美国的"技术牌"失去了制衡力。如果中国真的能用上俄制发动机,或者自研发动机早日成熟,那对美国的依赖就会大大降低。到那时,美方想"卡脖子"也卡不住了。

不过,电话刚结束,市场立刻作出了反应,美股直接大涨,说明投资者对中美关系回暖充满信心。但普京的这份"厚礼"无疑给美方敲响了警钟:中国不会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中国会怎么选择

从目前的情况看,中国大概率会选择性接纳这份"厚礼",而不是全盘拒绝。原因很简单:多一个选择总比少一个好,特别是在关键技术领域。

但接纳不等于依赖。中国的策略还是很务实的:该合作的继续合作,该自研的坚持自研。既不会因为俄方的"厚礼"而放松自主创新,也不会因为美方的压力而停止正常的技术交流。这种"多条腿走路"的做法,让中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始终保持主动。

具体到PD-26项目,中方可能会将其作为过渡方案和备选动力,主要目的是降低供应链风险,而不是长期依赖。同时,在合作过程中学习相关技术,为自主研发积累经验。

最关键的是,中方会坚持技术先进性和国际标准接轨的原则。如果俄制发动机不能满足这些要求,那合作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毕竟,造出来的飞机最终还是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的。

普京这次的"压箱底宝贝"究竟能不能打动中方,现在还不好说。但有一点很明确:在关键技术领域,中国越来越不愿意把命运交给别人。

无论是美国的发动机还是俄国的发动机,都只能是阶段性方案。真正的目标,还是要把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这才是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根本之道。

#发优质内容享分成#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6

标签:财经   厚礼   箱底   俄罗斯   中国   发动机   俄国   美国   技术   项目   中方   客机   美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