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拖到现在,泽连斯基困境何解?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1939年的苏芬战争,暗藏破局关键。
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个人想要改变现状的最好方法就是找目标模仿,找一个和自己“出厂设置”相似,但是靠主观能动性摆脱现状的人模仿。
这样做不仅目的性强,可落地,无论成功与否,都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个人如此,国家也是如此。
乌克兰如今的境况和八十多年前的一个国家很像,它就是芬兰。
首先,两个国家的地缘格局类似,都夹在欧洲大陆和俄罗斯之间;
其次,两个国家因为历史原因,和俄罗斯的关系都不是很好:
最后,两个国家都具备全民性的社会动员和韧性。
芬兰近几十年在外交上保持中立,北约、俄罗斯两不得罪。
与此同时,芬兰积极发展国力。目前有28万野战军和87万预备役部队,这一数字占到芬兰总人口的近六分之一。
可见其全民动员的能力。
芬兰还拥有号称“西欧最强大的炮兵部队之一”,军事能力强悍。
在经济发展上,芬兰在信息技术、机械等领域居于全球领先位置。
比如大家熟知的手机巨头诺基亚;全球最大的纸机生产商美卓;全球最大的船用柴油机制造商瓦锡兰以及电梯和电动扶梯最大的供应商之一通力。
芬兰通过强有力的科技产业和工业支持,支撑自己的国防建设和发展,腰杆子挺得很直。
芬兰保持中立一直持续到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他们认为面对独自面对俄罗斯的军事威胁,压力过大,所以希望借助北约的力量保护自己的利益。
2023年,芬兰加入北约。
历史上的芬兰也曾面临过乌克兰如今的困境,那就是1939年的苏芬战争。
其实芬兰和苏联的这场战争很多人都没有听过,芬兰作为当时与苏联西北边境接壤的中立国家,其实与苏联颇有渊源。
芬兰在19世纪前后,一直是瑞典和俄国的争夺对象,双方都想借控制芬兰扩大自己的势力版图。

1809年,俄国吞并芬兰,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控制芬兰。
这种境况一直持续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芬兰不愿走苏联的道路,转而投入资本主义阵营。
可是苏联显然对芬兰不够放心。
因为芬兰边界距离苏联的“第二首都”、军事工业中心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只有32公里。
太近了,这让苏联很不安。
于是,斯大林向芬兰提了两个要求:
一、苏芬两国原本在卡累利阿地峡的边界必须撤到离列宁格勒更远的地方,这样列宁格勒就不会直接暴露在敌军的战机轰炸圈内;
二、允许苏联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的南部海岸建立海军基地,并要求芬兰割让位于芬兰湾的一些小岛。
这两个要求显然是芬兰人难以忍受的。
以此为背景,1939年苏芬战争爆发。

当时正值二战初期,纳粹德国势力迅速扩张,欧洲大陆动乱不堪,无暇东顾。
斯大林见机会来了,决定将芬兰纳入势力范围。
用芬兰坦佩雷大学博士后研究员佩卡·卡利奥涅米说的那样:“斯大林和普京一样,认为战争几天内就会结束。”
也难怪苏联轻敌,因为当时苏联和芬兰的纸面实力差距太大。
苏联当时的总人口为1.8亿,芬兰只有300多万;苏联的常备军有200万-300万人,而芬兰只有3.3万人。
在这场苏芬战争中,苏联投入了约100万兵力,芬兰也动员了全国约十分之一的人口,投入34万兵力。
这场“计划是在三周内结束战争,这样就可以在12月21日作为‘生日礼物’送给斯大林。”
最后的结果却是以苏联的惨胜结束。
为什么说是惨胜?

