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矢志创新发展 建设科技强省”科技工作者系列记者见面会第三场,邀请4位在全省科技大会上受到表彰的科技工作者以“厚植创新沃土,勇攀科技高峰”为主题与记者见面交流。
凤凰网记者:
科技工作常常面临从“0”到“1”的挑战。我想请各位科技工作者介绍一下你们在各自领域科研中最大的突破是什么?过程中有哪些难忘的经历,又有怎样的感受体会?
王琪超:高校的创新种子,在产业生态的土壤中能够长成参天大树。作为从高校实验室走向产业一线的科技工作者,我深切体会到科研成果产业化过程的艰难。激光雷达原理虽早在上世纪就得到了突破,但真正实现市场化却是一场数十年的长征,我们团队在创新创业中,通过技术积累、产品研发及场景应用,逐步形成了激光雷达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在这个过程中,企业起步的资金短缺、产品研制及中试的场地需求、市场拓展的性能背书都成为发展面临的难题。政府部门通过拨改投资金和创业园区孵化实现了对团队的发展支持,并帮助团队科研成果在本地的气象、环境、风电、航空等不同场景开展应用示范,快速提升了团队的影响力。企业成立的第二年,相关产品便得到认可,成功服务于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阅兵式的气象保障,并获得阅兵指挥部的表彰,这也成为团队科研及创业阶段最难忘、最充满荣誉感的时刻。
回望发展过程,团队清晰地感受到:科技创新不是孤岛,而是政产学研用共绘的拼图。此外,科研创新追求“可能性”,产业落地也需要死磕“可行性”。原理突破只是起点,团队通过科研技术的工程化、成本控制的市场化、应用场景的规模化,才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落地,严谨求实、敢为人先、潜心奉献、团结协作也成为了团队最坚守的科学家精神。
海报新闻记者:
请问王琪超先生,目前,您及团队所从事研发的高光谱分辨率激光雷达主要应用在哪些领域,发挥了怎样的经济社会效益呢?
王琪超:高光谱分辨率激光雷达作为一种非接触式的高端遥感装备,能够有效提升我们对于大气、海洋动力学参数的立体剖面探测能力,是对现有常规观测传感器的有效补充和提升。目前基于相关的激光雷达装备,我们可以高精度、高时空分辨率地获取风、温、湿、气溶胶、水凝物、温室气体、颗粒物、臭氧等各类参数和动态变化,相关数据对于经济、民生是十分重要的。举例来说,在风电领域,激光雷达技术能够助力海上/陆上风电场前期勘测,大幅压缩建设成本;在航空安全领域,能够为民航机场等提供实时的低空风切变预警和飞机尾涡探测,保障航班起降安全,提升通行效率;在气象领域,服务全国气象激光雷达观测网建设,助力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提升;在环境领域,实现大气污染物定量监测及输运通量分析,服务城市及工业园区污染溯源。
持续聚焦激光雷达立体遥感技术,为行业赋能,带动提质增效是我们团队发展的核心目标。目前,团队已成功掌握激光雷达关键光学、电子学不同器件及核心算法能力,在保证性能国际领先的前提下将成本大幅降低,解决了长期以来高端激光雷达器件依靠进口的卡脖子难题。初步估计来说,团队相关装备的应用,已带动行业提质增效30亿元以上,并成功服务于国家重大活动及任务保障。未来企业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进一步加强核心器件及技术的研发,实现相关产品的小型化、低功耗、多平台搭载、多参数探测、多领域服务能力,响应国家战略,着重在低空经济、新能源等代表新质生产力的方向发力,践行科创企业服务国家发展大局的使命担当。
(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更新时间:2025-07-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