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刘娥
10月29日,在“低空经济新基建与零碳场景规模化应用论坛”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深圳研究院副院长、空中交通管理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谢华指出,低空经济的第一属性是交通,其发展必须遵循“要致富先修路”的逻辑,优先建立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才能实现安全、有序、高效的规模化应用。
谢华强调,低空经济不仅是国家战略新兴产业,更是提升国民经济运行效率的关键领域。然而,当前低空领域仍面临空域事权划分不清、管理多头、基础设施不足等核心挑战。
谢华认为,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是发展的前提。没有完善的飞行规则、数字化空域管理和基础设施,低空经济就难以真正“飞起来”。他比喻道,低空飞行如同地面交通,必须首先建立“道路”系统——包括通信、导航、监视、气象、情报和起降场等核心要素,形成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低空智联网。当前,我国低空运行仍处于“隔离运行”阶段,预计到2030年实现初步融合,2035年迈向全融合运行,最终支持有人机与无人机在同一空域安全协同飞行。
谢华表示,安全是低空经济的生命线。低空管理需遵循“先载货后载人、先隔离后融合、先远郊后城区”的18字方针,基于风险分类推进。他特别强调公共安全、飞行安全、信息安全和国家空防安全“四个安全”的重要性,指出地方政府在获得空域事权的同时,必须承担相应责任,建立军地民协同、责权利一致的监管机制。
谢华介绍,江苏省低空服务保障体系的实践为全国提供了示范。江苏省低空飞行服务中心于去年11月成立,今年6月正式上线,已打通全省13个地市及上海市的数据系统,集成公安、应急、自然资源等部门信息,实现空域申请“一网通办”。目前,该系统每日支持长江船舶物流保障800架次,高速公路巡检效率提升10至20倍,初步验证了服务体系对应用场景的赋能效果。
谢华总结,低空经济的未来在于将空域转化为可航行、可管理、可运营的城市空间资源。只有通过法制、标准、基础设施和运营能力的系统化建设,才能实现低空经济从“飞起来”到“用得好”的跨越,最终成为推动城市治理和行业升级的新引擎。
更新时间:2025-10-3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