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投资达260亿元,中国航天“太空新摇篮”,为何选址江苏惠山?

提到航空航天产业基地,很多人脑子里冒出来的都是西北戈壁大漠的壮阔景象。

但你绝对想不到,在寸土寸金的苏南核心区,一个看似普通的小镇正悄悄扛起国产航空航天的大旗,截至24年底,总投资达260亿元,成了名副其实的“太空新摇篮”。

2021年,江苏惠山高新区敢为人先,在无锡率先挂牌成立航空航天产业园。短短四年不到,这里已经聚集了十多家顶尖科研团队,对接了四十多家空天企业,硬生生建成了全国都少见的“全能型”产学研中心。

从两机研究、发动机部件制造,到科研成果转化、公共试验验证,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在这里扎下了根。

蓝舰航天的朱雀三号火箭在这里完成总装测试,云瑶宇航、钧天航宇等项目落地就投产,连国产商用发动机的国产化替代,也在这片土地上攒着劲儿往前冲。

无锡航空航天产业园(一期)效果图

谁能想到,当年不起眼的布局,如今已经成了中国航空航天版图上的一匹“黑马”。

这颗航空航天的种子能在苏南扎根结果,背后藏着惠山高新区的“产业密码”。说起来你可能不信,这里所在的洛社镇是“苏南模式”的老根据地,常年稳坐全国百强镇前四,还有个响亮的外号叫“小无锡”。

别看地方不大,这里的产业家底可厚实得很:1.45万多家市场主体里,光工业企业就有3500多家,规上工业产值轻松突破500亿元。

更关键的是,惠山高新区把“配套能力”玩成了独门绝技——产业门类全得能“一站式配齐”,制造能力强到“拎需求就有人接招”。

正因为这样,他们才敢把航空航天和未来汽车、智慧物流并列为三大主导产业,而航空航天更是被当成了“王牌”来打。

国家两机专项关键零部件研究院之所以落子这里,看中的就是7万名产业技术工人组成的“技能军团”,再加上周边614所、604所等国家级科研院所撑腰,技术底气那是相当足。

就像云瑶宇航的负责人说的,以前招高端人才比登天还难,落户这儿之后,二十多个中科院大学等名校的气象领域人才说招就招来了,这种“人才磁场”可不是随便哪个地方都有的。

更绝的是,企业在方圆50公里内,原材料、零部件供应商随叫随到,生产效率拉满,成本还能压下去,这种“近水楼台”的优势,让很多同行都羡慕不已。

搞商业航天,钱袋子是绕不开的坎儿,惠山高新区早就把这点想明白了。

他们掏出真金白银,设立了总规模55亿元的产业母基金,专门盯着“卡脖子”技术使劲。

不管是从0到1的技术突破,还是从1到100的规模化应用,基金都敢跟企业一起扛风险,对测试、验证、认证这些关键环节,更是给出最高额度支持。

要知道,商业航天产业链长、回报周期慢,很多地方熬不住,但惠山高新区硬是把“耐心”写成了发展手册。

这几年换了三任主要领导,每一任都把航空航天当成“接力棒”,咬着牙要花5到10年培育出好企业。

在寸土寸金的苏南,建设用地比金子还贵,但洛社镇专门给航空航天项目开了“绿色通道”,把最好的地块留给优质企业,就是为了方便出差和火箭原料运输。

园区里的人更是把企业的事当成自家事,天天扎在产业链里问难点、找痛点,建公共检测平台解燃眉之急,甚至连厂房都提前建好,让企业来了就能“拎包入住”。

这种“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的劲儿,谁看了不心动?

正因为有这样的“硬核”支撑,一批有前景、有实力的“链主”企业扎堆往这儿跑。2025年6月,惠山高新区的招商团队直接飞到成都,向西部的高校和企业抛橄榄枝,就是要把全国航空航天的“朋友圈”越做越大。

其实说到底,真正的产业韧性从不是喊出来的,而是一锤一锤砸出来的,是用十年磨一剑的狠劲干出来的。

江苏惠山高新区的故事,或许只是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一个缩影,但正是这些藏在角落里的努力,正在一点点汇成奔向星辰大海的力量。

未来的太空里,一定会有更多“无锡造”“中国造”的身影闪耀——这不是空想,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0

标签:科技   江苏   摇篮   太空   中国航天   航空航天   苏南   新区   企业   无锡   产业   产业链   寸土   航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