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集中供冷,怎么个事?

热浪来势汹汹,席卷南北。“热射病”频繁登上热搜,高温不再是简单的体感不适,而是直接威胁生命的“隐形杀手”。

面对持续攀升的气温,各种避暑妙招层出不穷,有人抱着冬瓜入睡,有人靠苦瓜茶降温。然而,这些“土法”终究只是权宜之计,如何让整座城市“凉”下来,成为摆在城市管理者面前的新课题。

在济南,高温是个“狠角色”,整个城市都在经受着“烤”验,人们不得不靠空调“续命”。但随之而来的是高昂的电费、电网负荷激增,以及城市“热岛效应”的加剧。就在这个夏天,一场关于“冷”的能源革命正在济南悄然进行。

济南的“清凉科技”:不用空调,也能降温

近日,央视《新闻周刊》对济南市应对持续高温天气,积极探索 “集中供冷” 模式的创新实践进行了报道。

什么是集中供冷?

集中供冷是在特定区域内设置集中制冷站,通过制出冷水或冷气,转移室内热量,从而达到制冷效果。

想象一下,当城市地下埋藏着一张看不见的“中央空调”,就像冬季供暖一样,只不过管道里流淌的是冷冻水。集中供冷系统是由城市各处的能源站集中制备冷水,通过四通八达的地下管网输送到千家万户。用户只需调节室内的温度控制面板,就能享受到恰到好处的清凉。

集中供冷有什么优势?

集中供冷具有集约用地、错峰降容、高效节能、智能管控、避免重复投资等特点,适合在医院、学校、写字楼等高密度集中的区域推广应用。

传统供冷方式下,商业和办公建筑普遍自建中央空调供冷,每栋建筑都需设置大面积制冷机房,并在顶楼建设一组冷却塔,不仅占用大量空间,而且能源利用效率较低。集中供冷采用高效节能机组,效率更高,既能实现土地集约利用,还有利于二氧化碳减排。根据测算,区域供冷系统比各建筑单独设置中央空调节能约12.2%,一次能源利用率更高,碳排放更低。

集中供冷系统可以利用工业余热、废热或夜间低谷电力蓄冷,降低运行成本。用户无需自购昂贵设备,仅付接入费和用冷费,通过峰谷电价策略能节省电费。以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共200户的居民楼为例,以每天制冷10小时、供冷季92天来计算,如果采用家用空调,需要消耗18.4万千瓦时电量,而集中供冷仅需消耗10.7万千瓦时电量,节能率高达41.8%,年减碳量为4.49吨。在电费方面,集中供冷费用为家用空调的60%—70%。

集中供冷能否接入居民区?

现阶段集中供冷主要适用于医院、学校、写字楼等高密度公共建筑,大规模普及到居民家中仍有难度。其一,集中供冷需要与小区住宅楼建设、办公楼建设同步配套。新建建筑需在设计中预留供冷系统,对于已建成建筑,二次改建的费用高。其二,各家各户使用供冷的时间不一致,而且家庭用户的供冷时间相对较短,系统使用效率低。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持续支持,集中供冷有望得到推广和应用。

版图扩展,集中供冷有序铺开

济南从2022年开始探索集中供冷模式,如今已初见成效,集中供冷版图正在快速扩展。从最初CBD核心区21万平方米试点,到如今覆盖齐鲁大桥、起步区山大二院、都市阳台、城投环贸中心、能源集团产研基地等诸多区域,这项创新技术正在为更多济南市民带来舒适的夏日体验。

在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政务服务中心,集中供冷系统让室内温度保持在24℃左右。与传统空调不同,集中供冷通过风盘水性质传输冷风,体感更为舒适自然。

走进齐鲁大桥片区的写字楼、都市阳台的商场,你会发现这里的凉爽与众不同,没有嗡嗡作响的空调外机,没有忽冷忽热的温度波动,有的只是恒定舒适的26℃环境。

济南的集中供冷实践,不仅为市民带来了清凉,也为城市带来了可持续发展的新可能。从被动应对到主动调控、从各自为战到共建共享、从能源高耗到绿色低碳,这不仅仅是一场技术革新,更是一种城市治理理念的蝶变。

未来,或许我们不再需要抱着冬瓜入睡,也不用担心空调电费爆表,因为整座城市正在变得更“聪明”,也更“清凉”。(来源:“济南宣传”微信公众号)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18

标签:财经   济南   城市   电费   能源   系统   空调   建筑   清凉   中央空调   齐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