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和中国谈完,自认踢到钢板的美国总统特朗普,急需一只软柿子。
千挑万选,全球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凭什么最后是“祖上最阔”的欧盟被抓来祭旗开刀?特朗普这次打算如何“收割”欧洲?
瑞士日内瓦当地时间5月12日,经过两天谈判桌角力,万众期待的中美贸易磋商落下帷幕,《中美联合声明》终于问世。从具体内容上看,此番谈判的成果可以分为以下两个部分:
其一,双方在关税额度上对等让步。具体来说就是,中美双方90天内互征关税降幅达到115%。中方90天内对美进口商品征收10%关税,美方对华进口商品征收30%关税。
其二,中美共同承诺由双方高官牵头,搭建“贸易磋商机制”以便后续交流谈判。而上述两大成果的生效时间,是2025年5月14日。
站在中方的角度看,我们不仅从头到尾践行了“谈,大门敞开。打,奉陪到底”的原则,而且完成了一次“以战止战”的壮举。不论怎么讲,这都是一场足以载入史册的胜利。
但话又说回来,中美《共同声明》的发布绝不代表中美关税战就此结束。是,115%的关税降幅确实史无前例。但过去一个月我们同美国在关税上大开大合的交锋,对中美贸易的负面影响仍旧存在不少。
因为《联合声明》中提及的关税互减是有90天期限的。而且即便抛开时效性不谈,中国输美商品仍旧需要面临的高额关税壁垒:
众所周知,关税大棒这一招,早在特朗普的第一任期,就被他乐此不疲地用来施压中国。截至2020年特朗普被选下去为止,中国输美商品的平均关税,大概在20%左右。
之后上台的虽然是和共和党势不两立的民主党。但因为民主党浓厚的“反华”底色,拜登政府在对华经济战层面的举措,和特朗普大同小异。对华征收关税的额度,仍旧维持在20%左右。
这20%。再加上今年2月特朗普以“芬太尼问题”为由征收的20%和前文提及的10%“基本关税”,中美之间的关税壁垒,仍旧达到了50%之多。
换句话说,虽然中美关税战暴风骤雨初霁,但我们要面对的外贸形势仍旧严峻。决不能掉以轻心,被一时的胜利冲昏头脑。
话分两头,中方一步一个脚印“攻城略地”的同时,特朗普却因为自己短短一月之内的四次认怂,而被推上了国内舆论的风口浪尖。那么问题来了,除了这次面对中方败下阵来,另外三次从何说起?其实很好数:
美国时间4月9日,特朗普在白宫官宣“对除中国外其他国家对等关税推迟90天征收”为其一;两天后对所有半导体产品进行“关税豁免”政令为其二,5月1日宣布对加拿大、墨西哥汽车零部件进口进行关税豁免为其三。
算上这一次对华关税战的虎头蛇尾,特朗普已经是连续四次自打自脸了。于是乎,恼羞成怒的特朗普决定把丢掉的面子和经济利益找回来——
日前,他在一次采访中对欧盟开炮到:“(欧盟)卖给我们一千万辆汽车,他们向我们倾销农产品,欧洲对我们非常不公平!”
在中国身上吃瘪故而要找回面子、填补亏空。特朗普猛攻欧洲的动机,倒是符合逻辑。可问题是,为什么千挑万选,特朗普要向欧洲拔刀呢?一言以蔽之,欧洲在此番关税战的表现确实很差,一副任人拿捏的形象:
比如稍早于中方,第一个与美方达成关税协议的英国。从结果上看,主动“投效”并没让英国在谈判中收获什么实惠:英国出口到美国的商品平均关税,美国从原来的3.4%加增到10%。
结合中美《联合声明》的内容来看,这俯首帖耳“一跪到底”的英方和斗争到底的中方,居然“享受”到了美方在经贸层面差不多的待遇。
如今特朗普政府方为刀俎,以英国为首的欧洲经济体心甘情愿地自己躺上案板当鱼肉,人家不宰你宰谁?
不过好在特朗普这次坏心办了好事,经过他的一番敲打,欧洲恢复了几分血性:比如欧盟贸易专员谢夫乔维奇就在近期接受的一次采访中表示,美国的关税政策不可接受,欧盟会采取对应的反制措施。
事实证明,只有我们的“以战止战”才是对付特朗普政府的正确方式。这一次中方玉珠在前,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越来越多的国家能醒悟过来奋起反抗,与中方合力击碎美方的那套霸权规则。
更新时间:2025-05-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