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以色列港口和航运管理局16日表示,由于不断升级的债务危机导致战略设施瘫痪,该国在红海的唯一港口埃拉特港将于7月20日起暂停所有运营。
作为以色列唯一的红海港口,埃拉特港承接了从亚洲过来的所有商品运输任务,还得作为海军在红海上的据点,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不影响经济,以色列找上了中企,他找中企做什么?
«——【·红海航道封锁·】——»
2025年7月以来,也门胡塞武装对红海航运的袭击频率显著增加。当地时间7月16日晚,胡塞武装发言人叶海亚·萨雷亚宣布,其导弹部队和无人机部队对以色列本-古里安国际机场及埃拉特港实施联合打击,导致港口区域“航班中断”和人员紧急疏散。
这是继7月7日袭击悬挂利比里亚国旗的“永恒C”号货轮造成3名船员死亡后,胡塞武装在红海发起的又一次高强度行动。 胡塞武装的战术目标十分明确:通过封锁曼德海峡与亚喀巴湾,切断以色列通过红海的国际贸易通道。
作为全球航运命脉,红海承担着全球约12%的贸易运输量,而埃拉特港作为以色列在红海的唯一港口,是其与远东、印度、澳大利亚等地区贸易的核心枢纽。
自2023年10月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后,胡塞武装已对红海航道发动超过50次袭击,导致埃拉特港的船舶通行量锐减85%,港口收入归零。
这种持续施压不仅使以色列面临战略物资短缺风险,更通过推高航运保险成本(部分航线战争险溢价达0.65%)和运输时间,间接冲击全球供应链。
«——【·埃拉特港的双重困境·】——»
埃拉特港的停运危机源于多重因素叠加,债务链条的断裂,由于港口收入从战前每月12-13艘滚装船的稳定进港量骤降至零,其银行账户因拖欠市政税款被冻结,累计债务已远超2024年6月以色列政府批准的1500万谢克尔(约400万美元)紧急拨款。
港口首席执行官戈尔伯透露,若要维持每月3-4艘船的最低运营标准,以色列政府需每月支付150万美元,但即便如此,也仅能维持港口“功能连续性”,无法恢复战前规模。
而且,是基础设施的瘫痪。胡塞武装的无人机和导弹袭击已造成港口部分区域损毁,而以色列军方在港区部署的“铁穹”防空系统虽能拦截来袭目标,却导致商船因畏惧风险拒绝停靠。
更严峻的是,港口作为以色列海军在红海的后勤补给节点,其关闭将直接削弱以军对亚喀巴湾的控制能力,形成安全漏洞。这种军事与经济的双重打击,使埃拉特港成为以色列南部战略棋盘上的“死穴”。
«——【·以色列找上中企·】——»
面对困局,埃拉特港管理层提出“有限恢复”计划:通过政府每月注资150万美元,吸引3-4艘货轮冒险进港,重点卸载来自远东的高价值货物,试图营造“航道恢复”的假象以提振国际航运信心。
这一方案的逻辑在于,若能恢复与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的贸易通道,不仅可缓解以色列国内物资短缺,还能通过展示“战胜胡塞”的姿态,分化国际社会对胡塞武装的支持。
然而,这一计划存在多重矛盾。先是资金缺口的持续性。即便政府每月注资,全年1800万美元的成本对深陷战争泥潭的以色列财政而言仍是沉重负担,且无法解决港口长期亏损的结构性问题。
是航运公司的避险本能。即便有政府担保,商船仍需承担高达货值0.65%的战争险保费,且胡塞武装已明确将所有关联以色列的船只列为打击目标,商业可行性极低。
在此背景下,以色列部分官员将目光投向中国企业。他们认为,中国作为以色列第三大贸易伙伴,且中企曾参与海法新港、阿什杜德新港等关键项目,或能通过技术支持或资金介入帮助埃拉特港恢复运营。
但这种设想忽视了几个现实:埃拉特港已私有化,其运营方在战前十年获利丰厚,以色列政府坚持要求企业自担风险;中国一贯奉行不干涉他国内政原则,对卷入中东军事冲突保持谨慎。
中企参与的海法、阿什杜德项目均为长期基建合作,而埃拉特港的危机本质是短期安全风险,两者性质迥异。
«——【·结语·】——»
当前,埃拉特港的命运已成为红海局势的风向标。若以色列无法在短期内打破胡塞武装的封锁,不仅南部经济将陷入长期衰退,其在中东的战略主动权也将进一步流失。
而中企在此漩涡中的角色,注定只能是旁观者——毕竟,为他国战争代价买单,从来都不在中国的对外合作原则之内。
更新时间:2025-07-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