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手李嘉诚43个港口的贝莱德,居然是中国多家龙头企业的大股东!

2025年初春,香港交易所一份不起眼的资产转让公告引起了公众的注意。

李嘉诚旗下和记港口信托宣布,以228亿美元向美国贝莱德集团出售全球43个核心港口资产。

消息一出,舆论瞬间沸腾,人们很快发现,这场交易的真正主角并非年近百岁的香港首富,而是那个掌控着10万亿美元资产、被称作“华尔街隐形之手”的贝莱德。

同时份尘封的持股名单被悄然曝光,在阿里巴巴的股东名册里,贝莱德以5.01%的持股位列前三,美团的决策层中,其5.14%的股份赋予了它不容忽视的话语权,就连比亚迪、中芯国际这些关乎中国产业升级的龙头企业,也都出现了这家美国资本巨头的身影。

作为外资,为何会拥有我国多家龙头企业股份,这里面又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阴谋?

李嘉诚的港口交易

李嘉诚出售的43个港口,绝非普通的码头设施。

翻开资产清单,英国费利克斯托港、荷兰鹿特丹港等欧洲航运枢纽赫然在列,马来西亚巴生港、新加坡丹那美拉港等亚洲核心节点也包含其中,更别提巴拿马运河沿岸那些扼守中拉贸易通道的关键码头。

这些港口串联起全球最繁忙的航线,仅巴拿马运河附近的几个港口,就掌控着中拉贸易21%的货运量,而欧洲港口的加入,直接让贝莱德在收购后垄断了亚欧航线60%的集装箱吞吐量。

交易时机的选择耐人寻味,2024年底,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竞选集会上高调宣称“要重新掌控巴拿马运河的战略价值”,引发拉美舆论哗然。

就在巴拿马政府反复强调“运河主权不容干涉”之际,贝莱德以商业收购的名义接盘港口,巧妙绕过了“主权争议”的敏感地带。

熟悉贝莱德运作模式的分析师指出,这家公司从不是单纯的“资产买家”,其开发的“阿拉丁系统”能实时监控全球10万亿美元资产的流动,曾多次帮助美国政府化解债务危机,其每一笔重大投资都与美国的地缘战略深度绑定。

更令人警惕的是贝莱德的“港口帝国”版图,收购前,它已控制全球87个核心港口,覆盖北美东海岸、地中海沿岸和东南亚群岛,加上此次收购的43个,其掌控的港口总数达到130个,形成了一张覆盖全球主要贸易通道的物流网络。

这意味着,当美国对华出台航运限制政策时,贝莱德完全可以通过调整港口停靠优先级、提高中国船只码头使用费等方式,直接冲击中国的进出口贸易。

如果说港口收购是贝莱德的“明棋”,那么对中国企业的持股布局就是它的“暗子”。

贝莱德的资本渗透

打开中国市值百强企业名单,贝莱德的身影几乎无处不在,其投资逻辑清晰而冷酷,以“财务投资”为掩护,渗透民生消费、科技制造、金融能源等关键领域,通过股权绑定实现对产业的隐性控制。

2022年9月,港交所数据显示,贝莱德对美团的持股比例从4.99%悄然增至5.14%,越过了“举牌线”。

彼时美团的年营收已达2200亿元,日均订单量突破6000万单,掌控着中国外卖市场70%以上的份额。

按持股比例推算,贝莱德每年从美团获得的分红就接近百亿元,更重要的是,其持股地位足以影响美团的市场策略,有内部人士透露,2023年美团调整骑手抽成机制时,贝莱德曾通过董事会提出“保障利润优先”的建议,引发骑手群体强烈不满。

而比亚迪作为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领军企业,其刀片电池、DM-i混动技术等核心专利关乎国家能源转型安全。

但港交所披露的信息显示,贝莱德最高时持有比亚迪6.99%的流通股,是其第三大外资股东。

尽管2025年3月有减持动作,但仍保持着近7%的持股比例,业内人士指出,这一持股比例足以让贝莱德获得比亚迪的董事会观察员席位,直接了解企业的技术研发方向和产能规划。

更令人担忧的是他对半导体领域,中芯国际作为中国芯片制造的“压舱石”,其14纳米工艺量产能力打破了国外垄断。

而贝莱德持有中芯国际1.87%的股份,是第三大外资股东,在长江存储的Pre-IPO轮融资中,贝莱德更是直接砸入3亿美元,成为其重要战略投资者。

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国有大行的股东名单里,贝莱德均持有一定比例股份,某省电网公司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它通过特殊目的公司(SPV)架构拿下14%股权,不仅能参与分红,还获得了关键电力设备采购的投票权。

有监管部门人士透露,在某东部核电站的技术路线论证会上,外资股东曾试图推动采用美国企业的核燃料供应方案,被及时叫停。

贝莱德的渗透之所以令人警惕,不仅因其规模庞大,更在于其复制了“乌克兰模式”的资本收割套路。

资本渗透下的安全陷阱

2023年,贝莱德以“战后重建”为名,与乌克兰政府签署协议,以债转股的形式接管了黑海沿岸三大港口和全国电网的运营权。

表面上是“帮助乌克兰恢复经济”,实则将该国的能源和物流命脉牢牢抓在手中,这种“以资本换治权”的手法,正在全球范围内被复制。

在中国,贝莱德的操作更为隐蔽,它从不寻求“绝对控股”,而是通过“财务投资+治理参与”的方式,逐步渗透企业决策层。

例如,在字节跳动和商汤科技的投资中,它通过VIE架构获得了数据治理委员会的席位,得以接触到海量用户数据和算法模型,这些数据不仅关乎企业商业利益,更涉及国家数据安全。

专家们普遍呼吁加强监管,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张斌指出,“我们不能把‘开放’等同于‘无底线让利’,新加坡的‘金股机制’值得借鉴,国家持有特殊股份,对关键领域企业的重大决策拥有一票否决权。”

除了机制建设,加强外资安全审查也刻不容缓,2020年实施的《外商投资安全审查办法》已将能源、交通、科技等领域纳入审查范围,但面对贝莱德这种“分散投资、精准渗透”的模式,审查标准还需进一步细化。

结语

贝莱德收购港口的交易已经尘埃落定,但它暴露的资本渗透风险远未结束。

在全球化时代,当资本与地缘政治挂钩,当商业行为服务于战略野心,所谓的“投资”就变成了“收割”的工具。

唯有建立更严密的监管体系,完善外资安全审查机制,才能在开放与安全之间找到平衡,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考验的不仅是监管智慧,更是全民的风险意识。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1

标签:财经   龙头企业   中国   港口   巴拿马运河   美国   资本   外资   乌克兰   资产   股东   全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