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家长肯定都有过这种崩溃瞬间,早上喊孩子起床上学,他翻个身就把被子蒙住头,怎么叫都不挪窝,好不容易拽到书桌前,他盯着课本发呆半小时,手指还在桌下偷偷摸手机,更甚者直接锁上房门,撂下一句“打死我也不去学校”。
你急得血压直飙,忍不住骂“这孩子怎么越来越堕落”“一点苦都吃不了”,可骂完之后,孩子反而更抵触,你就没琢磨过,他这“躺平”可能不是偷懒,而是藏在消极背后的“自我保护”?
为啥那么多家长,非得等孩子彻底把心门关上,才后知后觉自己当初看走了眼?
在很多家长的认知里,孩子厌学躺平就俩原因,要么是被游戏勾走了魂,要么是吃不了学习的苦。
我见过太多家长,一看见孩子抱手机就直接抢过来摔地上,嘴里还念叨“都是这破游戏毁了你”,还有家长看到孩子不想上兴趣班,就叹着气说“我们当年想上学都没条件,你现在怎么这么不懂事”。
但你有没有发现,这些指责根本没戳中真正的问题。
有位妈妈跟我聊过,她给孩子报了周末的钢琴班、绘画班、英语班,一天排满四个小时,孩子每次去上课前都要哭一场。
有次孩子跟她说“妈妈,我不想画画,我想在家拼乐高”,她当时没当回事,还跟孩子说“画画能培养审美,乐高有什么用”。
直到有天孩子把绘画工具全扔在地上,喊着“我再也不画了”,她才猛然意识到,孩子不是“懒惰”,是真的撑不住了。
但你可能没留意,很多孩子在“躺平”前,其实都试着给家长递过信号,可能是放学回家随口提一句“今天老师不让我课间整理书包”,可能是吃饭时说“同桌说不想上学,我有点懂他”,可这些话要么被家长当成“小情绪”忽略,要么直接被骂“别跟坏孩子学”。
孩子慢慢发现,自己的感受说不说都一样,干脆就用“不学习”“不说话”来保护自己,至少这样,不用再被否定、被安排,不用再憋得“喘不过气”。
家长总觉得“孩子还小,哪懂什么压力”,可孩子的生命力其实特别敏感。
就像咱们大人压力大时,会想躲在房间里安静一会儿,孩子没办法用复杂的话讲“我需要空间”,只能用最直接的“拒绝”来反抗,拒绝上学、拒绝写作业、拒绝和家长沟通。
这种拒绝真不是“堕落”,是他们能想到的、唯一能守住自己的办法。
可孩子这种“自我保护”,从来不是凭空冒出来的,是被家庭和学校的“双重压制”逼出来的。
这两种环境就像两根绳子,一点点收紧孩子的自主空间,直到他们只能用“躺平”来挣脱。
咱们先从家里说起,很多家长都有“怕孩子落后”的焦虑,这份焦虑最后都会变成“替孩子做决定”。
比如看见邻居家孩子学钢琴,就赶紧给自家孩子报班,听说某所补习班提分快,不管孩子愿不愿意就先缴费。
嘴上说着“都是为你好”,可从来没坐下来问过孩子“你想不想学”。
我听过一个孩子说,他其实特别喜欢下棋,可妈妈说“下棋不能当饭吃”,非要他学书法。
每次练字时,他都盯着字帖发呆,心里满是委屈,“为什么妈妈不相信我选的东西?”
