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开国元勋,却被李渊斩杀,刘文静之死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刘文静


刘文静是忽悠李渊起兵反隋的重要推动者,并代表李渊出使突厥,成功引突厥为外援,为李唐定鼎奠定了重要基础。因此功勋刘文静受封为鲁国公。但在武德二年(619年),刘文静却突然被杀。更令人惊讶的是,对于他的死因,史书记载非常简略。他的死,堪称唐朝一桩奇案。

一、李渊是主谋吗?

隋末天下大乱之时,刘文静和裴寂是策划晋阳兵变,推动李渊反隋的核心人物,他因此被称为“定非常之功”。如果从617年李渊造反开始算,刘文静这个大功臣竟然在619年,就突然被冠上了谋反的罪名,而被明正典刑了。

这太说不过去了,不足3年时间,天下未定,李唐为什么杀首功之臣?

对此,旧、新《唐书》用一句“卒用寂言”就概括了刘文静的死因。这里说的“寂”是裴寂,好像裴寂要对刘文静之死负全责。

但这种说法显然是不对的。

裴寂


宋代就有人怀疑刘文静的死不简单。比如司马光在《通鉴考异》中说:《唐高祖实录》《唐书》《唐历》等史料都说刘文静是因裴寂谗言而死,但今天考证裴寂在刘文静死的当年正在晋州讨伐刘武周,六月被宋金刚打败,他不在京城,怎么可能用谗言推动刘文静之死。司马光认定是李渊想让刘文静死,裴寂不过是顺势附和、推波助澜而已。

史书中记载,“明其不反,为之固请”,是说在杀刘文静之前,李世民、萧瑀、李纲等人多次请求宽恕刘文静。李渊本不是那种固执的皇帝,相反,他多能纳谏,但在杀刘文静这件事上他却异常固执,可见李渊之决心。

因此我们认为,杀刘文静不是李渊的心血来潮。

那明明天下还没平定,李渊为什么先杀了重要的谋臣?

李渊


二、刘文静的死因

明面上看,刘文静和裴寂是有矛盾的。刘文静认为,自己的才能、功劳都在裴寂之上,但官位却在其下。他内心不服,就经常出言不逊,说自己以后一定要杀裴寂。

不巧,一段时间后,他家里就发生了妖异之事。他拔刀驱邪,结果因为这个动作,他被冠上了谋反的帽子。

而两《唐书》多次提到李渊忌惮刘文静,对他早就心生不满,经裴寂推波助澜,刘文静就死定了。但两《唐书》的史料来源是唐朝的“实录”、“国史”、《大唐创业起居注》。而李世民早就授意许敬宗篡改了武德朝史料,所以刘文静和李渊、裴寂的关系、矛盾等,就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刘文静


刘文静真的谋反了吗?没有,不然李世民是不会给他平反的。

陈寅恪先生在《论唐高祖称臣于突厥事》中提到,刘文静出使突厥,和突厥关系极好,这是刘文静代表李唐臣服了突厥,由此引突厥为外援,获得了长安。

这是李唐皇朝最不光彩、最屈辱的一面。而且刘文静又和李世民关系不错。进而我们推测,刘文静之死当和李世民有关。

我们知道,裴寂属于李渊、李建成阵营,而刘文静属于李世民阵营。武德元年、二年正是外出带兵的李世民势力发展最快、最为膨胀的时候。此后参加玄武门之变的9人,可以说就是李世民的核心圈子,这里面除了尉迟恭是武德三年加入,高士廉在元年、二年正在交趾出差外,其余7人都是武德二年九月前进入李世民幕府的。

李世民


在这种情况下,李世民已经威胁了太子李建成、甚至皇帝李渊的权威。而刘文静就是李世民的朝堂代言人。如此推测,刘文静和裴寂的矛盾不过是李世民和太子斗争的表象。

三、刘文静之死引发的后果

刘文静之死是李建成和李世民斗争白热化的结果。但二人实力并不对等,李建成作为太子,有大义名分,为了保住地位四处招揽人才。而李世民借助总揽戎政的身份,麾下谋臣如林,猛将如雨,严重威胁到了李建成的地位。

李渊预感到儿子们的斗争,不得不采取雷霆手段予以警告,因此就有了刘文静之死。这样做,一来可以掩盖自己向突厥臣服的屈辱,二来算是斩断了李世民的臂膀,同时也斩断了李世民和突厥的联系。

