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美国通胀高企,失业率上升,连总统的支持率也出现断崖式下滑;特朗普的经济牌打得越来越像是拆盲盒,结果却让55%的美国人直接打了差评;
CNBC的最新民调显示,只有43%的人还在经济问题上支持他;从街头抗议到股市动荡,美国的经济信心正像泄了气的皮球,政策走偏、市场不稳、社会情绪激化,多种矛盾交织在一起,把美国的经济神话撕开了一道口子。
特朗普重新推出“对等关税”政策,声称要为美国制造业争回公平竞争环境;这种做法似乎充满魄力,但现实却不买账。4月2日宣布的新一轮全球关税调整,直接点燃了市场的不安情绪。
原本高企的物价因此进一步上涨,企业运营成本飙升,股市波动加剧。这种“自我加压”的做法,很快引来美国国内不小的反弹。
普通老百姓最先感受到的,是生活成本的上升;从食品到建材,从衣物到汽油,价格几乎无一幸免。不少企业主公开表示,关税不仅没带来订单,反而压缩了利润空间。
一些地方的小工厂干脆选择停工避险。这些变化让人们开始质疑:这套看似“强硬”的经济政策,究竟是为了谁?
在学界和财经圈里,对当前政策的批评声也在扩大;不少经济学者指出,这种单边加税的方式,错判了全球供应链的复杂性,并没有提升美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反而加剧了物资短缺和通胀压力。
8月的物价指数再次上涨,失业数据也不乐观。这种局面令市场信心持续下滑,经济的不确定性,直接传导到社会层面。近期的一项全国性调查显示,近一半的美国人对未来一年的经济前景持悲观态度。
75%的受访者已开始担心经济会陷入全面衰退,这种集体焦虑感,正在一点点吞噬美国社会原本脆弱的凝聚力。抗议浪潮再次席卷多个城市,其首都华盛顿街头几乎每周都能见到人群聚集。
从最初的反对经济政策逐渐演化成对整个政府治理能力的质疑。社会议题也随之激化,移民政策、财政削减、种族歧视等老问题被重新拉上台面,形成了更复杂、更难调和的社会矛盾。
政策朝令夕改,是让公众信心彻底瓦解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少民众抱怨,政府今天一个口号、明天又换一套说法,经济政策缺乏连贯性和长期规划。56%的美国人表示,已经无法理解政府到底想要什么。
曾经支持特朗普的独立选民也开始掉头,支持率从年初的41%迅速跌至36%。这种心理落差,正是当前政治与民意脱节的真实写照。
美国社会撕裂已经从意识形态逐步演变为生活层面的真实冲突。对于一个曾以“稳定中产”为核心的国家来说,一旦中产阶层感受到不安全感,整个国家的治理基础就会出现裂缝。
美国政治体制内总统与国会之间的争斗愈发激烈,财政谈判数次陷入僵局,最终导致政府多次关门;党派分歧导致的正常政治摩擦,已经成为影响国家正常运转的“毒瘤”。
根据机构测算,每次政府停摆一周,国民经济就损失150亿美元,很多联邦雇员被迫停薪,无数家庭陷入经济压力。军队工资被延迟发放,公务员申请失业补贴的新闻屡见不鲜。
这种“自己掐自己脖子”的操作,让美国在全球眼中显得越来越不靠谱;民主党与共和党之间的较量就不再是理念之争,而是将“停摆”当作谈判筹码。医保方案成了争议焦点,民主党坚持1.5万亿美元的全民医保计划,共和党则坚持削减开支,要求通过所谓“干净法案”。
这种互不相让的局面,导致国家机器频繁卡壳,民众对体制的信任也在不断削弱。当治理能力被党派斗争严重干扰,经济政策再完美也难以落地。
对于全球市场来说,美国的不稳定意味着更多不确定风险,而对中国而言,则需要更加审慎地评估与美国之间的经贸合作路径。
特朗普政府当前面临的难题,已经不是单纯的经济技术问题,而是一个综合性的治理挑战。以关税政策为代表的短线操作,忽视了全球经济的联动性;
通胀管理失效则进一步压垮了民众的生活质量。与此同时,政治斗争不断升级,政府无法在关键议题上达成共识,导致整个国家陷入一种“有政策、无执行”的状态。
民众的信任正在快速蒸发。街头的抗议和民调中的不满,都是对当前执政模式的一种反弹。经济治理如果丧失了社会支持,最终将无法持续。
经济政策不能脱离民生实际,也不能被政治角力绑架。美国的这一轮经济震荡虽然可能带来一定的外部市场波动,但也提供了一个观察全球经济走向的窗口。在全球化背景下,任何一国的经济政策变化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当一个国家的政策、社会、政治三者出现严重脱节,任何看似强硬的经济策略都会变成纸老虎。特朗普想用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复杂问题,结果只是让问题更复杂。
信息来源:
CNBC(2025年9月-10月民调)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经济政策方面的支持率为43%,反对率高达55%。
更新时间:2025-10-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