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利文曾向希拉里提议:把台湾“交还”中国,换豁免1.14万亿美债

2011年,美国经济的体温计指针还停留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后遗症里,迟迟没有回暖。联邦政府的财政赤字像个无底洞,数字已经飙到了骇人的1.3万亿美元。更要命的是,国债总额正一步步逼近14.294万亿美元的法定上限。

时任财政部长的盖特纳焦头烂额,反复向国会拉响警报:再不采取行动,美国将面临史无前例的主权债务违约。一旦发生,养老金、国债利息,所有政府该付的钱都可能断供。

盖特纳

最终的截止日期被锁定在8月2日,整个华盛顿都陷入了一场激烈的政治角力。共和党控制的国会坚持要大幅削减政府开支,而民主党政府则想力保社会福利项目。就在这片混乱与焦虑之中,一些“非常规”的念头开始滋生......

沙利文

一笔“双赢”的荒唐买卖

提出这个脑洞大开想法的人,叫保罗·凯恩。他的履历相当丰富:前海军陆战队成员,亲身经历过伊拉克战争,后来又在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研究国际安全,甚至还涉足过风险投资领域。2011年11月10日,他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了一篇专栏,标题直白得惊人:《为了拯救我们的经济,抛弃台湾》。

凯恩的方案逻辑清晰得像一笔商业交易,他提议,美国应彻底终止对台湾的军事承诺,包括停止对台军售。作为交换,中国则需一笔勾销其持有的全部1.14万亿美元美国国债。

纽约时报报道截图

他为这笔“买卖”算了一笔精明的账,对美国而言,这不仅能瞬间减轻巨额债务压力,还能从一个潜在的军事冲突热点中抽身;对中国来说,同样好处多多。凯恩估算,如果交易达成,到2020年,中国可以省下高达5000亿美元的国防开支,并以和平方式解决一个核心主权问题。

在他的描述中,这是一个完美的“双赢”局面,是一次“聪明”且“现实”的外交操作,优先考虑了迫在眉睫的经济稳定,而不是那些日益昂贵的长期安全承诺。

不过,就连凯恩自己,似乎也清楚这套说辞的分量。他在文章中承认,自己的想法可能会被看作是“不切实际”甚至是“荒谬”的,并且他也相信,这样的计划根本不可能在美国国会获得通过。他把这篇文章定位为一个引子,目的在于引发一场更深层次的辩论。

资产负债表上的台湾

这个提案最核心、也最令人不安的地方,在于它背后那种赤裸裸的功利主义世界观。在这种视角下,台湾不再是一个拥有自我治理能力的伙伴,而是变成了一个可以量化的“资产”或“筹码”。它的价值,完全可以用经济数字来衡量。

这种将地缘政治实体物化的语言,清晰地暴露了一种思维定式。台湾的政治主体性被完全剥离,只剩下在美国与中国这场庞大交易中的使用价值。

然而,这种交易逻辑与中国的基本立场形成了根本性的冲突。在中方看来,台湾问题是不可分割的领土主权问题,是一个关乎“民族尊严”的核心议题。正如学者高志凯所言,这不是一个可以用钱来衡量的经济账本。

当这笔“交易”的细节后来被公之于众时,台湾社会的情绪被瞬间点燃。2017年,包括《新新闻》在内的台湾媒体报道了此事,引发了强烈的舆论反弹。许多人感受到了一种被“出卖”的背叛感,自己的命运竟然在别国的算盘上被当成了一个可以随时兑现的商品。

更令人震惊的是,这种交易型的思维,并不仅仅停留在学者的专栏里。它在某种程度上,触及了美国外交政策的最高层。

一封邮件引发的信任赤字

当时在美国国务院担任政策规划主任的,是杰克·沙利文,他毕业于耶鲁大学,是时任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的亲密顾问。沙利文看到了保罗·凯恩的这篇文章,并将其通过私人邮箱转发给了希拉里。

在邮件中,沙利文评价这个想法“有趣且值得讨论”。而希拉里的回复则更为简洁有力,她写道:“聪明。我们讨论一下。”

希拉里邮件截图 邮件来源:维基解密

这封邮件的存在,说明这种将台湾作为交易品的思路,至少作为一个思想实验,并没有在国务院内部被立刻否定。它被认为是值得花时间去探讨的。

尽管这个提案从未被采纳为美国官方政策,美国政府也相信,中国绝不会在一个主权问题上接受这样的交易,但这封邮件的存在本身,已经埋下了深远的祸根。

2015年,维基解密将这封邮件公之于众。它立刻在美国国内引爆了政治炸弹,成为2016年总统大选期间攻击希拉里的一个把柄,批评者指责她愿意为了利益背叛盟友。美国国务院不得不出面澄清,强调这从未成为官方政策。

美债,美国的软肋

要理解为何这种看似荒诞的想法会产生,就必须回到2011年那个特殊的金融困境。当时,美国主权债务第一次不再被视为全球金融体系的绝对基石,反而成了其自身脆弱性的公开象征。

财政部长盖特纳关于违约的警告,加上两党政治的僵局,共同塑造了一种末日般的氛围。最终,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历史性地将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从顶级的AAA下调至AA+,这是自1941年以来美国首次遭遇降级,引发了全球市场的剧烈动荡。

这种深度的结构性危机,为各种激进的解决方案提供了土壤。在支持者眼中,“以台换债”尽管难堪,却似乎成了一条摆脱财政陷阱的捷径。

与此同时,中国作为美国最大的海外债主,其地位也被赋予了新的解读。很多人认为,巨额美债是中国手中的一张“战略杠杆”。在危机期间,中国减持美债的行为,既被看作是规避风险的谨慎操作,也被视为一种强有力的战略信号。

而凯恩的提案,恰恰试图反过来利用这一点,想用美国的一个核心承诺,去换取那个让中国拥有全球影响力的金融工具。这无疑是一种异想天开的杠杆反转,如果中国接受,就等于亲手放弃了这张王牌。

结语

虽然“以台换债”的闹剧从未上演,但它造成的伤害却是真实而持久的。对中美关系而言,它加剧了本已存在的“信任赤字”。北京从这件事中读出的是美国“战略上的不稳定性”,这促使中国加快了外汇储备多元化的步伐,逐步减少对美元资产的依赖,转而增持黄金并积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对美国的其他盟友,尤其是在亚太地区的伙伴来说,这件事的影响同样深远。一个超级大国仅仅是“讨论”了为经济利益而放弃盟友的可能性,就足以让他们对美国安全承诺的可靠性与持久性产生根本性质疑。

如今,随着美国国债预计将突破35万亿美元大关,2011年的那种经济焦虑感依然存在。那场风波成了一个经典的警示寓言,告诉世界经济困境会如何催生出危险的地缘政治赌博,让国家陷入“零和游戏”的思维陷阱。

真正的国家博弈,从来不是看谁的交易更精明,而是要清楚,哪些原则是无价的。尽管在许多非传统安全领域,中美或许还能找到合作空间,但这段关于“交易”的记忆时刻提醒着人们,在涉及主权与信任的核心问题上,根本不存在所谓的价码。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30

标签:财经   台湾   中国   美国   主权   特纳   邮件   政治   美元   国债   核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