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王朝与朝鲜半岛的三千年“邻居”故事

明永乐十四年的春天,山海关的城楼上还飘着残冬的寒气。朱棣穿着明黄色龙袍,手扶城垛望着东边的海平面——远处的海平线像被揉皱的绢,模糊得看不清朝鲜半岛的影子。他想起父亲朱元璋临终前攥着他的手说:“朝鲜之地,虽近,但不征。”那年他跟着徐达北伐,横扫元军到辽东时,也曾问过:“为什么不顺便拿下朝鲜?”父亲只摇头:“你以后会懂的。”

现在他当了皇帝,派郑和下西洋,征安南,平漠北,可朝鲜还是那个“不征之国”。东边的半岛明明离中原只有一步之遥,为什么从商周到明清,中原王朝顶多让它称臣,却从来没真正把它纳入版图?

朝鲜半岛的“天然防火墙”

要理解中原王朝的“无奈”,得先看朝鲜半岛的地理——它像一根从东北亚大陆伸出来的“舌头”,北边是长白山的崇山峻岭,东边是日本海的惊涛骇浪,西边是黄海的浅滩暗礁,南边是朝鲜海峡的急流。对于中原王朝来说,要进入朝鲜半岛,只有两条路:要么从辽东出发,沿着鸭绿江下游的平原往南走;要么从山东半岛坐船,横渡黄海到朝鲜西海岸。可这两条路,都是“难走的路”。

先说辽东的路。辽东本身就是中原王朝的“边缘地带”,比如汉朝时,辽东郡属于幽州,离长安有几千公里。要从辽东出兵朝鲜,得先解决后勤问题——粮食要从中原运到辽东,再从辽东运到朝鲜,路上得走几个月,等到达的时候,粮食已经吃了一半。比如隋炀帝征高丽时,动员了一百多万士兵,从洛阳出发到辽东,就用了三个月,等到达朝鲜半岛时,士兵已经疲惫不堪,而高丽军队早就躲在山地里,等着中原军队送上门。

再说海路。从山东半岛坐船到朝鲜西海岸,看似近,可黄海的风浪不是闹着玩的。古代的船都是木船,靠风力和人力航行,遇到风暴就会翻沉。比如唐朝时,新罗使者来长安,有时候会走海路,但十次有三次会遇到风暴,有一次使者的船翻了,淹死了几十个人。中原王朝如果要从海路进攻朝鲜,得有强大的海军,可古代的海军主要是内河海军,比如明朝的郑和下西洋用的宝船,虽然大,但那是远洋船,用来通商的,不是用来打仗的。而且朝鲜半岛的西海岸有很多港湾,比如仁川港,朝鲜军队可以在那里设防,中原王朝的海军根本无法登陆。

从箕子朝鲜到汉四郡:中原王朝的“第一次尝试”

其实,中原王朝并不是没试过拿下朝鲜半岛。早在商周时期,朝鲜半岛就和中原王朝有了联系。据《史记》记载,周武王灭商之后,商纣王的叔父箕子带着一群商民,逃到了朝鲜半岛,建立了箕子朝鲜。箕子朝鲜承认周朝的宗主权,向周朝朝贡,比如进贡人参、貂皮之类的东西。这时候的朝鲜半岛,是中原王朝的“藩属国”,但不是直接统治的领土。

到了汉武帝时期,中原王朝的国力达到了顶峰,汉武帝想把朝鲜半岛纳入版图。当时朝鲜半岛上有一个卫氏朝鲜,是燕王卢绾的部下卫满建立的。卫满朝鲜不服从汉朝的命令,甚至阻止其他小国向汉朝朝贡。汉武帝大怒,派楼船将军杨仆和左将军荀彘,率领五万士兵,分两路进攻卫氏朝鲜。经过几年的战争,终于灭了卫氏朝鲜,设立了乐浪、玄菟、真番、临屯四个郡,史称“汉四郡”。这是中原王朝第一次直接统治朝鲜半岛的一部分。

可汉四郡的统治并没有持续多久。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中原王朝无暇顾及朝鲜半岛,朝鲜半岛上的高句丽崛起了。高句丽是一个游牧民族,起源于长白山一带,擅长骑马和射箭,他们逐渐占领了汉四郡的领土,到三国时期,高句丽已经成为朝鲜半岛上最强大的国家。曹魏时期,司马懿曾经率军进攻高句丽,摧毁了他们的都城丸都城,但高句丽并没有灭亡,反而转移到了朝鲜半岛的中部,继续发展壮大。

