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家书穿越八十载烽火,一封绝笔信为何让后人热泪盈眶?

去年秋天在武汉抗战纪念馆做义工时,我翻到了一本泛黄的铁盒,里面躺着几封1941年的信。最上面那张被血渍染红的信纸写着:“哥,你走了我才知道,你其实早就把子弹打进心里。”这封从未寄出的家书来自钱远镜,一个22岁的游击队长。

钱家四口人走的路各不相同,但都通向同一个方向。老爷子钱亦石在江西老家办夜校,白天教农民识字,晚上给穷苦人写家书。“你们哥俩别想着回来孝顺我,国家才是最大的家。”这是老头临终前对大儿子钱远铎说的话。老头1942年病逝在湘赣交界的山沟里,口袋里还装着儿子们从延安、武汉寄来的信。

老大钱远铎的活儿听着吓人——1938年他护送过十万份传单去轰炸日本。那天武汉的雨下得特别大,他在汉口机场盯着装传单的铁箱子,心里想的是父亲说的“胆要大心要小”。后来才知道,这些纸片里藏着能让日本兵清醒的反战标语,比子弹更厉害。

老二钱远镜的选择最冲动。1937年卢沟桥事变那晚,他和姐吵了一架。姐姐钱韵玲当时和音乐家冼星海搞创作,正忙着写《黄河大合唱》。弟弟甩出一句“国将不国,何以为家”,第二天就跑延安去了。姐姐追到车站才塞给他半包稿纸,上面写着:“你选的路比谱曲难,但记住,死得有价值就是活。”

最让我震撼的是钱韵玲的日记。1939年他们在延安窑洞里写歌时,常饿肚子。有次冼星海把最后块玉米饼掰成两半,钱韵玲非要给他整块。她说:“等《黄河大合唱》响遍中国,饿肚子的日子就熬过去了。”果然,这首歌后来真成了打鬼子的“武器”,日本兵听见都慌。

钱远镜1941年在鄂南打游击时特别拼,当地人都叫他“神枪刘二”。其实他本名钱远镜,后来怕暴露身份改的化名。可惜好景不长,那年冬天下大雪,鬼子围剿他们藏身的夏家榜村。钱队长一边用步枪打探照灯,一边喊“别管我!”最后只剩他一个人在阻击。

我查档案时发现,他牺牲那天穿着缴获的日本军装。原来敌人根本没认出这位神枪手竟是个学生模样。拖到尸体被狼狗咬烂前,鬼子都没撬开他的嘴——他们要找的是地下党的联络图,可钱远镜早把地图纹在了手臂上。

现在纪念馆的VR体验馆能重现那场战斗。戴上眼镜,你能看见钱远镜在弹药耗尽前撕碎了写给妹妹的信,嘴里念着“随时随地都准备死去”。有个中学生体验完直接哭了,说原来历史书上写的“视死如归”是真有人这么做的。

钱家最小的妹妹钱远芳后来成了小学老师,每年清明都带学生去扫墓。有次有学生问:“现在和平了,咱们该怎样爱国?”老太太指着手机里钱远镜的VR影像说:“看见他枪管上的泥巴没?那是老百姓借给他的稻田,你们现在吃得饱饭,就别糟蹋粮食,这就是爱国。”

去年武汉大学搞了个纪念活动,让大学生模拟钱远铎当年护送传单的任务。有个男生背着箱子走了三十公里,中途被交警拦住怀疑藏炸药。他掏出写着“反战”日文的传单复印件,交警愣了:“原来真有这么一群人,连命都敢往火堆里送。”

这些年我总在想,钱家四口人为什么能这么齐整?后来从1940年一封家书里找到答案:“爸说得对,小家是拼图,大家才是地图。”现在年轻人总抱怨“躺平”,但每次看见钱远镜的VR影像,就觉得躺平的资格是他们用血肉换来的。

前些天我收到纪念馆邀请,说要修复钱远镜那封未寄出的信。虽然字迹模糊,但末尾那句“给妈养老的钱在延安邮局”还看得清。我突然懂了,所谓家国情怀,不过是普通人把“小家”的牵挂,变成了“大家”的火种。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4

标签:历史   绝笔   家书   热泪盈眶   烽火   后人   延安   日本   传单   武汉   黄河大合唱   纪念馆   鬼子   爱国   卢沟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