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晚,在成都世运会的开幕现场,随着缤纷的焰火渐次绽放,两个巨大的古雅篆字“成都”随之在夜空中浮现。
这两个字源于距今两千多年的一件青铜兵器——“成都矛”。这件战国时期的珍贵文物2016年出土于成都蒲江飞虎村,是目前成都平原最早刻有“成都”铭文的实物证据,印证了成都是中国唯一一座2300多年城名不变、3000年城址未迁的大都市。
成都世运会开幕式上,烟花展示的“成都”二字
“成都矛”,见证蜀地华夏化的历史进程
如果你来到目前西南地区规模最大、设施设备最先进、功能最齐全的城市考古科研与展示平台——成都考古中心,就会看到这件青铜矛陈放在最显眼的位置。
时间回到2016年。考古人员在蒲江的战国墓葬中发现了印章、琉璃以及精美的青铜器等珍贵文物。那次发掘的亲历者回忆,这把沾满淤泥与杂物的青铜矛被发掘出来之后,一开始并未引起太多关注。直到考古人员细细清理,才发现矛身的中间,赫然刻有篆书“成都”二字。
当时,人们是在一具船棺中发现的这件青铜矛。四川盆地的船棺葬俗,在战国期间尤为流行。人们将死者置于船形棺木中,希冀他们的灵魂能穿过冥河之水,到达重生的彼岸。
据成都考古中心专家介绍:青铜矛上的“成都”二字是在矛铸造好之后刻上去的,属于秦篆;而铜矛自身的形制及其表面刻画的巴蜀符号则有着鲜明的蜀地风格,说明它应该是在成都制造,也在成都使用。
铜矛上的铭文“成都”二字
很有可能,秦人当初进入成都平原之后,为了加强统一管理,在这批蜀地兵器上“加盖”了秦王朝的印记。通过这枚小小的青铜矛头,亦可一窥当年蜀地进一步华夏化的历史进程。
成都厚重文化营养的全新时代表达
作为冶金考古方面的专家,四川大学教授李映福曾表示,“成都矛”对于研究古蜀历史文明有着重要意义。“成都矛的出土和展出,向人们阐释了‘成都’城市名称的来历,为人们了解成都的历史脉络提供了重大的实证材料。”
除了蒲江出土的这把“成都矛”,早在1985年,雅安荥经也曾出土一柄有“成都”铭文的铜矛,推测是在成都生产,然后运到荥经。不仅如此,1975年12月,湖北云梦县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竹简上也有“成都”二字。1954年,云南鲁甸一汉墓封土发现一件铁锸,其上有“蜀郡”“成都”铭文等。此外,四川地区此前还出土过铜戈、漆木器,上面也有“成都”二字,例如青川县的战国墓地里有一柄“吕不韦戟”,上面就有“成都”“蜀东工”字样。
正是这些“成都造”文物的陆续出土,让这座城市的自豪感,绵延数千年。
从世运会火炬上4500年前的先民指纹,到开幕式焰火中2300多年前的铜矛铭文,此次世运会的相关元素表达上,历史文化占比极高,凸显了近年来成都考古工作者们在学术研究与社会公教方面取得的累累硕果。
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唐淼认为:世运会开幕式上对于“成都矛”的活化使用,体现出成都既可以不断吸收自身厚重的文化营养,同时还能灵活运用这些宝贵历史遗产,将其与时代潮流、重大事件相结合,给出充满鲜活生命力的全新表达。
“成都矛”
“成都矛当年在埋入地下时,外表是金光灿灿的。历经2300多年岁月,逐渐锈蚀成如今的模样。这些锈迹一如历史的痕迹,有着唯独时间才能赋予的、独一无二的美感。”唐淼说,“在它深埋地下的这两千多年里,地面上的成都不断发展,面貌随时光流逝而变化多彩、气象万千,而这座城市的内核则如它的名字一样,始终未改,包容无限。”
红星新闻记者 乔雪阳 编辑 曾琦
更新时间:2025-08-0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