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北宋元丰年间,洞庭人就开始从事商业活动,但真正成为一个商人集团,是到明中叶以后。
这个历史,要从王氏家族说起。
太原王氏,太原府千七将军,于宋室南渡时,扈驾南迁,卜居洞庭东山,为东山王氏始迁祖,后世尊为百三公。
元末明初,王琬(王惟道的儿子,王鏊的父亲)所撰《伯英公墓表》言,“先大父讳彦祥,字伯英”,“数年而家业大兴”。
王伯英是王氏望族的第一代人物,他有五个儿子。
据杨维忠先生《明代东山承继、入赘之家出英才》一文介绍:
太原王氏南宋迁居东山后,流传至廷宝。明宣德年间,也许是王家发生了重大变故,廷宝长子彦祥入赘陆家为婿,并改姓陆。
王琬所撰《伯英公墓表》云:
王氏世家吴县太湖东洞庭之王巷。王氏元时皆不仕。元季比巷有陆子敬者游淮西,值兵乱,莫知所终。遗孤女慧而孝,因馆大父。以后子敬氏,陆富宗强,大父旅其间,和而有礼,上下宜也。
王彦祥与陆素贞婚后生惟善、惟德、惟贞、惟道、惟能,开始五子均为陆姓。
为养家糊口,彦祥除了在家种果树外,还经常外出经商,家中生活的重担全落到陆素贞肩上。
她曾对儿子们说:“吾陆、王两家,世为忠厚之家,汝等兄弟系手足相携,戮力治家,复振家业,吾深盼之。”
在父母的教诲下,此五子成人后都有所作为。
王彦祥长子王逵,字惟道。宽厚好学。曾为明初粮长,颇有盛名。后赠一品职,征召为福建长乐县主簿。
(另一说是长子王惟善,征召为福建长乐县主簿)
次子惟德举为万石长。
第三子王敏,字惟贞,明朝正统年间吴县籍状元施槃《王公惟贞阡表》写道:
自小历览江湖,深谙积著之术,故江湖豪侠尊为客师,至今言善理财者,必曰惟贞公。
王惟贞可算是当时公认的理财高手,经商致富。
四子王惟道在村中首办学校。
第五子王谨,字惟能,在家种果并综理家业。王伯英有四儿子综理在外,一子独理在内。治家井井有条。
王惟善是明初陆王家族第一个从政者,照例王、陆两家都应该高兴,可陆家一点也高兴不起来。原因是当时江南人都“畏事自守,不愿应征为官,怕连累家族遭祸。”
《朝用公墓表》云:
时法网峻密,民稍秀者,选为郡县庠生,辄至通显,而亦旋罹于祸,或及宗族。陆氏长者,始欲大父还宗,而难于言。大父知其意,则幡然去之。
又云:
乃择隙地,得陆巷之口家焉。继而斩草莽,披瓦砾,与诸子戮力治生,数年而家业大昌,今王氏所居,则其地也。
王逵(王惟道)有儿子王公荣,在景泰年间“货殖留毫,积十余年”而“业大起”。
王逵(王惟道)还有一个儿子王琬。
王琬(1419-1503年),字朝用,号静乐,王鏊的父亲。
他的墓志由当时的苏州籍状元吴宽撰写,王守仁的父亲、浙江余姚籍状元王华书写。
墓志记载,王氏一族于南宋初年迁居苏州洞庭东山,三百年来族人众多,因此所住街巷被称为王巷(今吴中区东山镇陆巷村)。
王琬21岁选为县学生,后成为太学生,授湖广光化县(今属湖北省)知县,任职三年,有政绩,因与上司政见不合,又因儿子王鏊考中探花、成为翰林,于是辞官回到苏州,筑别业于苏州城西。85岁去世。
明景泰元年(1450年),王鏊生于陆巷口旧第。
父亲王琬常给他们兄弟讲先辈创业之坎坷、入赘后还宗的艰难,对少年王鏊影响很大。在乡试、会试中皆夺魁后,成化十一年(1475年),王鏊殿试考中探花,入翰林为官。
王家在村中紫石街筑“解元”“会元”“探花”三座牌坊,起名陆王村,以显家族之荣。
正德元年(1506),王鏊入内阁,官居一品。朝廷追赠其曾祖母陆素贞为一品夫人。明代莫厘王氏的崛起及后来500年的辉煌,陆巷陆氏功不可没。
正德初年,陆巷人王鏊进入内阁,贵为阁臣,掌朝政。
王鏊(1450-1524年),字济之,号守溪,晚号拙叟,明代名臣、文学家。
