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申请成中国一省,德国锂企怒怼欧盟,背后的游戏远比想象更深

“如果欧盟无法摆脱对华依赖,不如申请成为中国的一个省!”,德国锂企AMG Lithium的CEO斯蒂芬·谢勒这番惊世骇俗的“激将法”,将西方在关键矿产领域的焦虑与无力彻底撕开,虽然欧盟高喊“去中国化”,但在锂资源争夺战中却是节节败退,这家德国企业的怒吼,背后到底是怎样的产业困境?

激将法是无奈

谢勒的愤怒源于残酷的市场现实。

其斥资1.5亿英镑打造的德国首座锂精炼厂,本想成为欧洲锂电产业的“灯塔项目”,却在投产前夕遭遇中国企业的降维打击。

数据显示,中国掌控着全球60%的锂精炼产能和电池组件生产,而欧盟本土锂资源自给率不足5%。

更致命的是,中国企业凭借完整产业链,能将氢氧化锂生产成本压至欧盟企业的60%,这种差距让AMG Lithium的2万吨年产能显得微不足道。

欧盟的政策空转加剧了企业困境。

《2024年关键原材料法案》虽被视为“去中国化”的纲领,但其中既无开采激励措施,也无本土生产强制要求。

谢勒尖锐指出:“美国对关键材料实施本地化比例限制,而欧盟连‘不买本土产品就罚款’的勇气都没有。”

这种政策疲软,让欧盟企业在与中国同行的竞争中,如同赤手空拳迎战全副武装的对手。

西方在锂资源领域的战略误判已显现恶果。

彭博社分析指出,西方国家试图将锂供应链“去中国化”的努力至少晚了10年。

从锂矿开采到电池生产,中国构建了涵盖勘探、冶炼、加工的完整闭环,仅江西宜春一地的锂盐产能,就相当于欧盟总和的3倍。

所以到头来,欧盟的“去中国化”更像是一场政治表演。

尽管法国在欧盟关键矿产项目中数量居首,但实际进展严重滞后——其稀土永磁体产能仅能满足本土需求的12%。

这种“雷声大雨点小”的操作,折射出西方在产业链重构中的致命矛盾:

既要切断与中国的联系,又离不开中国的技术与产能。

正如谢勒嘲讽:“没有实际行动的政策,不过是政客的自嗨。”

中国优势的底层逻辑

中国在锂电领域的统治力,源于长期主义的战略布局。

自2015年《中国制造2025》将新能源汽车列为重点发展方向,中国在锂资源领域砸下超8000亿元投资,建立起全球最完善的产业生态。

赣锋锂业、天齐锂业等企业通过全球并购掌控优质锂矿,宁德时代的技术专利数量比欧盟企业总和还多3倍。

这种从资源端到技术端的全面压制,才让西方“去中国化”沦为空中楼阁。

更具竞争力的是中国的资本韧性。

锂价十年间经历5次剧烈波动,非中国投资者因追求短期回报频繁撤资,而中国企业凭借国有资本支持,持续投入研发与扩产。

这种“耐得住寂寞”的产业哲学,造就了中国在锂电领域的绝对优势——全球前十大锂电池企业中,中国占据七席。

谢勒的“激将法”实则抛出尖锐命题:西方是否该放下意识形态偏见,与中国在锂电领域展开合作?

现实正在给出答案: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的电池产能,支撑起欧洲1/3的电动汽车需求。

中企在匈牙利投资的电池工厂,解决了当地3000个就业岗位。

就连欧盟官员也私下承认:“完全‘去中国化’,欧洲绿色转型将推迟至少10年。”

这场博弈的本质,是两种发展模式的较量。中国凭借全产业链优势与开放合作姿态,正在重塑全球锂电规则。

而欧盟若继续沉迷于“去中国化”的政治正确,最终可能如谢勒所言——在产业竞争中彻底边缘化。

更值得警惕的是,当关键矿产成为新的“地缘政治武器”,零和博弈只会加速全球产业链的撕裂。

德国锂企的怒吼,撕开了西方在关键矿产领域的遮羞布。

这场关乎能源转型与经济安全的战争,没有谁能独善其身。

是继续在“去中国化”的迷梦中自我消耗,还是以务实态度寻求合作共赢?西方世界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

谢勒那句“申请成中国一省”既是讽刺,更是绝望之下的喃喃自语。

坚持原创不易,欢迎大家点赞评论,关注作者,阅读更多精彩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信息来源:

《“不如申请成中国一省” ,德国锂企竟如此“激将”欧盟》观察者网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04

标签:财经   德国   欧盟   游戏   中国   领域   产能   企业   激将法   产业链   全球   关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