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骨铮铮“红三村”

红三村抗日联防指挥部旧址

红三村抗日联防遗址


  菏泽曹县县城西北30公里,有座安陵堌堆。堌堆附近,有三个相距不过两三里路,呈“品”字形排列的村庄:刘岗、曹楼、伊庄。它们一前两后、相依相连,俨然一座天然的连环堡垒,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红三村”。


  平原地区没有山地可以依托,广大人民就是可依托的“山地”,人心就是最可靠的堡垒。80多年前,日本侵略者的作战地图上,广阔平原上的三村被红笔狠狠圈住,中间写着一个醒目的“赤”字。这个“赤”字,写满了侵略者的恐惧和愤怒,是“红三村”永不褪色的勋章。


  
200对9000 固守128天


  走进刘岗村里的陈列室,可以看到当年鲁西南抗日根据地军民使用过的部分装备,墙上悬挂的是反映“红三村”保卫战经过的图片。


  在这里,记者见到了74岁的村民刘全义。年轻时,他是村里的村医,常利用出诊机会,向村民们了解抗战时期的历史故事。每每听到一个未曾听过的事迹,他便整理出来。如今,他是村里的红色义务讲解员。


  鲁西南是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南大门,也是控制陇海路的前沿阵地。抗战时期,刘岗、曹楼、伊庄是曹县抗日政府、鲁西南地委机关、鲁西南军分区所在地,堪称鲁西南地区的革命“心脏”。1939年2月起,杨得志率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长期驻守这里,使其战略地位更加突出。


  正因如此,当年敌人十分忌惮三村,在作战地图上用红笔画个圈,写了个大大的“赤”字。三村老百姓听说后,都自豪地说:“对,咱就是赤,咱就是红,红透了!”从此,三个村庄有了个共同的名字:红三村。


  1940年9月初,当地八路军主力部队奉命北上,奔赴河北作战。根据地仅留下鲁西南地委机关和地方游击队,共计200余人继续坚持斗争。得知我主力部队离开的消息后,盘踞在周边的伪军纠集了9000多兵力,妄图趁机摧毁根据地。


  鲁西南地委召开紧急会议,决定设立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范围内有100多个村庄,第二道防线有20多个村庄,第三道防线就是“红三村”。当时,正值秋收秋种的季节,为不耽误农民生产,地委号召民众“一手拿枪,一手生产”,抓紧时间搞好秋收秋种。同时,组织群众打更守夜,站岗放哨,坚壁清野。


  面对强大的敌人,大家英勇抗击,但终因众寡悬殊,根据地一天天缩小,最后只剩下“红三村”和周围的狭小地带。“红三村”一马平川,为了防御敌人,各村迅速行动起来,把原有的寨墙加高加厚,壕沟加深加宽,沟内通水,村内外修筑战壕、掩体;寨墙上准备了土枪、土炮、长矛、砖石,墙垛上备有滚木和礌石。三村之间还挖通了地道,便于相互支援。


  10月下旬的一天深夜,一千多敌人带着云梯开始进攻伊庄。敌人刚接近伊庄寨墙,就遭到守寨民兵的迎头痛击。民兵推下滚木,又用手榴弹、石头、瓦块向外狠砸,敌人损失惨重。可是,敌人如潮水般不断涌来,形势十分危急。就在这关键时刻,刘岗、曹楼的民兵从两边赶来增援,一时间四面枪声大作,杀声震天。敌人受到夹击,不敢恋战,仓皇逃窜。这是保卫三村的第一仗,此战毙敌200余人,缴获枪支170余支,三村民众士气大振。


  此后,敌人又多次发动进攻并尝试合围,但均以失败告终。天气渐冷,敌人改变策略,决定对三村实行封锁围困,并不时发动袭扰。三村联防合作,用地道战、游击战阻击敌人。一有敌军来犯,三村就人人上寨,有枪拿枪,没枪拿刀,甚至用抓钩、锄头、砖头、瓦块对抗敌人。白天杀声震耳,夜晚灯火通明,一村有情况,三村齐支援,敌人竟没有可乘之机。一天又一天,9000多伪军始终无法攻破三村。


  到了1940年底,三村斗争已坚持三个多月,人力、物力消耗巨大,粮食、药品、弹药极度匮乏,斗争越来越艰苦。地委干部和守寨部队同吃同住,以野菜、红薯叶充饥。村民们忍饥挨饿,仍想方设法省吃俭用,支援守寨干部和民兵。天寒地冻,妇救会会员募集了棉花和旧布,做出上百件棉坎肩,送给守寨队御寒。堡垒户刘大爷把家里仅有的玉米面都做成了饼子,端给地委干部吃,一家老小却喝稀粥。


  在坚守村寨的同时,地委派出敌工人员,深入敌区瓦解伪军,并发动群众坚壁清野,抗粮抗捐,开展“反资敌”运动。一时间,各路敌人内部矛盾激化,自顾不暇。1941年1月,三村顽强斗敌的消息传到了冀鲁豫军区,军区立即派出主力部队,星夜赶赴曹县救援。三村群众里应外合,一举歼敌1500人,缴枪近千支。至此,坚持了128天的“固守三村保卫战”,宣告胜利结束。