汉四郡的“短暂辉煌”

汉武帝时期,中原王朝的国力达到了顶峰,终于有能力“收拾”朝鲜半岛。当时朝鲜半岛上的卫氏朝鲜,是燕王卢绾的部下卫满建立的。卫满朝鲜不服从汉朝的命令,甚至阻止其他小国向汉朝朝贡。汉武帝大怒,派楼船将军杨仆和左将军荀彘,率领五万士兵,分两路进攻卫氏朝鲜。

杨仆率领的水军从山东半岛出发,横渡黄海,到达朝鲜西海岸的列口(今朝鲜黄海南道殷栗郡),然后登陆,向平壤进军。荀彘率领的陆军从辽东出发,沿着鸭绿江下游的平原往南走,到达朝鲜半岛的北部,然后向平壤进军。两路军队夹击,卫氏朝鲜的国王卫右渠只好投降,汉武帝于是设立了乐浪、玄菟、真番、临屯四个郡,史称“汉四郡”。

汉四郡的设立,是中原王朝第一次直接统治朝鲜半岛的一部分。当时的乐浪郡,治所在平壤,是汉四郡的中心,管辖着朝鲜半岛的中西部地区。玄菟郡管辖着朝鲜半岛的东北部地区,真番郡管辖着朝鲜半岛的西南部地区,临屯郡管辖着朝鲜半岛的东南部地区。汉四郡的设立,让中原王朝的影响力延伸到了朝鲜半岛,比如朝鲜半岛的居民开始使用汉字,学习儒家文化,甚至参加汉朝的科举考试。

隋唐征高丽:“赔本的买卖”

可汉四郡的统治并没有持续多久。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中原王朝无暇顾及朝鲜半岛,高句丽趁机崛起,占领了汉四郡的领土。到了隋唐时期,高句丽已经成为中原王朝的“边患”,比如高句丽的军队经常入侵辽东,掠夺粮食和人口。于是,隋唐的皇帝们决定“教训”高句丽,可结果,却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先说隋炀帝。他在位的时候,三次征高丽,动员了几百万士兵和民夫。第一次征高丽时,隋炀帝派了一百一十三万士兵,从洛阳出发,沿着大运河到涿郡(今北京),然后向辽东进军。等到达辽东时,已经是夏天,士兵们穿着厚重的铠甲,在太阳底下走了几个月,早就疲惫不堪。而高丽军队早就躲在辽东城(今辽宁辽阳)里,等着中原军队进攻。中原军队进攻了几个月,都没攻下辽东城,粮食也吃完了,只好撤退。撤退的时候,高丽军队追击,中原军队损失了几十万人。

第二次征高丽时,隋炀帝又动员了几十万士兵,可这时候国内发生了农民起义,比如瓦岗军,隋炀帝只好撤兵。第三次征高丽时,隋炀帝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士兵们不愿意打仗,结果还是失败了。隋炀帝征高丽,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却没有得到任何好处,反而让国内的矛盾更加尖锐,最终导致了隋朝的灭亡。

再说唐太宗。唐太宗在位的时候,中原王朝的国力恢复了,他也想征高丽。唐太宗派了十几万士兵,从辽东出发,进攻高丽。唐太宗亲自指挥战斗,比如安市城(今辽宁海城)之战,唐太宗率领士兵攻城,可高丽军队防守严密,唐军打了几个月都没打下来。这时候冬天到了,粮食吃完了,唐太宗只好撤退。唐太宗感叹说:“高丽虽然小,但很难对付啊!”

