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杨振宁第一次访问新中国,这时他已经阔别故土26年了。当他在所住宾馆的墙上看到一句诗时,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

伟人会见杨振宁
回到美丽国,杨振宁迫不及待地做了一次演讲,现场一度轰动,他演讲的题目就叫“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这个题目便是他访问新中国,在宾馆墙上看到的那句诗。
这之后,杨振宁就开始寻找回国的契机。
那时候的中美还没有建交,美丽国对学成想归国的华人处处为难,处处限制。对此,杨振宁随时随地都在寻找机会,哪怕看报纸时,犄角旮旯的小消息他都会仔细看一看。
一天,杨振宁突然在报纸上看到了一条令人振奋的消息,消息上清楚地写着办理出境被明令禁止的国家。杨振宁仔细看着那些国家的名字,他突然发现竟然没有了“中国”两个字。
杨振宁的脸上透着无法掩饰的激动,他知道,这种机会稍纵即逝,窗口随时都会关闭。于是,他立刻着手办理相关事宜,申请马上回国。

1971年李振宁在美国的演讲被登报
同事和朋友知道后,纷纷表示不解,论当时中国的科研环境,是无论如何也没法跟美丽国比的。按耐不住的朋友们直接问他回去干什么呢?杨振宁一本正经地回答道:
“回去帮中国的科研找一条路。”
万般阻挠下,杨振宁终于回到了离别26年的祖国。作为第一批回国访问的华人,伟人和周公亲自接见了他。那天下午,他们谈了整整一个下午,杨振宁为伟人和周公分享了他在美丽国的所见所闻,并就自己的学术表明了要为国家作贡献的初心。从那以后,杨振宁成了每年访华的代表,为中美之间的沟通架起了一座无形的桥梁。
杨振宁的每一次回国,都会指定一些人与之见面,由他亲自选择。杨振宁知道,这是祖国对他的信任,他选择的每一个人名,对祖国的科学研究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一年,杨振宁所选的名单第一人便是邓稼先。从儿时玩伴到一同留学,他们有着深厚的感情,在他访问回程时,邓稼先一封“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的信让他直接破防。于是,此后一年又一年的访问,杨振宁的名单上都有一个重复的名字,那就是邓稼先。
后来在“两弹一星”的丰功伟绩上,邓稼先也交上了他圆满的答案。

周公与杨振宁握手
为了与友共同途,杨振宁率先做了两件事。
70年代的中国,科学研究还是一片“空白”,杨振宁在全国的多所高校开启了他的讲座,把他堪称世界前沿的物理知识讲给国内的学者和学子们听,让他们连接上了世界的信号。
还有就是在讲座的过程中,杨振宁记下了一部分具备潜力的人,帮助他们去出国深造。后来,这些人便成为了各种科学领域的“领军人物”,也成为了中国科研的种子。
第一个10年过去,杨振宁为祖国播撒的科研种子已经发芽,可是科研阵地又成了摆在面前的一个问题。
上世纪80年代刚刚开始,我们的科研经费少之又少,在这种局面下,杨振宁又给自己增加了一份工作,为国家培养人才。
1980年,他在美成立了教育基金会,其目的就是要给祖国的科研人员提供更好的学习机会。此后的一二十年里,这个基金会来了上百位中国学者,他们随之成为了我国新一批科研“骨干”。
1983年,杨振宁去到香港,在那里的中山大学创办了“高等学术研究中心”。香港回归后,他不但捐资产,还将那栋4000平米的研究大楼一并捐给了学校。
杨振宁说,他要给中国科研“输血”。

杨振宁豪华阵容合影,其中有七位诺贝尔奖得主
1995年春,杨振宁接受了媒体采访,当被问及诺贝尔奖是否是他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时,杨振宁说:
“不是,最重要的是帮助中国人改变了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
30年过去了,杨振宁为祖国的教育、科研和招贤纳士一直在奔走。
2002年,杨振宁80岁。清华大学举办了庆祝研讨会,嘉宾阵容出现了从未有过的豪华。有杨振宁父亲的学生陈省身,他是顶尖的数学大师,是沃尔夫奖的得主;有数学大家丘成桐,他是菲尔兹奖的获得者;其次还有13位诺奖的得主和40位双院院士。
第二年,81岁的杨振宁毅然选择了落叶归根,入住清华园。为此,杨振宁给自己的住所专门写了一首诗“耄耋新事业,东篱归根翁”。然而,就在他拧住一股劲儿要开启新事业的时候,外界出现了许多争议,说他这么大年纪归国,无疑是回来养老。
杨振宁全然不闻,将所有精力都放在了工作上,他从早到晚比年轻人都忙,目的只在一个,为国家引进更多的顶尖人才。

右四为姚期智
就在他归根的那一年,他替祖国请回了计算机界的王者姚期智。
姚期智在普林斯顿大学有着特殊的地们,他是可以在那里终身执教的。
2003年,姚陪夫人实施了一次香港行,杨振宁得知消息后,立马就约其面谈,在他的声望和诚意下,姚期智放弃了终身教授,入教清华。后来,清华就有了“姚班”,中国的人工智能领域便有了许多的人才。
从“0”到“1”的工作,杨振宁就这么一件一件地干了起来。
密码学家王小云的研究成果出炉了,杨振宁也看到了消息。这本与他的物理学没有什么关系,但他认定这个成果对国家将来的信息安全至关重要。于是他力排众议,将王小云请进了清华研究中心,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王小云的研究成果对国家的信息安全起到了屏障作用。

杨振宁和王小云
清华园那么大,杨振宁的居所只在一隅。住在那里的那些年,他书房的灯常常都亮到深夜,他不是睡不着,而是在联系海外的科学家们,劝他们归国。
业界的人不解,便有人问杨老:“这么大岁数了,你为何还那么拼?”
听到这样的问话,杨振宁都会微笑着说:“国家需要人才,我有这个资源,于情于理都该多做一些。”
虽是耄耋之身,但杨老的干劲与活力并不输给年轻人,他的贡献都是建立在那颗爱国的心上。
90岁生日研讨会上,杨振宁收到了一个特别的礼物。那是清华大学定制的一个精致大理石立方体,大理石是黑色的,下面是底座,上面刻着杜甫的诗:“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四个立面上是用烫金的字刻着杨老在四个领域为国家做出的13项重要贡献。

杨振宁的生日礼物
杨振宁的人生就像一本典籍,翻过十年,又是新的篇章。
2021年,迎来了杨老的百岁生日(虚岁),庆祝的学术研讨会在清华大礼堂如期举行。
那天,获得过13项科学贡献的施郁教授制作了100页的PPT进行演讲,他将杨老的近20项贡献按照时间顺序列了出来。为何我们普通人并不知道这些贡献?原因只是物理学家中少有能写传记的人罢了。
研讨会最激烈的场面便是杨老的演讲,他用隔空喊话邓稼先的方式对自己的人生作了总结。他喊道:
“稼先,我现在可以很自信地对你说,我的后50年是符合你的愿望的,我与你‘共同途’。”

2025年,杨振宁走了。
50载前半生,他一直踽踽前行,50载后半生,他奉上了自己的拳拳之心。
就像他曾经说过的话一样:“我知道我没有变!”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
更新时间:2025-10-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