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月前,特朗普还在全球挥舞关税大棒,信誓旦旦要让制造业重回美国。短短几个月过去,画风突变。
9月5日,同一个特朗普大笔一挥,黄金等大批商品获得关税豁免。更让人意外的是,美财长贝森特竟然在镜头前坦承,一旦败诉,财政部将面临万亿美元的退税"灾难"。
从制胜法宝到烫手山芋,关税政策为何急转直下?这场贸易豪赌背后,到底谁在买单?
编辑:y
说变脸就变脸,特朗普这次的速度连华尔街都措手不及。
8月7日,特朗普还在社交媒体上宣布对瑞士黄金征收39%的关税,理由冠冕堂皇——瑞士掌控着全球三分之一的黄金交易结算。
消息一出,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金价立刻像过山车一样暴动,单日波动超过2%,进口商们急得团团转。毕竟美国珠宝业和科技行业高度依赖进口黄金,这个税率一上去,整条供应链都得断。
但仅仅四天后,8月11日,特朗普又在推特上改口,说黄金不会被征税。
市场立马反弹,金价回升1.5%,瑞士那边也松了口气。
可这种朝令夕改的操作,彻底暴露了美国关税政策的摇摆不定。
更戏剧性的还在后头。9月5日,特朗普正式签署行政令,不仅黄金获得豁免,连钨、铀、石墨这些关键矿物也全部列入豁免清单。
路透社统计显示,至少45类商品和资源在这份文件中被提及。
豁免的理由很直接——美国国内没有相关资源或者产量不足。
说白了,美国承认自己离不开进口,关税加上去纯粹是自找苦吃。
这个曾经被吹捧为"制胜法宝"的关税政策,怎么突然就成了烫手山芋?
数据会说话。美国制造业招聘已经跌到近10年最低,新增就业岗位远未达到预期目标。
不仅没让更多人找到工作,反而让更多人失去饭碗。供应链的不确定性让企业不敢放手投资,利润下滑却无能为力。
更要命的是,关税的最终买单者还是美国老百姓。贸易商为了转嫁成本,商品售价一路上涨,通胀压力越来越大。民众早就怨声载道,呼吁叫停关税的声音此起彼伏。
估计是国内的不满声音终于传到了特朗普耳朵里,才有了这次的大规模豁免。
如果说豁免清单还只是政策调整,那么贝森特的那番话就是彻底捅破了窗户纸。
在NBC的采访中,这位财政部长承认了一个可怕的事实——如果最高法院维持上诉法院的裁定,美国可能不得不退还一半以上已经征收的关税。
金额有多大?7500亿到1万亿美元。
贝森特的原话是,这对财政部来说将是"灾难性"的。换句话说,特朗普过去几年靠关税堆积起来的财政收入,可能一夜之间变成沉重负担。
这个灾难的根源,要追溯到8月29日联邦巡回上诉法院的一纸判决。
三位法官审理后裁定,特朗普依据《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实施广泛关税的行为违法。
法院的理由很简单:这部1977年制定的法律,本意是应对特定紧急威胁,不是让总统随便对多国商品普遍征税的万能工具。
判决范围很广,几乎动摇了特朗普关税体系的根基。
虽然钢铁和铝的部分关税因为依据其他法律条款暂时保留,但针对中国、加拿大、墨西哥以及所谓对等关税的措施,全被认定无效。
更要命的是,如果最高法院维持原判,美国不仅要退还已征收的关税,连利息都得算上。
仅今年8月,美国关税收入就超过了310亿美元,创下月度最高纪录。
这些钱一直是财政部的重要收入来源,用来缓解美债利息的压力。贝森特这些年头发都愁白了,好不容易有笔大收入,结果可能要连本带利地吐出来。
特朗普当然不甘心。9月1日,他就向最高法院递交了加速审理请求,希望11月初开庭翻盘。
但风险依然存在。贝森特在后续声明中虽然表示对最高法院胜诉有信心,但也承认如果败诉,美国可能得废止与欧盟、日本、韩国的贸易协议,谈判筹码全丢。
这就是贝森特为什么敢在公开场合承认这种风险——局面已经明摆着了,再遮遮掩掩也没意义。
屋漏偏逢连夜雨,美国在关税问题上真是里外不是人。
国际上,盟友们早就不买账了。欧盟委员会已经启动对美国关税措施的反制评估,预计将涉及500亿美元商品清单。
