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照耀中国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新中国的摇篮。这座城市,以他独特的魅力一直吸引着远方的来客。他们有背着行囊的普通游客,有深耕研究的学者,有记录时代的媒体人。踏上这片土地,他们为何而来?

10月16日至17日,正在参加“红星照耀中国”调研采风团的成员们走进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旧址,触摸历史、感悟精神,把延安故事传递给更广阔的世界。

“我们是艺术工作者,我们是抗日的战士,用艺术做我们的武器,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为争取中国解放独立,奋斗到底!”这一首由沙科夫作词、吕骥谱曲的歌正是著名的《鲁迅艺术学院院歌》。从抗日的烽火中诞生的鲁艺,是当时学习、研究、实践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和贯彻中国共产党文艺方针的重要基地。无数知名的文艺工作者从这个革命文艺摇篮中走出,拿起手中的文艺武器,号召广大群众奔赴于抗日的战场救亡图存。

1938年,延安各项建设日渐成熟,唯独缺少一所专门培养抗战艺术工作者的学校。2月,由毛泽东和周恩来领衔,林伯渠、徐特立、成仿吾、艾思奇、周扬等人联名发出鲁迅艺术学院《创立缘起》,提出:“艺术是宣传、发动与组织群众的最有力的武器,培养抗战的艺术工作干部已是不容稍缓的工作,因此创立鲁迅艺术学院,要沿着鲁迅开辟的道路前进。”当时,田间、萧军、艾青、吕骥、冼星海等大批负有盛名的文艺工作者陆续来到延安,众多的爱国青年亦怀抱救亡图存的使命感奔赴于此,恰好为鲁艺的创立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1938年4月10日,鲁艺在延安正式成立,毛泽东出席成立大会并发表讲话,提出:“要在民族解放的大时代去发展广大的艺术运动,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指导下,实现文学艺术在今天的中国的使命和作用。”同年4月28日,毛泽东在鲁艺发表演讲时说:“鲁迅艺术学院要造就具有远大的理想、丰富的斗争经验和良好的艺术技巧的一派文艺工作者,这三个条件缺少任何一个便不能成为伟大的艺术家。”

鲁艺变革及课程设置

1939年夏,中共中央派沙可夫等人率领鲁艺部分干部前往晋察冀根据地,联合陕北公学等校创办华北联合大学。同年11月,根据中央的决定,留在延安的鲁艺部分师生恢复鲁艺。1940年4月,鲁艺更名为鲁迅艺术文学院,毛泽东题写校名。同年11月,鲁艺华中分院在华中抗日根据地创办。后由于日伪残酷“扫荡”,鲁艺华中分院分编成江淮鲁工团和黄河鲁工团,深入根据地开展抗战文艺工作。1943年4月,鲁艺并入延安大学,组建延安大学文艺学院。1945年抗战胜利后,鲁艺又迁往东北。期间,鲁艺的正、副院长先后由赵毅敏、沙可夫、吴玉章、周扬等人担任。

鲁艺在创建之初,设有戏剧、音乐、美术3个系,后增设了文学系。各系除设置专业课外,还设置了政治理论和文艺理论作为共同的必修课,并制定了“三三制”的教学模式,即在校学习三个月,前方实习三个月,返校学习三个月。鲁艺吸引了茅盾、冼星海、艾青、何其芳、吕骥等大批著名的文学艺术家前来任教,并制定了趋向正规和专业的教育方针及实施方案。此外,鲁艺还设有文艺工作团、实验剧团、歌舞团、美术工作团以及其他科研组织,集中了包括王大化、袁文殊、孙犁在内的众多知名文艺工作者。1940至1941年间,鲁艺为进一步加强学生的专业化学习,开始着重提升教学质量,并将各系的学制一律延长为3年。

延安文艺座谈会对鲁艺的影响

1941年,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不仅面临着日本侵略者的蚕食封锁,而且还遭到国民党顽固派军队的反共摩擦,抗战形势变得愈加困难。当时,鲁艺仍然坚持着“正规化、专门化”的教学思想,创作的作品也就脱离了群众的生活。1942年5月,中共中央在延安杨家岭召集文艺工作者举行座谈会。会上,毛泽东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文艺要服务于人民群众,真正的革命文艺作品是可以经得起时间与人民的检验,并且得到人民的认可的。5月30日,毛泽东到鲁艺看望师生并发表讲话,提出:只在小鲁艺学习是不够的,还要到大鲁艺去学习。

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鲁艺的师生们开始奔赴前线、深入敌后,开展深入群众的创作实践和抗日救亡的宣传活动。1945年8月,抗战取得了全面的胜利,鲁艺的师生陆续离开了延安,奔赴各个解放区与根据地。直至1945年11月,鲁艺开办了文学系共四届,戏剧、音乐、美术系各五届,培养了包括穆青、贺敬之、李焕之、郑律成、刘炽等知名文学家、艺术家、记者在内的学生共685人。

戏剧方面,鲁艺组建了实验剧团,排演了大量戏剧作品,培养了以阿甲为代表的一批京剧艺术家和组织家,极大地推进了京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其中,实验剧团曾在太行山区进行了9个月的演出,开展抗敌戏剧运动,推动抗战宣传工作。音乐方面,鲁艺师生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对民间音乐的学习和对群众活动的开展,更多地在创作中融合陕西民歌与秦腔音乐等当地的传统音乐元素,创作出了一大批如民族歌剧《白毛女》、秧歌剧《兄妹开荒》、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等流传至今的经典音乐作品。

美术方面,鲁艺师生运用版画、木刻画、油画、中国画、雕塑等多样的形式,融入了更多的中国传统和民间元素,真实地记录和反映了边区军民的生活与战斗场景,如罗工柳的《马本斋将军的母亲》、胡一川的《牛犋变工队》、古元的《南泥湾驻军秋收图》(又名《八路军生产运动——打场》)。文学方面,鲁艺较为注重对当时农村军民生活的描绘,编辑与出版了《文艺战线》《草叶》等文艺刊物,培养了马烽、孙谦、西戎等一批著名的作家、编剧。

作为抗日烽火中诞生的革命文艺摇篮,鲁艺的教学实践和艺术创作极大地活跃了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的文化生活,极强地振奋了中国军民的抗战热情,为最终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亦对中国现代文学艺术的创作和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0

标签:历史   红星   中国   延安   文艺   鲁迅   文艺工作者   艺术   军民   华中   师生   艺术学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