等孩子到了学校,自主权会被压得更紧。
学校的规则细到“什么时候喝水、什么时候上厕所、什么时候写哪科作业”,几乎没给孩子留一点选择空间。
比如课间十分钟,有的孩子想先把上课没记完的笔记补好再去厕所,老师却会提醒“先去厕所,等会儿上课没时间”,自习课上,有的孩子想先做自己擅长的语文作业、攒点信心,老师却要求“全班统一先做数学”。
有个小学生跟我说过,他特别怕自习课,“因为不管我想做什么,都要听老师的,我感觉自己像个机器人”。
长期在这种环境里,孩子会慢慢形成一种认知,“我的想法不重要,我的感受没人在意”。
当一个人的自主需求总被忽视,生命力就会一点点被压抑。
就像一颗被压在石头下的种子,没办法自然生长,只能往石头缝外钻,孩子的“躺平”,就是那颗种子在找“透气”的地方。
心理学里有个词叫“退行”,说的就是人压力大到扛不住时,会退回到更简单的状态来保护自己,孩子的厌学躺平,其实就是这种“退行”,既然我没办法按自己的想法活,那我就干脆“不活”在你们的期待里。
既然孩子的“躺平”是因为“自主权被夺”,那破局的关键就很明确了,把选择权还给孩子,让他们重新感受到“我能做主”。
具体来说,其实就两步,给孩子松绑,跟孩子共情。
先讲“松绑”这事儿,很多家长不敢松手给孩子自主权,其实是怕“一放就乱”,“我不管他,他就会天天玩游戏,不写作业”。
但心理学家德西和瑞安提出的“自我决定理论”早就说过,当人觉得自己的行为是出于自愿、有选择空间时,反而会更有动力去做好。
就像咱们大人愿意花几个小时研究自己喜欢的爱好,孩子也会对自己选的事更上心。
根本不用等什么“大事”,从日常小事开始就能给孩子松绑。
比如孩子放学回家,别直接说“现在必须写数学作业”,可以问“你想先做数学还是语文?是现在做,还是休息半小时再做?”。
周末安排时,别直接把兴趣班排满,可以问“这周你想留半天时间拼乐高,还是去公园玩?”。
再说说“共情”,很多家长在孩子吐槽学校时,第一反应都是“讲道理”。
比如孩子说“老师上课不让我喝水,还骂我”,家长会说“老师也是为你好,上课要遵守纪律”。
可这种回应,只会让孩子觉得“你不理解我”。
共情的关键,不是否定孩子的感受,而是接纳他的判断。
比如孩子跟你说“老师太过分了,我上课渴了想喝水,他就当着全班同学说我”。
你可以先回应他的情绪,“被老师当众说,你肯定特别委屈吧?”,然后认可他的判断,“上课渴了喝水多正常啊,老师那样说你,确实不太对”。
最后再引导他宣泄,“要不要跟妈妈说说,当时还有什么事让你不舒服?”。
这样的回应,会让孩子觉得“有人站在我这边”。
我听过不少家长反馈,之前孩子总跟自己对着干,自从开始这样共情,孩子慢慢愿意聊学校的事了,心里的委屈发泄出来,对学校的抵触自然就少了。
其实孩子比咱们想象中更“懂事”,他们不是不想好,只是需要被信任、被理解。
当你愿意把选择权还给他们,接纳他们的感受,他们会慢慢找回对生活的掌控感,不用再靠“躺平”来保护自己。
好多家长总觉得“管得越严,孩子越能学好”,可事实恰恰相反,过度的控制,只会把孩子逼向“自我封闭”,而适度的放手,反而能让孩子主动向上。
有个家长之前对孩子管得特别严,孩子几点起床、几点睡觉、吃多少饭都要管,结果孩子越来越叛逆,甚至偷偷逃学。
后来她试着“松绑”,让孩子自己安排写作业的时间,自己选兴趣班,没想到孩子反而变了,每天放学回家会主动写作业,还会跟她分享学校的趣事。
她后来跟我说,“以前我总怕他走弯路,所以什么都替他安排,可后来才发现,我把他的‘动力’都安排没了。”
其实养孩子这事儿,特别像养一盆花,你不能把它放在玻璃罩里,每天规定它长多高、开几朵花,那样它只会慢慢枯萎,你要做的,是给它足够的阳光和水,让它按自己的节奏生长。
孩子的“厌学躺平”,其实就是在提醒家长,“你给的玻璃罩太紧了,我需要透气”。
当你放下“掌控欲”,不再用“为你好”绑架孩子,当你愿意倾听孩子的感受,不再否定他的选择,你会发现,孩子其实很愿意主动成长。
他们会自己规划学习,会自己处理学校的小矛盾,会慢慢找回那个充满生命力的自己,而这,才是养育的真正意义,不是把孩子塑造成你想要的样子,而是帮助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所以下次再看到孩子“躺平”,别着急骂他“堕落”,先停下来想想,他是不是太久没做过自己了?他是不是在向你求救?
要知道,看懂孩子的“自我保护”,才是破解厌学的第一步,也是每个家长最该学会的养育课,别等孩子把心门焊死,才后悔自己当初“看懂晚了”。
更新时间:2025-10-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