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荔枝冰冻
编辑|影娱先锋
你每天喝的“国货”,可能是个“伪装者”。
最近,饮料圈上演了一出现实版“狼人杀”——日本三得利董事长新浪刚史因涉嫌违法突然辞职。
让这个常年隐身于汉字背后的日企巨头浮出水面。
谁能想到,那个印着大大汉字“乌龙茶”的瓶子里,装的不仅是茶汤,更是一个精心设计四十年的商业谜题。
9月2日,饮料圈突然爆出大瓜:日本饮料巨头三得利CEO新浪刚史主动请辞。
消息一出,网友直接炸锅——这可是掌管年入千亿巨头的顶级大佬,怎么说撤就撤?
官媒详细报道之后才发现,这事居然和一瓶“保健品”有关。
8月22日,日本福冈县警方接到线索,直接上门搜查了新浪刚史在东京的住所,怀疑他购买了含有THC(违禁品)的保健品。
可能有人不懂 THC 是啥,简单说,这是大麻里最主要的精神活性物质,可不是啥好东西。
服用后会思维混乱、情绪失控,还会影响注意力和记忆力,长期用不仅成瘾,对肝脏、神经系统都有损伤,在日本和我国都是明令禁止的违禁物质,一不小心就可能踩到法律红线。
三得利官方赶紧出来回应,说律师已经展开谈话,案件正在调查。
他本人解释说那是“朋友送的保健品,以为是合法的”。
但公司高层觉得这事儿太大了,一个跨国企业的掌门人,连保健品成分都搞不清楚,这还得了?
于是火速接受了他9月1日的辞职申请。
官方还特意强调:“这不是我们三得利的产品”。
好家伙,这波撇清关系的速度真够快的。
网友们的反应简直比电视剧还精彩。
有人直言:“这也太巧了吧?不会是被竞争对手做局了吧?”
也有人说:“这莫非是现实版‘狂飙’?大佬居然栽在一瓶保健品上,也太戏剧化了!”
不管真相是啥,新浪刚史的辞职,算是把三得利彻底推到了风口浪尖。
以前大家喝它家乌龙茶,只觉得是国产好茶,现在突然发现是 “日本牌子”。
这也让三得利在中国市场藏了四十年的 “小心思”,终于藏不住了。
三得利可不是什么小作坊,1899年成立,最初靠葡萄酒发家,后来靠威士忌壮大,一步步成了全球饮料界的巨头。
但它能在中国市场混得风生水起,说白了就是靠“伪装”。
先看包装,简直是把「中国元素」buff叠满了。
主打产品乌龙茶,瓶身「乌龙茶」三个汉字醒目到晃眼,日文英文基本“隐身”,设计走的也是简约中式风。
之前蹭中国经典IP,比如唐僧孙悟空魔性斗舞。
后来广告清一色中国演员,范冰冰、洪金宝都为它代言过。
产品方面也紧扣“中式养生”,像它主推的“乌龙茶”,就宣称“0糖,0脂,0卡”。
前几年小红书、抖音上推广各种“女团水DIY”“减脂水挑战”,精准拿捏年轻人“又想喝又怕胖”的心理。
很多人真就把它当“减肥神器”,kuku往家搬。
这一通操作,效果直接反映在营收上。
2024年,三得利全球营收超1600亿人民币。
而咱们熟悉的农夫山泉,同年营收是428亿元左右。
三得利的营收规模接近农夫山泉的三倍多!
明明是日货,为什么能卖得这么好?
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很多人根本不知道它是日本牌子。
三得利这波长达几十年的“身份伪装”,确实精准抓住了消费者的认知心理,也让它在国内市场悄悄赚了个盆满钵满。
可最近几年,三得利这波“国货伪装术”有点玩不转了。
不仅马甲被扒,还遭遇了各种挑战,日子确实没以前那么舒坦了。
先是国产茶饮品牌的“集体围攻”。
农夫山泉的东方树叶,很多人觉得它“比三得利更有中国茶味”。
元气森林的燃茶,凭借年轻人喜欢的设计和“解腻”标签,也抢走不少市场。
更头疼的是渠道“沉不下去”。
三得利在中国主要学日本那套,靠便利店和大型商超,重点铺上海、杭州、南京这些一二线城市。
但中国七成以上人口生活在三线及以下城市,那里小卖部、夫妻店才是饮料销售的主力军。
三得利在这块几乎“查无此茶”,有网友无奈:“县城老家根本买不到,想喝只能网购。”
反观农夫山泉、娃哈哈,早就把渠道深耕到县城乡镇,连村头小卖部都能随手买到,这渠道差距肉眼可见。
最伤的还要数“核污水事件”引发的信任危机,国内“抵制日货”的声浪瞬间高涨。
许多人才恍然大悟:喝了这么多年的“国货”,竟然是个日本牌子!
虽然后来三得利火速回应,强调“国内生产、原料来自中国”,但很多人并不买账,表示“品牌是日本的,心里膈应”。
那段时间,三得利线上销量下滑,线下货架也常滞销。
随之影响的还有那些看起来像是“日产”,其实是“国货”牌子。
有段时间“伪洋牌”特别火,说白了就是吃准了消费者“崇洋”的心态。
元气森林,最早用日文“気”字、包装满满的东瀛风。
还有奈雪の茶,名字里加个“の”,瞬间“日系感”拉满,其实也是本土茶饮。
而另一边,像三得利这样的品牌,却反向操作——一个地道日本企业,硬是靠汉字包装把自己打造成了“国货感”十足的品牌。
同样会玩“身份变装”的还有荷兰中华牙膏和瑞士徐福记,都靠这招在中国市场悄悄赚钱。
可现在,风向彻底变了。
“国潮”兴起,中国制造越来越强,华为、大疆、安踏、李宁凭真本事出圈,年轻人也越来越有文化自信。
那些曾经热衷“装洋货”的品牌,现在“求生欲”极强。
元气森林拼命强调“我们是中国品牌”,奈雪也开始发力故宫联名、国风设计。
消费者变得精明,品牌再玩“变装”,很容易就“人设翻车”。
越来越多人拿起手机一查便知谁是“真国货”、谁在“穿马甲”。
说到底,市场成熟了,消费者也成长了。
大家不再只看标签和包装,更看重品质、口碑和品牌是否真诚。
你有实力,哪怕明说是外国货,也有人买单;
但要想靠伪装“骗”销量?现在的消费者可不答应。
当我们下次拿起那瓶熟悉的“乌龙茶”,或许会多一份思考:消费不仅是口感的选择,更是文化的认同。
三得利用四十年时间告诉我们,商业的成功不在于伪装得多像,而在于产品是否真正满足需求。
真正的国货崛起,不需要伪装。
它们用品质说话,用创新证明,用文化自信赢得市场。
这或许正是三得利事件给我们最深刻的启示——在全球化浪潮中,唯有坚持本真,才能走得更远。
部分资料参考:
澎湃财经|因购买涉嫌违法的“保健品”,日本饮料巨头三得利董事长闪电请辞
新浪财经|三得利:目标锁定中国年轻人
界面新闻|市场份额从21%跌到10%,三得利乌龙茶神话破灭
更新时间:2025-09-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