日本虽然表面上配合,签了美日协议,但暗地里也在寻找供应链多元化的出路。连一向听话的韩国,也开始在某些关键技术上跟美国保持距离。
更让美国头疼的是,这些年的关税战反而加速了全球供应链的"去美国化"。
中国在芯片领域的自研能力正在快速提升,虽然高端芯片还有差距,但已经在逐步实现自我替代。
飞机零部件方面,俄罗斯都要抢着给中国供应了,中国自研的长江系列也在测试阶段。
国内的情况同样不乐观。沃尔玛、苹果等500强企业联名致信白宫,要求重新评估关税政策对供应链的冲击。
美国全国制造商协会的调查显示,68%的制造企业因关税政策推迟或取消了扩张计划。
德国宝马公司甚至直接宣布,将美国工厂部分生产线迁至墨西哥,以规避关税影响。
最直接受伤的还是普通消费者。
自8月29日取消de minimis豁免后,低价值包裹(800美元以下)也得缴关税,邮政流量暴跌80%以上。
88家邮政运营商暂停对美服务,这让电商和消费者都头疼不已。
亚马逊之类的平台不得不调整物流策略,成本最终还是转嫁给消费者。而小企业更是苦不堪言,没有大公司的议价能力,只能硬扛成本上升。
华尔街也开始担心。债券收益率微调,投资者担心财政赤字扩大,通胀压力加剧。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估算更是触目惊心:关税措施已使美国消费者每年额外支出2300亿美元。
面对如此四面楚歌的局面,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已经从最初的"制胜法宝"彻底沦为"政策包袱"。
到了这个地步,再谈什么"美国优先"都显得有些自欺欺人了。
特朗普本人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在公开场合放话说,如果打不赢官司,美国可能不得不解除与多国达成的贸易协议。
更极端的是,他甚至说美国可能因此"变成第三世界国家"。
这番言论虽然夸张,但透露出特朗普内心的真实担忧——失去关税这个工具,他的整个贸易战略就会被动。
《美国经济评论》的最新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贸易保护措施对制造业就业的拯救效果仅为预期的30%。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欧盟2024年对外贸易增长8.3%,亚太地区增长11.7%。
新加坡通过自由贸易政策,成为全球供应链枢纽,经济增长率达到6.2%。
这些数据无情地证明了一个道理:在全球化时代,任何试图通过单边措施解决多边问题的政策都注定失败。
贝森特虽然在参议院听证会上强调关税是为了保护主权,但数字摆在那里,退税风险巨大。
财政部的模拟显示,2026年如果判决拖延,赤字曲线将直线上升,美联储可能不得不干预。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特朗普的这次豁免调整更像是一种无奈的战术退却。
用他自己的话说,这就像打牌——想全押关税这张牌,但牌面不齐,得留后手。
布鲁金斯学会的报告显示,关税政策已导致美国GDP增长率下降0.8个百分点。
如果政策持续,预计将在2025年造成200万个就业岗位流失。
全球化的大潮面前,没有谁能独善其身。贸易保护主义的受害者,往往首先是保护主义国家自己的消费者和企业。
这场关税风波最深刻的教训或许在于:单边主义在相互依存的全球经济中注定是一条死胡同。
这场关税风波最大的启示,不是政策的对错,而是现实的力量。当法院的判决书和财政部的账单摆在桌上,再强硬的政治家也得低头算账。
从单边施压到被迫妥协,美国的贸易政策正在经历一场静悄悄的转向。全球化的大潮面前,没有谁能独善其身。
面对这样的变局,你觉得美国还会继续这场关税游戏,还是会寻找新的出路?
更新时间:2025-09-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