苏联本以为芬兰不堪一击,但是顽强的芬兰人却以伤亡10余万人的代价,造成苏联近29万人的伤亡(数据来源《苏联外交简史》)。
苏军之所以损失巨大,有以下几大原因:
一、芬兰地形复杂,苏联的机械化部队不能完全施展。加上芬兰零下几十度的恶劣天气,其军人多会滑雪,来去自如,苏军在这方面处于被动;
二、因为斯大林此前对军队进行过“整治”,损失了一大批优秀将领(在1937到1940年的肃反运动中,苏联军队一共被清除了约4万名有经验的指挥员。其中包括3位元帅;15名集团军司令、副司令;60名军长),所以苏芬战争中有很多苏军指挥员是临时提拔,没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反观芬兰的指挥官,芬兰统帅曼纳海姆是二战时期的名将。
曼纳海姆极具军事天分和前瞻性,早在苏芬战争爆发前10年,曼纳海姆就开始组织修建“曼纳海姆防线”。
该工事包含钢筋混凝土掩体、反坦克障碍及雷场等设施,纵深达95公里。
芬兰军队正是依靠“曼纳海姆防线”,有效抵挡了苏军的猛烈进攻。
三、苏军轻敌,俗话说骄兵必败,谁也没想到军队人数具有巨大优势,机械化部队推进的苏联会被芬兰狙击。号称“千湖之国”的芬兰实在不利于苏军的推进,战争进入冬天后,深达一米厚的大雪也让苏军的推进变得难上加难。

可即便如此,受困于国力悬殊,加上欧洲诸国因为纳粹德国的原因无暇帮忙,或者说帮不上大忙,所以芬兰最终不得不签署《莫斯科和平协定》。
芬兰因此丧失了卡累利阿,以及第二大城市维堡,芬兰10%的耕地和1/5的工业产值。
汉科半岛被迫租借给苏联作为海军基地,租借期30年。
芬兰战到最后几乎弹尽粮绝,但也没能摆脱困境。
其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但是同盟国在后期决定派遣10万英国军队和3.5万法国军队穿越瑞典,对芬兰军队进行支援。
可是,瑞典因为一些原因拒绝英法军队入境,芬兰国内对未来的战争走向开始陷入悲观,决心在1940年2月29日开始和平谈判。

芬兰前总统乌尔霍·吉科宁(左)与苏联领导人尼基塔·赫鲁晓夫
二战结束后,芬兰奉行中立政策,走平衡外交。
用芬兰前总统乌尔霍·吉科宁的话来概括:“芬兰外交政策的基本任务是在本国的生存安全和地缘政治环境的主导利益之间做出协调,也可以称之为预防性外交政策,即在危险降临之前就对其有所觉察,并采取措施规避这些危险。”
可是因为苏芬战争中曾经面临孤立无援的局面,所以吉科宁总结道:“对小国来说,我们从不妄想自己的立场能改变大局,对我们而言,至关重要的是能够及时形成认知,了解未来军事和政治发展会受哪些因素影响……一个国家应当自力更生。战争年代的我们在这一方面吸取了惨痛的教训……经验还告诉我们,一个小国丝毫没有把外交政策方案和情感混为一谈的余地,无论是正面还是负面的情感。一项切合实际的外交政策应当基于对国际政治关键要素的认知,这些要素包括国家利益以及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影响。”
概括一下吉科宁说的关键词“小国”“自力更生”“国家利益”。
泽连斯基困境何解?

1939年的苏芬战争,让芬兰深知“自力更生”的重要性。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就是其中暗藏的破局关键,也是血与泪的教训。
俄乌冲突爆发后,乌克兰作为小国,一开始同样不被外界看好,可是相比当时芬兰的国际环境,乌克兰有北约的大力支持。
可以这样说,正是因为北约的大力支持,才帮助乌克兰将俄乌冲突拖入拉锯战。
同样地,当时的芬兰拥有曼纳海姆,乌克兰的扎卢日内也很强悍,泽连斯基表现得也很坚韧。

这些都是乌克兰的有利因素。
正是因为有了历史经验,芬兰曾警告乌克兰,决不能效仿1948年,苏联与芬兰达成的协议,当时芬兰付出的代价是非军事化、保持中立、外交政策与莫斯科保持一致。
芬兰付出的代价是,很长一段时间其国内政局都深受苏联势力影响。
泽连斯基想要摆脱困局,除了依托外援的支持,一定要学会自力更生,独立自强。
只有像芬兰一样,发展自己的科技产业和国防工业,振兴经济,加强国防建设,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被动局面。
从俄罗斯的角度看,普京当然知道俄乌冲突的大致走向,虽然俄乌冲突前期有些轻敌,但是俄罗斯的整体国力还是要强于乌克兰。
历史总是重复,但经验和教训却需要血和泪才能铭记。
——END——
更新时间:2025-11-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