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老话,“勿谓言之不预。”
特朗普在4月9日宣布的“对等关税”宽限期,即将于7月9日到期。
满打满算倒计时也就剩下10天,欧盟、日本、韩国、印度等国都在加紧与美国之间的谈判。
中国明确态度,发出严正警告:“任何国家不得以牺牲中国利益作为与美国交易的代价。”
为什么中方在此时宁愿“把丑话说在前头”,也要给这些国家画明红线?
本文所有内容皆有官方可靠信息来源,具体资料赘述在文章结尾,文章部分内容有润色,请读者理智阅读
美国发起这场针对全球的关税战,绝非偶然,背后有着深层次的战略目的。
从经济层面来看,美国长期面临着国债高筑、政府赤字庞大以及贸易逆差严重的问题,妄图通过关税手段从全球“收割”财富,填补国内财政的巨大窟窿。
比如,对中国商品加征高额关税,据估算每年可为美国增加可观的收入。
此前美国还通过无限量化宽松向全球输出通胀,如今又企图借关税将债务压力转嫁给其他国家。
在与各国的关税谈判中,美国更是尽显霸权主义行径。
彭博社曾援引知情人士的话报道,美国贸易代表要求部分国家对中国产业进行限制,包括对华加征关税、限制转口贸易、管制部分产品出口等,以此作为换取美国减免关税的条件。
美国的这种做法,无疑是在以自身的经济实力为要挟,强迫其他国家在中美之间选边站,试图构建一个以美国利益为核心的贸易体系,将中国排除在外,遏制中国的发展。
在这场复杂的贸易博弈中,中国的态度明确且坚定。
商务部发言人强调,中国坚决反对任何一方以牺牲中方利益为代价达成交易,换取所谓关税减免。
这一警告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着现实的背景。
美国在与各国的谈判中,试图让其他国家充当其遏制中国的“棋子”,以牺牲中国利益为条件来满足自身的战略需求 。
中国的严正警告,向世界表明了在维护国家利益方面绝不妥协的立场。
这不仅是对美国霸权行径的有力回击,也是对其他国家的提醒:在与美国的谈判中,应尊重中国的利益,遵守公平、公正的国际贸易原则,否则将面临中国的坚决反制。
欧盟作为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首当其冲地成为这场贸易风暴的中心。
目前美国对欧盟商品征收的关税已覆盖约70%的对美出口,总额高达 3800亿欧元,若7月9日前未能达成协议,这些商品的关税将飙升至20%--50%不等。
于欧盟内部,德国、意大利等奉行务实妥协策略的国家,坚持把避免贸易战升级放在优先位置。
而以法国为核心力量的原则强硬派,则坚持全面取消关税。
这种内部的分歧使得欧盟在与美国的谈判中难以形成统一的立场,增加了谈判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日本作为美国在亚洲的核心盟友,在此次贸易谈判中却展现出了罕见的“不妥协”态度。
从 4月末开始,美日之间的谈判僵局一直到现在。
然而,随着谈判的推进,日本政府内部已出现策略调整迹象。
在谈判陷入僵局的当下,东京方面已然察觉,要使美国将全部关税尽数免除几乎没有可能性。
韩国总统李在明刚刚上任,还未来得及充分处理与美国的关税谈判事宜。
韩国在这场贸易博弈中处于一个较为特殊的位置,韩国需要在美中之间谨慎权衡,既要考虑与美国的同盟关系,又要顾及与中国的经贸合作,避免因与美国的关税谈判而损害与中国的贸易利益。
印度与美国的谈判进展迅速,种种迹象显示,双方已经接近达成贸易协议。
从 5 月底开始,美国宣称印美协议“基本敲定”,哈塞特甚至用 “里程碑式的贸易协议”来形容该协定。
特朗普政府将印度视为“印太战略”和“供应链摆脱对华依赖”的核心环节,企图利用印度来制衡中国,减少美国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
因此,印度在与美国的谈判中,存在为了迎合美国而牺牲中国利益的可能性,这也是中国发出严正警告的重要原因之一 。
中国之所以能够发出如此坚定的严正警告,是因为有着充足的底气和丰富的反制手段。
在国际贸易规则层面,中国一直是多边贸易体制的坚定维护者,积极利用世界贸易组织(WTO)的争端解决机制来维护自身权益。
在贸易反制措施方面,中国拥有一系列有力的手段。
中国曾多次将参与对台军售、损害中国国家主权和安全利益的美国企业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禁止这些企业从事与中国有关的进出口活动,并禁止其在中国境内新增投资。
这一举措对美国相关企业形成了有力的威慑,使其不得不重新审视与中国的关系。
同时,中国还对部分美国进口商品加征关税,对美国相关产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在这场全球贸易的大棋局中,中国发出的严正警告意义重大。
它不仅是对美国霸权主义的有力回击,更是对全球贸易秩序的一次捍卫。
中国明确的立场,让各国清楚地认识到,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必须尊重他国的权益,遵守公平、公正的国际贸易规则。
信息来源:光明网
中国日报网
更新时间:2025-07-0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