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晟
翻开《玩物采真:中国古代游戏史》,就像打开了老祖宗的玩具箱。从十万年前的石球到明清的麻将,那些被历史尘封的游戏突然活了起来,在书页间跳跃翻滚,讲述着另一种形态的中华文明史。
书中记载的新石器时代的石球,看似粗糙,却是我们先祖最早的游戏道具。这些石球不仅是投掷工具,更是劳动之余的娱乐发明。今天孩子们手中滚动的皮球,原来与远古石球有着跨越万年的呼应。这让人不禁感叹:游戏冲动始终流淌在人类血脉中,古今皆然。
唐宋时期堪称古代游戏的黄金时代。马球在宫廷风靡,女子蹴鞠队惊艳街市,这些场景让人联想到当今的体育赛事。书中描写唐人打马球时“驰骋击拂,风驱电扫”,与现代足球的激烈程度不相上下。而流行于宋代的“七巧板”,用七块木板拼出万物形状,不就是古人的益智玩具?如今这款玩具已走向世界,成为“中国的谜题”。这些游戏背后,是盛世中国的开放与创新。
特别有趣的是,书中揭示了许多游戏的文化密码。比如投壶游戏源自射礼,把武艺训练转化为文雅娱乐,体现了古人“化武为文”的智慧。而围棋的“金角银边草肚皮”,暗合传统哲学中的空间观念。春节的灯谜、清明的秋千、重阳的登高,游戏与节气民俗水乳交融,成为中国人特有的生活韵律。
不过,游戏也有两面性。书中既记录了汉武帝因迷恋蹴鞠被大臣劝谏,也讲述了民间通过象棋锻炼思维、通过风筝寄托愿望的佳话。这让人联想到今天的游戏争议——同样是电子游戏,既可能是沉迷的陷阱,也可以是文化的载体。古人早就明白这个道理:关键不在游戏本身,而在如何对待。
麻将的演变尤其值得玩味。这项诞生于明清的游戏,融合了纸牌和骰子的特点,它的流行见证了市井文化的繁荣。今天,麻将依然是家庭聚会的重要娱乐,但赌博的阴影也让这项游戏饱受争议。这种矛盾,恰恰反映了游戏在社会中的复杂地位。
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在那些看似简单的游戏中,藏着中国人的精神密码。围棋的黑白世界里,有阴阳相生的宇宙观;龙舟竞渡中,有团结协作的集体精神;就连小孩玩的毽子,踢起落间都暗合节奏与平衡之道。这些游戏不是历史的边角料,而是中华文明活泼泼的见证。
合上书页,那些古老的游戏声犹在耳——六博棋的落子声,蹴鞠场的喝彩声,元宵灯谜的欢笑声……它们共同构成了一部生动的文明交响曲。原来,中华文明不仅在经史子集中,也在这些充满烟火气的游戏中代代相传。当我们今天在手机上下棋、在球场打球时,其实仍在延续着这条看不见的文化脉络。游戏不只是游戏,它是民族记忆的容器,是文明跳动的脉搏。
更新时间:2025-11-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