唐高宗在位的时候,终于灭了高丽,但这是因为联合了新罗。新罗是朝鲜半岛上的另一个国家,和高句丽是敌人。唐高宗派苏定方率领军队,联合新罗军队,进攻高句丽。经过几年的战争,终于灭了高句丽,设立了安东都护府。可安东都护府的统治也没有持续多久,因为新罗逐渐强大起来,占领了安东都护府的领土。到了唐朝后期,中原王朝陷入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再也没有精力去管朝鲜半岛了。

朝鲜半岛的“生存智慧”

朝鲜半岛上的国家,比如新罗、高丽、朝鲜王朝,都懂得“称臣”的艺术。他们知道,中原王朝是“天朝上国”,如果和中原王朝对抗,肯定会被消灭,所以不如“称臣”,给中原王朝面子,同时保持自己的独立。

比如新罗。唐朝的时候,新罗向唐朝称臣,接受唐朝的册封,比如新罗的国王被唐朝封为“新罗王”。新罗还派留学生到唐朝学习,比如崔致远,他是新罗的留学生,在唐朝考中了进士,写了很多诗歌,被称为“东国文学之祖”。新罗通过向唐朝称臣,获得了唐朝的支持,比如灭了高句丽。但新罗并没有成为唐朝的领土,而是保持了独立。新罗的国王有自己的军队、自己的法律、自己的税收制度,唐朝并没有干涉。

再比如高丽。宋朝的时候,高丽向宋朝称臣,进贡人参、硫磺之类的东西。宋朝则给高丽回赠丝绸、茶叶之类的东西。高丽的国王还接受宋朝的册封,比如宋太祖封高丽国王为“高丽国王”。高丽虽然称臣,但有自己的军队,比如高丽的“禁军”,有十几万人,负责保卫国王和都城。高丽的法律也和宋朝不一样,比如高丽的“律”,是根据唐朝的法律制定的,但加入了自己的特色。

还有朝鲜王朝。明清的时候,朝鲜王朝向明清称臣,每年向明清朝贡,比如进贡人参、貂皮、纸张之类的东西。明清则给朝鲜回赠丝绸、茶叶、瓷器之类的东西。朝鲜王朝的国王是世袭的,不需要明清的批准,但需要明清的册封。比如朝鲜国王即位的时候,会派使者到北京,请求明清皇帝的册封,明清皇帝会颁发册封诏书,承认他的地位。朝鲜王朝有自己的法律、自己的军队、自己的税收制度,明清并没有干涉。

中原王朝的“战略优先级”

中原王朝为什么不直接统治朝鲜半岛?因为中原王朝的战略重心,始终在北方的游牧民族身上。比如汉朝的时候,匈奴是中原王朝的主要威胁,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伐匈奴,花了几十年的时间,才把匈奴打败。如果汉武帝把精力放在朝鲜半岛上,可能匈奴就会卷土重来,威胁中原王朝的安全。

唐朝的时候,突厥是中原王朝的主要威胁。唐太宗刚即位的时候,突厥的颉利可汗率领十万大军,打到了长安附近的渭水。唐太宗只好亲自到渭水边上,和颉利可汗议和,给了他很多金银财宝,才让他退兵。后来唐太宗派李靖北伐突厥,灭了东突厥,才解决了突厥的威胁。如果唐朝把精力放在朝鲜半岛上,突厥可能就会趁机进攻中原,唐朝的统治就会不稳定。

明朝的时候,蒙古是中原王朝的主要威胁。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派徐达、常遇春北伐,把元朝的残余势力赶到了漠北,但蒙古并没有灭亡,而是分成了鞑靼、瓦剌等部落。明成祖朱棣在位的时候,五次亲征蒙古,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如果明朝把精力放在朝鲜半岛上,蒙古可能就会趁机南下,进攻明朝的边境,比如土木堡之变,就是因为明朝把精力放在了南方,而忽略了蒙古的威胁。

清朝的时候,沙俄是中原王朝的主要威胁。清朝入关之后,沙俄的势力逐渐扩张到了东北,比如雅克萨之战,清朝和沙俄打了几年,才签订了《尼布楚条约》,确定了东北的边界。如果清朝把精力放在朝鲜半岛上,沙俄可能就会趁机占领东北,威胁清朝的统治。

第朝鲜半岛的“文化密码”

除了地理和战略的原因,文化也是中原王朝无法直接统治朝鲜半岛的重要原因。朝鲜半岛虽然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很大,但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和文化 identity。

比如语言。朝鲜语属于阿尔泰语系,和汉语属于不同的语系,虽然有很多汉语借词,但语法和发音都不一样。比如“我”,汉语是“wǒ”,朝鲜语是“나”(na);“你”,汉语是“nǐ”,朝鲜语是“너”(neo);“他”,汉语是“tā”,朝鲜语是“그”(geu)。这些差异,让中原王朝的官员很难和朝鲜半岛的居民沟通。

