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点蒋介石退守台湾的高人是谁?建议毛主席先夺台湾的人又是谁?


1948年到1949年这段期间,中国台湾同时被两位党派领袖重点关注。

后来发生了什么,我们都知道。

那么,向蒋介石献上退守台湾妙计的“高人”究竟是谁?而在另一边,又是哪位奇才,力劝毛主席要改变战略,务必先夺台湾呢?

蒋介石身边的高人

咱们先说蒋介石这边。到了1948年底,国民党军队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中接连惨败,精锐尽失,可以说是兵败如山倒。这个时候,整个南京政府都陷入了一片巨大的恐慌之中。摆在蒋介石面前最现实的问题就是:下一步该往哪儿退?

当时,国民党内部众说纷纭。有人提议退到西南,像抗战时期一样,依托四川、西康等省的险要地势继续顽抗。这个方案听起来似乎有历史经验可循,但蒋介石心里清楚,今时不同往日,解放军的战斗力远非当年的日军可比,退守西南无异于瓮中捉鳖。

就在他一筹莫展,甚至有些心灰意冷的时候,一个人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他的想法,也改变了国民党的命运。

这个人,不是什么战功赫赫的将军,也不是手握重权的政客,而是一位在当时并不算特别出名的学者,他的名字叫张其昀。

张其昀是一位地理学家和历史学家,也是浙江同乡,深得蒋介石的信任。

根据很多史料的记述,在一次气氛沉重的会议上,当所有人都垂头丧气时,张其昀站了出来。

他没有空谈什么政治口号,而是直接在蒋介石面前摊开了一张中国地图。

他指着地图上的台湾岛,向蒋介石冷静地分析了退守此地的几大优势。台湾与大陆隔着一道台湾海峡,这道海峡风高浪急,是天然的军事屏障,解放军当时几乎没有成规模的海军和空军,难以跨海作战,这就为国民党争取了宝贵的喘息时间。

其次,台湾物产丰饶,特别是农业基础好,足以养活迁徙过去的数百万军民,能够实现自给自足。

而且台湾的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在战略上可以与美国在西太平洋的战略链条相呼应,一旦国际局势有变,就有可能获得外援,作为“反攻大陆”的基地。

蒋介石瞬间眼里闪过一道光,一拍大腿,这正是自己所想。

他从地理学的专业角度,为濒临绝境的国民党找到了一个理论上完全可行的“诺亚方舟”。比起虚无缥缈的西南根据地,台湾这个选项显然要实际得多,也安全得多。

于是,蒋介石很快就采纳了张其昀的建议,开始秘密地、大规模地将黄金、外汇、故宫文物以及核心的党政军机构和人员转移到台湾。

可以说,正是张其昀这位“高人”的指点,才有了后来国民党退守台湾的历史事实。

然而,历史的奇妙之处就在于它的巧合与对立。就在蒋介石下定决心以台湾为最后归宿时,另一边,毛主席也收到了一个关于台湾的,但截然相反的建议。

毛主席的“诤友”

说起给毛主席提建议的这位,身份就更加特殊了。他不是共产党的干部,而是一位在国民党阵营里都大名鼎鼎的高级将领,他叫杨杰。

杨杰可不是一般人,他曾是国民党的陆军大学校长,被誉为“中国三个半参谋长”之一,其军事理论和战略眼光在当时都是顶尖水平。不过,杨杰为人正直,对国民党内部的腐败和蒋介石的独裁统治越来越失望,逐渐开始同情和倾向于共产党。

就在1948年底,当解放战争的胜利天平已经完全倒向共产党时,杨杰通过秘密渠道,给远在西柏坡的毛主席递交了一份密信。

在这封信里,杨杰提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建议:建议解放军改变原有的作战次序,应该在彻底解决大陆残余势力之前,集中力量,优先攻取台湾!

杨杰的逻辑是什么呢?他以一个顶尖战略家的眼光,精准地预判了蒋介石最有可能的退路就是台湾。

他在信中分析,一旦让国民党残余势力成功退到台湾,他们就会凭借台湾海峡的天险,再加上可能获得的美国援助,建立起一个稳固的割据政权。

到那个时候,缺乏强大海空军的解放军再去渡海攻打,难度将呈几何级数增长,台湾问题可能会长期化、复杂化,成为一个大麻烦。

因此,他力主“先夺台湾,断其归路”,趁着国民党在台湾的防御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的窗口期,一举拿下,从而彻底解决中国统一的问题。

这个建议的战略远见,在今天看来,简直是令人拍案叫绝。它几乎准确地预言了此后几十年台湾问题的走向。

据说,毛主席在看到这份建议后,极为重视,亲自批示将其列为“4A级绝密情报”。“4A”是当时中共情报体系中的最高保密级别,可见这份建议在他心中的分量有多重。

一位身在国民党阵营的将军,却为共产党提出了如此关键的战略构想,杨杰的这份远见和魄力,确实非同凡响。

一个建议退守,一个建议先夺。两个建议都极具战略远见,但为什么最终的历史走向,是前者实现了,而后者却未能成行呢?

历史为何做出了这样的选择?

杨杰的提议虽然很好,但解放军当时“心有余而力不足”。

1949年的人民解放军,是一支在陆地上所向披靡的强大军队,但在海洋上,却几乎可以说是一片空白。

当时的解放军,既没有像样的海军舰队,更没有能够提供空中掩护的空军力量。

别说跨越风高浪急的台湾海峡,就连在近海作战的能力都非常有限。想在那个时候就组织一场规模宏大的跨海战役,去攻打一个有几十万军队驻守的大岛,这在军事上是不现实的。

与此同时,当时的战略重心也决定了“先夺台湾”难以实施。虽然三大战役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但广大的华南、西南、西北地区尚未解放,数百万国民党军残部仍在负隅顽抗。

对于毛主席和中央军委来说,首要任务是宜将剩勇追穷寇,将革命进行到底,彻底解放全中国大陆。

如果贸然分兵,将主力用于一场没有十足把握的跨海冒险,一旦失利,不仅会严重挫伤士气,甚至可能影响到整个解放战争的大局。

所以,尽管毛主席高度认可杨杰的远见,但面对现实,他只能做出最稳妥的选择:先解决大陆问题,再图台湾。这个决策在当时是完全正确的,但也确实错过了那个稍纵即逝的“窗口期”。

等到1950年,解放军已经开始积极筹备攻台,粟裕将军也已经制定了详细的作战方案。

但朝鲜战争的突然爆发,以及随后美国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彻底改变了东亚的战略格局。

解放台湾的最佳时机,就这样与我们失之交臂。

反观蒋介石采纳张其昀的建议,则完全是另一番景象。这是一种“绝路求生”的策略。

对于当时已经丢掉整个大陆的国民党来说,退守台湾是他们唯一的、也是最后的一线生机。

正因为是别无选择,所以他们会倾尽所有力量去实现这个目标,执行得异常坚决。

他们利用手中尚存的海军和空军,将一切能带走的人才、物资、黄金都运往台湾,为的就是能在这个孤岛上存活下去。

历史没有如果。

我们无法假设如果当初采纳了杨杰的建议会怎样,也无法评判张其昀的指点是对是错。

他们都只是在那个特定的历史节点,从各自的立场和认知出发,做出了他们认为最正确的判断。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1

标签:历史   台湾   蒋介石   高人   建议   国民党   台湾海峡   战略   解放军   作战   远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