王鏊出生在洞庭东山震泽乡胥母界陆巷口王氏三槐堂。学者称其为震泽先生。
成化十一年(1475年)进士(探花),授翰林编修。
历明宪、孝、武三朝,官至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
嘉靖三年(1524年)去世,年七十五。
追赠太傅,谥号“文恪”,世称“王文恪”。
王守仁赞其为“完人” 。
唐寅赠联称其“海内文章第一,山中宰相无双。”
有《震泽编》、《姑苏志》、《洞庭两山赋》等。
王琬的另外一个儿子王铨。
王铨,字秉之,王鏊的弟弟,举人,曾被推荐去杭州府做官,但未赴任,转而为商,后为隐士。
在京任高职的王鏊曾修书赞扬其弟,称他“输与伊人一着高”。他便把自己的宅第称为“遂高堂”。
遂高堂在东山镇陆巷村横金桥,文宁巷南侧。
始建于明弘治年间。
1986年,遂高堂列为吴县文物保护单位。
2014年,遂高堂改建为洞庭商帮陈列馆。
王鏊这一支后代人才众多。王鏊的长子是王延喆。
王延喆(1483-1541年),字子贞,自号林屋山人,明藏书家、刻书家,以父荫为官,由中书舍人擢太常寺右寺副,出为兖州府推官,后以疾辞官归田。
父王鏊藏书甚富,他继承藏书后,并多有增益,喜藏宋元善本书,并精于校勘,所藏之书印有“震泽世家”、“颜乐堂”、“恩褒四世之堂”、“王济之图书”、“济之”等朱印。
尝取旧藏宋刊,重加校雠,翻刻于家塾,积世流传,在整理、保存古籍方面有所贡献。
王延喆的母亲(张氏)与明孝宗皇后是姐妹。
王延喆因恩荫任大理寺右寺副。
王延喆颇有才能,据陆粲所撰其墓志铭(陆粲《尚宝公墓志铭》):
君生卓荦不群,自幼侍文恪公居京师,则已开敏习事。
君年未二十,归吴,即慨然欲恢拓门户,当是时,吴中富饶而民朴,畏事自重,不能与世家争短长,以故君得行其意,多所兴殖,数岁中,则致产不訾……起大第西城下。
陆粲是王延喆长子王有壬的岳父,也是王鏊的得意门生。他撰写墓志铭,对于这位亲家的事情,应该非常熟悉,因而对王延喆的外貌与个性,所作所为,毫无隐晦,揭示得栩栩如生。
王延喆身前身后,总是个性鲜明的人物,大概此时已经无需讳言了。
王延喆长子是王有壬。
王鏊曾孙王禹声,字遵考,号闻溪,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历官湖广承天知府,忤中官,罢官归里。雅素好学,诗文有鏊风。
王鏊八世孙王士琛,则是康熙五十一年(1712)状元。
王鏊第十三世孙王颂蔚。
王颂蔚(1848-1895),字芾卿,号蒿隐,初名叔炳。在朝廷任三品官。清光绪六年(1880)庚辰进士,朝廷三品官。同叶昌炽、袁宝璜合称“苏州三才子”。通目录版本之学,长于金石考证,是蔡元培参加会试时的恩师。
王颂蔚的儿子王季烈,王鏊的第十四世孙,清光绪甲辰(1904)科进士,清末民初物理学著作翻译家。
王季烈翻译出版了中国第一本以物理学命名、具有大学水平的教科书,还编著了中国第一本中学物理课本,主持编印了《物理学语汇》,为近代物理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与陈叔通是同科进士。
东山王氏家族在明清时期科举鼎盛,先后出了11位进士(其中包括1名状元,1名探花,武进士1人),并且在学术上大家辈出。
王氏家族贾儒相间,文商融合,是一个典型的儒商家族。
王氏家族主要集中在江淮之地经营。
至清末,洞庭王氏在苏州城筑有学士街、怡老园、天官坊、厚德堂、王鏊祠等众多第宅园林,成为苏城名门。
太平军占领苏州后,东山王氏纷纷移到上海。
更新时间:2025-09-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