比如文字。朝鲜王朝时期,世宗大王发明了谚文,也就是现在的朝鲜文和韩文。谚文是拼音文字,由二十八个字母组成,虽然有很多汉字借词,但结构和汉字完全不一样。比如“朝鲜”,汉字是“朝鲜”,谚文是“조선”(jo-seon);“韩国”,汉字是“韩国”,谚文是“한국”(han-guk)。谚文的发明,让朝鲜半岛有了自己的文字,增强了民族认同感。

比如文化。朝鲜半岛有自己的节日,比如寒食节、端午节、中秋节,但庆祝方式和中原王朝不一样。比如端午节,朝鲜半岛的端午节叫“江陵端午祭”,是一个传统的祭祀活动,主要是为了纪念古代的英雄,比如屈原,但庆祝方式和中原王朝的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不一样。江陵端午祭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说明朝鲜半岛的文化有自己的独特性。

清朝对朝鲜的“间接统治”

清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对朝鲜的政策和明朝差不多,都是保持藩属关系。比如清朝入关之前,皇太极曾经率军进攻朝鲜,迫使朝鲜国王向清朝称臣,签订了《江都合约》。清朝入关之后,朝鲜王朝继续向清朝称臣,每年向清朝朝贡,比如进贡人参、貂皮、纸张之类的东西。清朝则给朝鲜回赠丝绸、茶叶、瓷器之类的东西。

清朝对朝鲜的统治方式是“间接统治”,也就是不派官员、不派军队,由朝鲜国王自己统治。朝鲜王朝有自己的法律、自己的军队、自己的税收制度,清朝并没有干涉。比如朝鲜王朝的国王是世袭的,不需要清朝的批准,但需要清朝的册封。比如朝鲜国王即位的时候,会派使者到北京,请求清朝皇帝的册封,清朝皇帝会颁发册封诏书,承认他的地位。

清朝为什么不直接统治朝鲜半岛呢?因为直接统治的成本太高了。比如要派官员到朝鲜半岛,得给他们发俸禄;要派军队到朝鲜半岛,得给士兵发军饷;要管理朝鲜半岛的税收,得建立税收制度。这些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朝鲜王朝每年向清朝朝贡的东西,虽然不多,但已经够清朝皇帝“面子”了。比如清朝皇帝过生日的时候,朝鲜国王会派使者来祝寿,带来很多礼物,比如人参、貂皮、纸张之类的。这些礼物虽然不值多少钱,但对于清朝皇帝来说,是“天朝上国”的象征,说明朝鲜王朝承认清朝的地位。

三千年的“邻居”:中原王朝与朝鲜半岛的“双赢”

中原王朝无法把朝鲜半岛纳入版图,不是因为不想,而是因为不能。地理上,朝鲜半岛有天然的屏障,让中原王朝无法轻易进入;历史上,朝鲜半岛上的国家懂得“称臣”的艺术,保持了独立;战略上,中原王朝的重心在北方游牧民族身上,没有精力去管朝鲜半岛;文化上,朝鲜半岛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和文化 identity,不容易被同化。

其实,中原王朝和朝鲜半岛的关系,是“双赢”的。中原王朝通过“藩属关系”,获得了“天朝上国”的面子;朝鲜半岛通过“称臣”,获得了中原王朝的支持,保持了独立。比如朝鲜王朝在明清时期,虽然是藩属国,但经济、文化都得到了发展,比如朝鲜王朝的“两班制度”(贵族制度)、“科举制度”(模仿明朝的科举制度),都是在中原王朝的影响下建立的,但朝鲜王朝有自己的特色。

参考书籍

1. 《史记》(司马迁)

2. 《汉书》(班固)

3. 《后汉书》(范晔)

4. 《三国志》(陈寿)

5. 《隋书》(魏征)

6. 《旧唐书》(刘昫)

7. 《新唐书》(欧阳修、宋祁)

8. 《明史》(张廷玉等)

9. 《清史稿》(赵尔巽等)

10. 《朝鲜通史》(朝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11. 《中原王朝与朝鲜半岛关系史》(杨昭全、何彤梅)

(注:本文为历史分析文章,基于正史记载,未涉及虚构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5

标签:历史   朝鲜半岛   王朝   中原   邻居   故事   朝鲜   新罗   辽东   清朝   唐朝   军队   国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