但是,李渊的这种想法并没有奏效。

因为在刘文静死后,突厥兵马在事关李唐国运的重要时期仍能不期而至,但只要李世民出马,李唐却又能转危为安。比如玄武门之变后初期,李世民统治不稳,突厥濒临渭桥,当时人心惶惶,新皇帝李世民竟然单骑退敌,极大地提高了皇帝的威信。

我们自然可以讴歌太宗皇帝英明神武,但是抛开偶像光环,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这更像是一场政治作秀!十几万突厥精兵都濒临城下了,对面皇帝还是单骑出马,即便突厥不想要长安,只想掠夺勒索一方,那么正常人的想法不该是抓住对面的皇帝,然后更加狮子大开口地勒索朝廷吗!这一点,后世的瓦剌做的就很真实。

突厥


因此我们可以说,刘文静之死并没有让李世民集团偃旗息鼓,反而加速了夺权的步伐。虽然碍于严酷的军事斗争,李世民的主要精力还放在统一战争上,加上房杜二人填补了刘文静的空位,李世民集团尚能引而不发。

但武德三年(620年),河南、河北战事基本结束后,李世民马上耀兵于长安。武德四年,李渊就担心地说:“此儿(李世民)久典兵在外……非昔日子。”所谓“昔日子”,自然是指那个听话孝顺的李世民。

五年(622年),太子李建成在李世民赫赫武功的威胁下,被迫带兵以提高自己的名声。七年(624年),太子亲随、时任庆州都督的杨文干私募壮士增加东宫力量,李建成则给杨文干赠送武器,加强庆州军力。此事被曝光后,李建成被幽禁,杨文干被迫起兵,旋即遭到李世民的严厉镇压。

杨文干之事是太子党和秦王党的又一次公开斗争。可见二人的斗争已经从朝堂阴谋发展成兵戎相见的地步,二人的矛盾已经完全超出了李渊的控制范围。在这种情况下,李渊又采取了更蠢的一招,给了李世民更大的野心。

为了调和太子和秦王的矛盾,李渊竟然想要“分陕”,让李世民去洛阳“建天子旌节”,将天下二分。接着武德九年(626年)七月就发生了玄武门之变,李建成和李世民的矛盾终以李建成之死、李渊被架空为太上皇而结束。可以说,刘文静之死彻底点燃了李世民夺权的野心。

玄武门之变


四、无缘凌烟阁

贞观元年(627年)李世民大封功臣,但还没有给刘文静平反。到了贞观三年,李世民追封刘文静官爵,裴寂被罢免,这可看作是给刘文静平反。

不过在贞观十七年,太宗修凌烟阁并选取24功臣,刘文静却无缘凌烟阁。

但是,无论怎么说,在李世民崛起的路上,刘文静是提供了巨大助力的。所以天宝时期,唐玄宗让刘文静配享太庙。大中时期,唐宣宗又追封刘文静进凌烟阁。

凌烟阁


正因为刘文静给李世民提供了巨大助力,加速了李世民夺位的野心,作为李世民夺权的“元凶首恶”之一,李世民不敢公开承认和他的关系,加上李世民篡改史书,故意模糊后人视线,不让人们将关注点放到刘文静身上,所以刘文静无缘凌烟阁。但随着时间的发展,玄武门之变的影响被冲淡,后人才敢恢复刘文静真正的荣誉。

文史君说

刘文静之死是唐初重要事件,他的谋反案是典型的政治案件。虽然在后人的演绎中出现了众多说法,比如说他功高震主引起李渊猜忌;说他知晓李唐崛起内幕,因此为李渊所忌惮;说他口无遮拦,终遭横祸。但这些说法都停留在刘文静死因的表象上。李世民为他平反,又不敢在自己当政时让他入凌烟阁。而其后代帝王不断地给刘文静荣誉,则更能从侧面反映出刘文静给李世民的崛起提供了巨大助力。因此我们说刘文静是李世民集团的元老级人物,但是碍于封建伦理,李世民不敢公开他的功绩,导致李世民时期刘文静无缘凌烟阁。

参考文献

程义:《刘文静之死与唐初党争》,《史学月刊》2006年4期。

张琛:《太宗时刘文静未入凌烟阁考释》,《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6期。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6

标签:历史   真相   刘文静   突厥   武德   太子   贞观   皇帝   矛盾   秦王   死因   史料   元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