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编辑|L.Y
现在的孩子人手一个电话手表,家长给孩子买电话手表的原因,是为了方便联系孩子,能实时定位孩子在哪里。
然而,让家长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因为孩子不使用某品牌的电话手表,导致孩子被孤立。

2025 年 11 月 12 日,北京某小学二年级学生家长李女士在家长群里分享了孩子的请求,立刻引发数十位家长共鸣。李女士最初在孩子入学时,花 300 元买了一款基础功能的电话手表,仅用于通话和定位,却没想到这款 “非热门品牌” 手表让孩子陷入社交困境。“孩子说,同学会围在一起比谁的手表能视频通话、能玩小游戏,他的手表只能打电话,没人愿意跟他组队做课间游戏。”

这种现象并非个例。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2025 年 11 月发布的《小学生校园社交行为观察报告》显示,在调查的 20 所小学中,85% 的班级存在 “电话手表攀比” 现象,主要集中在一至三年级。攀比内容从品牌延伸到功能:能拍照、能下载 APP 的手表被视为 “高端款”,拥有者会成为课间的 “小焦点”;仅具备基础功能的手表则被贴上 “过时” 标签。
使用者容易被排除在同伴的小圈子之外。广州某小学班主任王老师在访谈中提到:“有学生偷偷把家长的旧手机带到学校,就因为觉得‘手机比普通手表更有面子’,甚至有孩子为了让家长买新款手表,故意说‘手表丢了’。”

从时间线来看,这种 “新型攀比” 在 2025 年呈现加速蔓延趋势。某电商平台数据显示,2025 年 9-11 月,售价 1500 元以上的儿童电话手表销量同比增长 210%,远超 300 元以下基础款 15% 的增速。平台客服透露,咨询时家长最常问的问题从 “是否能定位” 变成 “班里同学大多用哪款”“功能是否比其他品牌多”,甚至有家长主动要求 “买最新款,不能让孩子落后”。

“新型攀比” 带来的伤害,远比家长想象中更深远。首先是心理健康层面的影响。2025 年 11 月,中国心理学会发布的《儿童社交焦虑调查报告》指出,因 “电话手表不合群” 产生焦虑情绪的小学生占比达 28%,其中 12% 的孩子出现 “不愿上学”“害怕课间活动” 等逃避行为。深圳某儿童心理诊所医生张敏接触过一个案例:8 岁男孩因家长拒绝买新款手表,在学校被同学起绰号 “老古董”,逐渐变得沉默寡言,甚至谎称 “生病” 请假在家,“孩子说‘宁愿待在家里,也不想去学校被笑话’,这种社交排斥对低龄儿童的自信心打击很大”。

其次是价值观的扭曲。电话手表本应是保障安全的工具,却在攀比中变成 “身份象征”,让孩子过早形成 “用物品衡量价值” 的认知。北京某小学的问卷调查显示,45% 的学生认为 “手表越贵,朋友越多”,38% 的学生表示 “会跟用高端手表的同学更亲近”。王老师举例说,班里有个孩子用着最新款手表,经常在同学面前炫耀 “这是我爸爸从国外带回来的,你们都没有”,甚至要求其他同学 “听我的话,我才带你们玩”,这种以物质为基础的社交,正在破坏孩子间单纯的同伴关系。
更隐蔽的是对学习与生活的干扰。部分高端电话手表具备游戏、短视频、社交软件等功能,孩子容易在课堂上偷偷使用。2025 年 11 月,教育部通报的校园违规电子产品案例中,因电话手表玩游戏、刷视频影响上课的占比达 40%。杭州某小学曾在课堂上发现,有学生用电话手表的 “隐蔽模式” 玩游戏,甚至通过手表互传答案,“这些功能原本是商家为吸引家长购买设计的‘附加价值’,却成了影响学习的‘干扰项’”,该校教务处主任无奈地说。

多数家长对校园里的 “新型攀比” 缺乏察觉,核心源于三重认知偏差。第一重偏差是 “功能认知错位”。家长购买电话手表的初衷集中在 “安全” 与 “便捷”,认为 “只要能联系、能定位就够了”,却忽视了孩子在校园中的社交需求。李女士坦言:“我之前觉得孩子小,不会在意这些,直到他哭着说‘没人跟我玩’,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某家长群的调查显示,70% 的家长在购买前 “从未考虑过品牌对孩子社交的影响”,仅 15% 的家长 “听孩子说过同学用什么品牌”。