  无险可守的鲁西南平原,成了易守难攻的“人造山”,这是人民战争的力量。经此一役,鲁西南抗日根据地扩大到了菏泽以南,定陶以西,民权、考城以北,东明以东,形成以曹县为中心、纵横50余公里的规模。“根据地军民团结一心,共御强敌。三村军民坚持抗日联防斗争,铸就鲁西南第一个红色堡垒,创造了地方武装固守平原村庄、以少胜多的战争奇迹。”刘全义说。


  冀鲁豫边区党委、冀鲁豫军区对三村联防斗争给予很高评价,专门写出报告,绘出三村联防图,上报中央。军区政委苏振华在边区高干会议上作了题为《鲁西南三个村的斗争是怎样坚持的》报告,将三村作为反封锁、反蚕食斗争的典型范例在全区推广。司令员杨得志给三村人民写了嘉奖信:“你们光荣的斗争,你们光荣的名字,将永远铭记在鲁西南人民的心中。”


大水牢惨案 无一人屈服


  在刘岗中心广场的“红三村保卫战”雕塑不远处,有一座石质碑亭,亭下立着一块高大的石碑。“这是大水牢惨案纪念碑,也是秦兴体烈士纪念碑,上面详细记录了水牢惨案的全过程。”刘全义说。


  1943年的秋天,日本侵略者对鲁西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一次毁灭性的“大扫荡”,扬言要消灭革命根据地,荡平“红三村”。地委得知消息后火速行动,组织群众连夜进行转移。


  秦兴体,1905年出生于河南省修武县,1924年加入中国共青团,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七七事变”爆发后,返乡组建修武抗日游击队,后被编为八路军,从此一路随军抗日。此时,秦兴体任军分区后勤股长,在刘岗他一边组织人员抢运物资,一边掩护群众紧急撤离。


  可是时间过于紧张,没等所有人员和物资转移完毕,1500余名敌人就已经包围了刘岗。没能撤离的1000余名刘岗军民被驱赶到一起,黑压压地站满整个打麦场。日军对他们进行严刑拷打,要求说出八路军和物资的下落。一时间,刘岗变成了血腥弥漫、惨不忍睹的人间地狱。


  第二天是重阳节,天刚亮,日军便驱赶着乡亲们来到了村寨东门附近。路南有一个水塘,水深1米有余,坑边有一片空地,水塘四周有十余棵柳树。日军逼迫村民进入水坑之中,敌人规定,不论个头高低,肩膀一律不准露出水面,否则就用砖头砸。人们坐不能坐,站不能站,只好弯着腰泡在水里活受罪。


  时值深秋,壕水冰冷,有几位年老体弱的乡亲,不久便栽倒在水里。敌人在坑边放了一张刑床,不时从水坑里拉出人捆在刑床上逼供。狗咬、鞭打、刀刺,敌人的残暴,没能吓倒刘岗民众,无论如何审讯,乡亲们始终咬定说“不知道”,许多人被活活折磨致死。


  面对敌人的暴行,身在水坑的秦兴体,几次想冲出去和敌人拼命,可都被乡亲们紧紧围住、动弹不得。眼看着村民一个个被杀,秦兴体再也忍受不住。就在新一轮屠杀即将开始之际,他挣脱了几只紧紧抓着他衣服的村民的手,挤出了群众包围圈,直挺挺地站了出来,大声吼道:“住手!我就是共产党,我就是八路军!他们都是老百姓,与他们无关,有什么事冲我来。”


  他冲出水坑,面对日本军官,怒目而视,毫无畏惧。此后,秦兴体忍受着各种严酷的刑罚,但始终拒绝透露部队的秘密,他高声呼喊抗日口号,为乡亲们鼓劲助威,敌人恼羞成怒,最终将他残忍杀害。


  刘岗这场骇人听闻的水牢惨案,持续了7天7夜,400多人遭受酷刑,120多人死亡,400余间房屋被烧毁。刘岗人始终坚贞不屈,没有一个向敌人低头,随后八路军部队赶来营救,敌人只能悻悻逃走、无功而返。


  铮铮铁骨,军民一体。1977年,“红三村抗日联防遗址”成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了让子孙后代记住这段历史,2013年春天,刘岗的三位老人拿着笸箩在“红三村”募捐,短时间内,并不富裕的父老乡亲竟凑出了5万元。2015年9月2日,在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纪念碑在刘岗落成,近千名村民参加了落成仪式。


  寒来暑往,阳光为纪念碑一遍遍镀上金辉。又是十年过去了,村民们每每走过这里,总会抬头仰望,也会聚在这里,讲起往事,“红三村”的抗战故事就这样一代代流传。


  “历史不会忘记,我们同样不会忘记。”年过古稀的刘全义,一讲起村里的红色故事,总是语气铿锵、滔滔不绝。“要让‘红三村’的故事走出去,让更多人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4

标签:历史   铁骨铮铮   敌人   地委   曹县   水牢   军民   村民   乡亲   水坑   民兵   村庄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