第二重偏差是 “信息获取滞后”。低龄儿童表达能力有限,面对同伴孤立时,往往不会主动向家长详细描述情况,而是以 “不想上学”“同学不友好” 等模糊表述代替。张敏医生指出:“很多家长把孩子的情绪问题归咎于‘性格内向’或‘适应能力差’,没有意识到背后的物质攀比因素,等到孩子出现明显的心理问题,才开始重视。”2025 年 11 月,某育儿平台的家长访谈显示,65% 的家长是 “通过老师反馈” 才知道孩子因手表被孤立,仅有 5% 的家长是 “孩子主动详细说明”。

第三重偏差是 “商家宣传误导”。儿童电话手表商家在营销中,刻意强调 “社交功能”“同伴互动”,如某品牌广告语称 “拥有它,让孩子融入同伴圈”,暗示 “不用该品牌就会被排斥”。部分家长在商家的引导下,将 “买高端手表” 等同于 “帮助孩子社交”,陷入 “为了孩子不被孤立,只能跟风购买” 的恶性循环。广州某家长在采访中说:“看到商家说‘90% 的小学生都在用’,就觉得不买不行,怕孩子真的不合群。”

面对校园里的 “新型攀比”,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形成合力。从家庭层面来看,家长需转变认知,加强与孩子的沟通。要明确电话手表的 “工具属性”,向孩子传递 “物品的价值在于用途,而非品牌或价格” 的观念;要主动询问孩子在学校的社交情况,比如 “今天跟同学玩了什么游戏”“有没有遇到不开心的事”,引导孩子说出真实感受,避免因信息滞后错过干预时机。
2025 年 11 月,教育部发布的《家庭教育指导建议》特别提到,家长应 “理性看待儿童电子产品消费,避免盲目跟风,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而非物质满足”。

学校的引导同样关键。教师可通过主题班会、课堂讨论等形式,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王老师所在的班级就开展过 “我的手表用处大” 活动,让孩子分享电话手表在生活中的实用功能,如 “用定位让妈妈放心”“打电话告诉爸爸晚接我”,而非比谁的手表更贵、功能更多。
此外,学校可制定 “校园电子产品使用规范”,明确电话手表的功能限制,如禁止在课堂上使用游戏、社交软件,减少物质攀比的土壤。上海市部分小学已试点 “统一手表管理”,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将电话手表调至 “静音模式”,仅在需要联系家长时使用,有效降低了攀比带来的影响。

社会层面,监管部门需加强对儿童电子产品营销的规范。针对商家刻意强调 “社交属性”“同伴压力” 的宣传行为,应出台相应的监管措施,避免误导家长与孩子。同时,媒体可加大对 “理性消费”“健康社交” 的宣传,通过案例分享、专家解读等形式,提高家长对 “新型攀比” 的认知,引导全社会关注儿童价值观的培养,而非物质层面的比较。
2025 年 11 月底,随着多地教育部门开始关注 “校园电话手表攀比” 现象,相关的指导文件与公益宣传陆续推出。这场隐蔽的 “新型攀比” 提醒着每一位家长:孩子的校园生活中,除了成绩与安全,心理健康与价值观的培养同样重要。只有及时察觉、正确引导,才能让孩子在单纯的同伴关系中健康成长,远离物质攀比带来的伤害。
参考信源:教育部官网:《校园消费行为调研报告》(2025 年 11 月)(2025 年 11 月 5 日发布,电话手表普及率及攀比数据)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生校园社交行为观察报告》(2025 年 11 月 10 日发布,校园攀比现象细节)
中国心理学会:《儿童社交焦虑调查报告》(2025 年 11 月)(2025 年 11 月 15 日发布,攀比对儿童心理的影响)
教育部官网:《家庭教育指导建议(2025 年版)》(2025 年 11 月 20 日发布,家长引导方向)
更新时间:2025-11-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